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1 20:49 点击:646369

原标题:黄麻起义领导人——曹学楷 距离湖北红安县城25公里的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周边群山起伏,青松叠翠。陵园的烈士墓区庄严肃穆,环境优美。曹学楷烈士墓就安放在这里。 曹学楷烈士的外孙女方建荣每年清明和春节都会来到这里,到外公的墓前扫墓。她说,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革命烈士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 曹学楷是黄麻起义领导人,鄂豫边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898年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18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学习,1923年入武汉中学学习,参加过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8月,曹学楷回到家乡,组织和发动群众,建立中共基层组织和农民协会,任中共七里坪区委书记,是黄安县农民协会主要负责人,领导农民义勇军和自卫军,与土豪劣绅做斗争。1927年11月,参与领导黄麻起义,任起义胜利后成立的黄安县农民政府主席。他在就职演说中宣布:“现在是劳农的世界,无产阶级的世界了。”起义受挫后,他随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余部转移到黄陂县木兰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 1928年初,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7军,曹学楷任军委委员。1928年5月起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原标题:爱国奋斗谱华章 建功立业新时代 8月3日至8日,受党中央、国务院邀请,62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生产一线的优秀专家人才代表来到北戴河休假。 美丽的风景、周到的安排、亲切的关怀,让专家们倍感温暖振奋。爱国奋斗的家国情怀与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同频激荡,在渤海之滨奏出动人的旋律…… 关怀备至 爱才敬才情意长 第一次参加北戴河休假活动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廖和平,沉浸在北戴河优美的风景中,更难以忘记工作人员将盖着鲜红印章的休假请柬交到手里的那一刻。 “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知识分子的亲切关怀,对我们这些接到邀请的专家学者来说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廖和平说。 邀请专家暑期到北戴河休假,是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专家人才的一项制度性安排。自2001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邀请18批专家学者参加暑期休假活动。 今年休假活动的主题为“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受到邀请的62位专家长期活跃在科研生产一线。有的长期从事载人航天、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有的主持高分卫星、集成电路等科技重大专项,有的参与脱贫攻坚、支援边疆等国家重大战略,在各自岗位都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今年休假人群中,还出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原标题:屹立“祖国之巅” 守望“精神屋脊” 这个盛夏,随着一篇题为《我站立的地方》新闻作品的刷屏,边防营长余刚和战友们的戍边故事,令无数国人感动落泪。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一群普通官兵的故事,何以打动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走近驻守西藏雪域高原的官兵,你会深切地感到:故事背后是精神。 远离繁华的都市,长年与寂寞、危险相伴,有的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都说西藏是世界屋脊,这群以苦为乐、为国奉献、驻守在世界屋脊上的共和国军人,守望的其实是“精神屋脊”。 在祖国的漫长边防线上,在大江南北的座座营盘,默默为国坚守和担当的军人还有很多很多…… 驻守在天南海北不同地方的军人,有着共同的使命和坚守 踏着落日的余晖,记者到某边防营采访。座谈会上,一个细节映入眼帘:大家落座脱帽,可上等兵郭帅却将手攥得老紧,余刚使了个眼色,他才缓缓摘下帽子,一不小心把假发扯了下来。 来西藏两年,这位小伙子头发严重脱落。然而,打动记者的不仅仅是他发亮的头顶,还有他精彩的发言。 “今天,我要为自己鼓掌,很荣幸能分到山南边关,守护这条14名烈士为此付出生命的边防线。”郭帅的话透着一股军人特有的豪迈。 记者了解到,刚入伍时,这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原标题:俄研制出可用于核潜艇的“永久性”核反应堆 新华社符拉迪沃斯托克8月8日电(记者吴刚)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8日表示,该公司成功研制出可用于核潜艇的“永久性”核反应堆。 俄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网站8日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核反应堆堆芯是整个核反应堆的心脏,核反应堆的可控链式裂变反应在这里发生。公司新研制的这种“永久性”核反应堆堆芯能够在整个核潜艇服役期间一直工作,无须更换核燃料。 报告指出,目前这种新型核反应堆已完成研制和国家试验工作,准备用于俄生产的第四代核潜艇。 俄北方舰队前任司令波波夫表示,现阶段核潜艇每次更换核燃料需费时一个月,“永久性”核反应堆的发明可以使核潜艇始终保持战斗力,对核潜艇整体作战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俄波罗的海舰队前任司令瓦卢耶夫指出,“永久性”核反应堆是俄罗斯每一个潜艇兵的梦想,它可以节省更换核燃料的开支,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穆桂英大破天门阵

原标题:移动障碍场搬进大山沟 本报讯 赵珠颜、特约记者奉雷报道:“‘威廉’,跨过这个火圈……”8月初,火箭军某团警卫通信连军犬驯导员李志飞在移动障碍场耐心训练军犬,看着军犬“威廉”迅猛越过火圈,李志飞心里乐开了花。 该团警卫通信连长期驻扎在狭长的大山沟里,由于地形环境的限制,连队没有多余的场地用来修建军犬训练场,军犬训练无法开展。眼看军犬巡逻执勤能力一点点退化,李志飞心里特别着急,“几年前,‘威廉’刚入连的时候可是连里的‘明星’,巡逻、搜救、执勤等大小任务都能圆满完成。多年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现在许多能力已经大不如前。” 这一问题在上半年军事训练总结会上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高度重视。团党委一班人一致感到:军犬作为“无声”的战友,对守护“国宝”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绝不能放任不管。 “建议建一个移动障碍场,即用即搭,不用就拆收起来,这样既可以满足训练需求又不会占用更多场地。”团参谋长苏小波在党委议训会上提出了解决方案。经过实地调查和方案论证,团党委决定采纳这一方案。没过多久,军犬移动障碍场就落户连队,一到训练时间,李志飞就将移动障碍场搬到篮球场上,没过多久,军犬就开始重现当年之势穆桂英大破天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