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简谱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3 05:59 点击:646351

原标题:决口处,又见那抹“迷彩绿” 7月24日中午,宁夏中卫市黄河宫景区附近的防洪堤坝出现决口,奔流的洪水涌向住宅楼,情况危急。 灾情就是号令。沙坡头区人武部民兵一连迅速动员,身着迷彩服的民兵们请领铁锹、铁镐、救生衣等抢险器材后,很快赶往集结地域,与中卫军分区、沙坡头区人武部官兵会合。救援现场,中卫军分区已建立临时指挥部,指挥员赵国武将赶来的民兵按不同任务分成6个小组。受领任务后,各小组迅速展开实施救援。 由于景区周边地质结构复杂,加上树根盘结、石头潜埋,给挖沙装填带来很大难度。布置完任务,赵国武跟大家一起跳进湍急的河水里,一边指挥民兵有序展开,一边转运沙袋。此情此景,感染着现场的每一名同志。大家依次排成长队,转运沙袋的同时呼着口号相互加油鼓劲。 堤坝决口处水势湍急,救援人员很难站稳。赵国武就指挥一部分民兵手拉着手、胳膊挽着胳膊组成“人墙”,以减缓水流速度,同时让其他民兵借机堆填沙袋以封堵决口。 正在办公室开会的文昌镇民兵连长刘文祥,接到指令后来不及换双鞋子就迅速集结民兵。到达指定地点后,皮鞋跑丢的他带领民兵迅速展开救援。当从洪水里爬上岸时,他才发现双脚被划破了好几道口子。稻香简谱

原标题:共产党员不能“徒有其名” ●决定我们党的战斗力的,不是党员的数量,而是质量。列宁说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回望中国共产党97年的光辉历程,无数优秀儿女汇聚在党的旗帜下,用行动诠释着党的性质宗旨,他们也因忘我的奋斗而闪烁人格光芒。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讲:“组织要我一次把血流完,我就一次流完,组织要我一滴一滴地流,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开国少将张玉华说:“我有三个妈妈,生我的母亲,养我的人民,育我的党。”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从人民那里收获成长,从党那里厚植信仰。 暖心的记忆,总会产生直达心灵的力量,激励我们向着目标奔去。老将军甘祖昌和他的妻子,“在世一天,就要为党员争光”;塞罕坝林场坚守望火楼的夫妻,当被问及“条件这么苦,为啥还要在这里”时,他们只是说“总要有人干”。就是这样单纯而朴素的想法,没有求名逐利,更多恬淡心安,却更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初心不变。 然而也有一些人,入党之初尚能记住誓言,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利益诱惑面前慢慢就乱了阵脚,迷失了方向,淡忘了前行的初衷和共产党员的身份,不是把岗位当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舞台稻香简谱

原标题:精神密钥 永不生锈 斗转星移,时代更迭。在人民军队阔步向前的历程中,有一种革命精神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道德光芒,催生出无穷无尽的革命伟力——艰苦奋斗、牺牲奉献。 这种精神伟力,曾令西方人感到不可思议。延安时期,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看到毛泽东简陋窑洞里全部家当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之物,周恩来和战士一样睡着草席土炕,朱德用着马尾制作的牙刷,彭德怀穿着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感到十分震惊。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他“发现了一种革命力量”,并称之为“东方魔力”。 了解党史军史的人都知道,我党我军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血脉里融入了这种精神力量的基因。“红米饭那个南瓜汤,挖野菜那个也当粮,餐餐味道香”“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反围剿那个斗志旺,天天打胜仗……”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反映了红军将士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在敌人围追堵截、缺衣少粮、武器装备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 艰苦奋斗、牺牲奉献作为我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贯穿于我党我军的全部历史之中,诠释着党和军队兴旺发达的真谛,昭示着党和军队辉煌的未来。1929年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就对红军中存在的享乐主义倾向进行了严厉批评。稻香简谱

原标题:滔天巨浪面前更显鱼水深情 浊浪排空,惊涛裂岸。 入夏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一些河流出现超警水位,有些地方洪涝灾害严重,有的地方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习主席对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工作责任,严防灾害发生,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如山,铮铮誓言。面对无情的洪水,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同克难、共苦甘,在洪水高悬的大堤、抗洪抢险的一线,用血肉之躯和勇气智慧筑起道道钢铁长城,演绎场场生命救援……大堤内外,一幕幕军民同心的场景,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城市乡村,一段段军地合力的故事,留给我们太多回味。 “解放军来了人心定。”人民子弟兵在抗洪一线留下了一个个“最美背影”“最美睡姿”“最美双脚”……抗洪抢险,是战场也是考场。每一次迎难而上的出征,都是人民军队本色的生动展现;每一次舍生忘死的救援,都是人民军队宗旨的忠实践行。面对灾难,人民心中有一种希望叫做“人民子弟兵”;危急关头,军队有个不变的传统叫做“军民鱼水情”。 人民军队恢宏壮阔的发展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营养剂。井冈山上,稻香简谱

原标题:真蹲下去才能真懂基层 开栏的话 脚下粘有多少泥土,心中就会沉淀多少真情。基层部队是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前不久,经中央军委批准,军委机关70名局处领导和参谋人员,分赴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驻边远艰苦地区改革转隶的基层单位当兵蹲连,融入官兵了解实情,深入一线指导帮带,撰写了一批有思想、见问题、有辣味的心得体会。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当兵蹲连体会”专栏,分享他们当兵蹲连期间的体会,敬请关注。 到武警某部侦察中队当兵蹲连前,虽然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还是有许多超出预期的感受和体验。 部队官兵的辛苦程度和坚忍不拔,是坐在办公室里的我们没法想象的。支队有三个90%:90%的已婚官兵两地分居,90%的干部调级慢,90%的营连主官晋升空间有限。我所在的侦察中队,每天体能训练都要跑一万米,34岁的中队长、曾经的武警部队“超级战士”始终跑在队伍前面,同样34岁的指导员跟在后面不停大声督导,不让一名战士掉队。官兵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再苦再难也要扛。 改革后部队各项制度机制正在抓紧建立完善,但目前人少事多的矛盾很突出。战时的体制,平时怎样干?小机关大部队的新编制,如何减少“五多”现象?支队参谋长告稻香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