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狄威尔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4 23:53 点击:662228

原标题:要勇于给新秀搭台 “连长,请您在安排工作时一视同仁!”7月底的一个晚上,我翻看连队意见箱,一条直指我处事不公的意见着实令我不解。 担任连队主官一年多来,我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凡事尽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难道是我工作有疏忽,损害了个别同志的权益? 周末连务会结束,我挨个班级了解情况。在经过五班时,激烈的讨论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班长,连队这么安排有失公平,为什么我们不能参加?”“就是,每逢比武竞赛都是那么几个人,好歹给我们一个露脸的机会吧”……听到这番话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战士们的不满意缘于前不久上级组织的那场比武。 当时接到比武通知后,连队第一时间召开了支委会。大家都觉得这是新大纲施行后上级头一回组织比武,是一次全面展现连队训练水平的好机会,马虎不得。最终支委会研究决定选派经验丰富的老将参加,而几名主动请战的新同志则被拒之门外。 我这才明白,年轻的战士们大都渴望进步,也希望能用行动证明自己。如果我们带兵人一味地想着眼前的成绩,总让老将出头、新秀旁观,无疑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单位的长远发展。 在接下来的团体技能比武中,连队改变以往做法,选派成绩突贝狄威尔

原标题:工作上服从组织 工作上服从组织,是对每个共产党员的共同要求,也是对党员干部组织观念强弱的实际检验。 工作上是否服从组织,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本质上讲,服从组织就是要一切听从党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这是强化组织观念最根本的实践要求。1938年,因部队缩编,组织上决定李先念到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当营长,从军级干部到营级干部。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找李先念谈话,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后来组织上又改派李先念到新四军第四支队当参谋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组织观念和政治品格,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曾经听一些老同志、老战士讲,党员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正是这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的“砖头精神”,使我们党成为一个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坚强战斗集体。这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的“砖头精神”,既表现为舍生忘死,英勇献身的精神,也体现在为了祖国和平安宁,不求索取、不计报酬、不谋名利、甘愿做无名英雄的品格。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增强组织观念,自觉顾全大局,不论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都以党和军队的事业为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工作上服从组织,不是可以贝狄威尔

原标题:努力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更紧更实 强军兴军,关键在党。新时代强军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在京召开,习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党的建设的成就变化和历史经验,进一步明确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战略定位,严肃指出存在的短板弱项和矛盾问题,重点部署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是又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把握思想精髓,强化使命担当,努力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更紧更实。 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91年来,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摆在全部工作关键位置。军队党的建设坚强有力,我军才能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贝狄威尔

原标题:不能吃掉种子粮 人们吃的小麦、水稻,其本质都是植物的种子。但是,有些种子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用来播种的,它们是种子粮,可谓“种子的种子”。 西谚有云:“不能靠吃种子过活。”千百年来,农人视“种地留种”为天经地义的事,那些个头大、质量佳的种子,被选出来、储存好,其余的才作为食物。如果靠吃种子过活,来年就无粮可种、无粮可收,从而导致无粮可吃的结果。 吃不吃种子,在粮食充足的条件下,不难作出判断;但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却是必须面对的抉择。 1947年底,陕甘宁边区粮食供给困难,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将种子粮也吃了。彭德怀感到问题严重,和其他干部商议之后,迅速通知部队和地方不要吃种子粮,同时要求部队每人每天节约一两粮,帮助缺粮的老百姓度荒。 为了做好表率,彭老总在开饭前总是先问一句:“我今天的一两粮食省下来了没有?”在得到肯定答复之后,他才举筷进餐。在彭老总的带动下,大家坚定信念、共克时艰,度过了困难时期。 彭德怀的做法,体现了一种顾大局、谋长远的眼光。当时,吃种子粮的情况如果不制止,就会给春耕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宁可眼前紧一点、苦一点,也要为将来多作打算。 中贝狄威尔

原标题:我和我的“书友群” 近年来,我经常收到别人的赠书,多为回忆录、散文集、诗词集、杂文集、书画集,还有长篇小说、影视剧本、古典解析等。我喜欢这些赠书,每每到手,必先睹为快,一来作者熟悉,二来内容亲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仿佛他们来家串门,风檐展卷,促膝叙旧,岂不乐哉! 我熟悉这些书的作者,尽管他们岗位不同、经历各异、文化有别,但有一点极为共同,就是喜爱读书,善于学习。读书成就了他们的写作,学习实现了他们的梦想。例如,原海航副司令员、首战一江山岛的老飞行员姚雪森,入伍前只读过几年小学,战争年代里频繁作战、行军,他不忘见缝插针识字看书。新中国成立后在飞行工作之余又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握过枪杆和驾驶杆的手拿起了笔杆,锲而不舍,久久为功。2014年,90岁高龄之时出版了166万字的四卷本长篇小说《征程四部曲》(《易水河》《狼牙山》《铁血情》《海空恋》),引起读者关注,2015年,他作为抗战老兵乘车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北海舰队原副参谋长、抗美援朝击落两架敌机的战斗英模、九死一生的杨汉黄,入伍前是个只读过6年书的“割草娃”,退休后立志撰写回忆录,76岁贝狄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