互联网备案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3 11:03 点击:840286

   【特别关注】    国家主席习近平21日开始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访前,意大利总理孔特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中国媒体的联合采访。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2020年即将迎来中意建交50周年。孔特表示,在意中双边关系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习近平主席到访意大利,对意大利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历史机遇,希望能够借此次国事访问之机为意中关系深化发展描绘出一幅崭新画卷。   参与“一带一路”备受关注    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再次访意,意大利各界都怀着极大的热情期待这次访问,而中意两国签署“一带一路”倡议合作谅解备忘录则更是访问的关注焦点之一。孔特认为,中意两国都拥有数千年的悠久文明,两国交往历史由来已久,传统友谊源远流长,马可·波罗和古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广泛赞誉,使古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意大利愿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从地理位置角度看,意大利无疑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天然站点,参与其中显然能够为意大利提供众多机遇和可能,更将有力促进意中两国经贸往来,意大利企业也将以各种方式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中。”    谈及“一带一路”倡议和第三方市场合作,孔特认为互联网备案

   【来自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    3月22日是第27届“世界水日”,也是第32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强化水资源管理”。    当前,随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的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在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如何打好节约用水攻坚战、写好节水优先大文章?3月2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主任许文海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成效显著    水资源各项管控目标顺利实现    近年来,我国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魏山忠介绍,“十三五”以来,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保持平稳,每年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30%和32.9%,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48,互联网备案

  两条路,让村民罗布次仁有了新旧两个家。8公里陡峭的盘山土路弯了又弯,小村若崩静静地躺在达玛拉山半山腰上。“这是我的旧家。”顺着罗布次仁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一幢奇怪的旧房子,下面是夯土,上面是砌石。“我们村过去只有一条小路,只能盖土坯房。后来有了这条土路,大家翻修房子才用上了石头。”罗布次仁解释说。而从这里步行去昌都市需8个小时。   从若崩下山,向城市的方向走3公里,紧邻317国道,就是西藏昌都市卡若区如意乡达若村。这是一座崭新的村庄,街道笔直洁净,一栋栋漂亮现代的藏式别墅整齐划一,罗布次仁的新家就在其中。2006年起,昌都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在国道沿线实施易地搬迁,政府通过建房补贴、拆迁补偿等方式,帮助群众在山下盖起新房子。罗布次仁的新家里不但有水有电,而且各式家电一应俱全。   交通便利是昌都易地搬迁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新村太方便了,骑摩托车去昌都只要半小时。孩子在昌都上学,每天都能回家。”罗布次仁当上了新村的党支部书记,经常邀请乡亲们来新家参观,“我带着大家来看了村里的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若崩的27户人家陆陆续续都搬下来了。加上山上其他村落搬下来的78户,达若村成了个大村庄。”   道互联网备案

  一位错那藏族老人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拉萨3月23日电 题:一位错那藏族老人的幸福生活   新华社记者陈舒、王琦   旺堆老人的家——麻麻村位于西藏山南市错那县麻麻门巴民族乡的交通要道上。今年70岁的他,留着长及胸口的花白胡子。   旺堆生在错那县觉拉乡,一出生便是农奴。在他的记忆里,虽然一家有12口人,但自己当时根本没有家的概念。“每天活着,就是没日没夜地干活。”   1959年在西藏进行的民主改革,让旺堆一家分到了40亩地和100多头牛,开始了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的新生活。   牧民出身的旺堆虽然没学过耕地,但他仍坚持去种,“因为这是属于自己的东西”。   1971年,旺堆来到麻麻村成立的一家竹编合作社学习竹编。麻麻村竹林资源十分丰富,竹器编织在当时是该村的主要产业之一。据他回忆,当时的工资虽然一天只有1块钱, 但已经“吃穿不愁了”。   2005年,当地政府帮助旺堆在麻麻村盖了间新房子,这个藏族汉子也就决定在此定居。   麻麻村是一个由门巴族群众为主组成的村子,门巴木碗是该民族的特色手工艺品。   “那时候我不仅编竹筐,还会帮助他们采集制作木碗的原材料,最多时一天能挣100多块钱。”旺堆说。   这样的收入水互联网备案

  草原电网“点亮”牧民致富“阳光道”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23日电 题:草原电网“点亮”牧民致富“阳光道”   新华社记者魏婧宇   初春的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毛都草原,河水在冰面下汩汩流动,牛羊安静地啃食着积雪下的牧草。“嗡嗡嗡”,牧民金吉格玛家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草原的寂静。   金吉格玛家住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勿布林嘎查,她家牛棚中的挤奶机,每天从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旁边加工车间内的烘干机、密封机也同时开始高速运转。   “叮咚”,电脑的提示音响起,正在操作烘干机的金吉格玛快步走到电脑旁,查看刚刚收到的订单。“满都拉,我们接到了一笔广西的订单。快准备4斤奶豆腐、2袋奶豆,下午和刚刚接到的订单一起发走。”金吉格玛开心地和丈夫满都拉商量着发货计划。   “生意这么好,大清早就有这么多订单啦。”听到声音,满都拉回头一看,只见一位身穿蓝色电力检修服的中年人走进车间。“开春啦,我来检查用电线路,可不能因为电力故障影响了你们的‘大买卖’。”乌兰毛都苏木供电所所长包永福打趣地说。   “包老弟来啦,我们这小作坊能变成现在的奶食品加工厂,多亏了牧区电网改造和你们这些年的电力保障。”满互联网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