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6 06:40 点击:716317

  记者自深交所获悉,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日前率团赴瑞士日内瓦,出席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下称“贸发会”)举办的世界投资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介绍深交所推动可持续金融创新的发展经验。   王建军表示,中国历来就重视可持续发展。在金融活动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有效引导资源流向绿色领域,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深交所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机构,通过多层次市场建设,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畅通的融资渠道,同时也较早地开展环境信息披露与绿色指数编制,引领市场“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据介绍,目前深交所2126家上市公司中,从事绿色产业相关业务的共有116家,融资规模约2130亿元。绿色固定收益产品累计发行128只,募集资金815亿元,还有13只正在发行过程中,拟融资197亿元。此外,创新推出绿色ABS、绿色PPP等产品,融资超过150亿元,基础权益包含垃圾焚烧、污水处理、风电、生物发电等。早在2008年,深交所就推出中国第一条环保指数,2017年又与卢森堡交易所等机构合作,在中欧两地同步发布绿色债券指数。   与会人员对深交所推进可持续金融创新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资本市场在促进可持续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备受外界关注的《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2018—2020年)》(下称《规划》)10月25日正式对外发布,《规划》的出台旨在进一步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西部创新创业高地建设,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推动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科技金融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要求,如何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如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科技金融迫切需要敦本务实的发展规划。”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在发布会上表示,《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顺应了大势,突出四川特色、结合四川省情,全面分析了四川省科技金融的基础条件,明确了科技金融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科技金融工作的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金融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科技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形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保障有力、运作规范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发展,走出四川特色的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基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中国证监会第七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下称“并购重组委”)委员候选人昨日“亮相”。   新一届并购重组委候选委员共45人,其中,来自交易所的候选人共10名,占比最多。其余候选人除来自证监会会机关、各地证监局、其他部委、高等院校外,还有来自券商、创投基金、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人选。   与上一次并购重组委换届时相比,本次公示的候选委员人数显著减少(第六届并购重组委换届时共公示候选人72名)。同时,委员候选人的构成更为多元化,尤其是新增了创投基金、私募基金推荐的候选人。   证监会官方网站昨日发布了“关于公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七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下称“公示公告”)。公示公告称,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工作规程》(证监会公告〔2018〕24号)相关规定,证监会已启动了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的换届工作,相关单位按照规定的程序、条件和要求组织推荐了并购重组委委员候选人。   包括姓名、出生年月、专业、学历/学位、职务、工作单位等信息在内的候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10月25日下午,“2018天府金融指数”发布会在成都召开。根据现场发布的天府金融指数的得分结果看,北京、上海、深圳占据全国金融中心排位的前三名,并与其他城市拉开了一定距离,广州、杭州、成都三个城市处于第二梯队,但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减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在介绍指数编制情况时表示,“2018天府金融指数”以现有的金融中心理论为指导,兼顾未来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充分考虑全面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动态追踪和评价金融体系发展,借鉴世界上国际金融中心指数的构建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和特点,兼顾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和新兴的金融业态,系统、全面、准确地反映了金融中心的现实情况。   据何青介绍,“2018天府金融指数”的评价范围涵盖全国4个直辖市、26个省会城市(除拉萨)和5个计划单列市,构建了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从业环境、人力资源、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文化金融、农村金融八个子指数,并增加了消费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作为观察的新型金融业态。   根据天府金融指数和成都当前金融发展现状,何青认为,成都应该发挥在传统金融领域的优势,尤其在金融机构发展上,成都一方面应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

  有订单、有市场,但缺信用、缺信息、缺抵押,为此,许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将“信贷担保”视为破解融资难症结的良方。不过,由于被长期滥用误用,担保模式成为令部分地区头痛不已的问题。   “今年以来,由于当地几家企业停产倒闭,数十家企业因互保、联保的融资增信方式纷纷陷入困境。连带风险凸显,致使我县多家担保公司的代偿负担日益沉重。”华中地区某县一位副县长告诉上证报记者。这个中部小城正千方百计“斩断”担保链。   如何维护区域金融稳定,将企业从原先的连环担保链中解脱出来,正是眼下多方合力攻克的一道难题。如今,备受关注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终于落地。不少地方政府也加入了化解融资担保链风险的队伍。 银行之间的问题时发现,一些企业不熟悉国家金融政策、银行的信贷政策和信贷产品,难以创造符合信贷的条件。   比如,部分拥有偿债能力的企业,实质要件已经具备,形式上却达不到银行的放款条件,主要体现在房产证、土地证等产权证不齐全等问题。   在这位副县长看来,结合该县实际情况,只有企业用土地证、房产证、应收账款、股权等抵押进行贷款,才可能真正缓解连环担保的困境。“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