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s-museum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0 16:56 点击:572429

原标题:“试错”试出了什么 ●“人所履当如是”或许能够避免崴脚摔跤,但这样的人生路毕竟会少了许多“每于寒尽觉春生”的意境 古希腊神话里有司掌命运的三位女神:一位是纺织者,拿着纺锤将命运线缠到上面;一位是丈量者,手握尺子分配应拥有的命运长度;另一位则是终结者,持剪子随时剪断世人的命运线。当然,所谓神话不过是人们闲侃神聊的话,当不得真的。大英博物馆里收藏有公元前5世纪的雕像《命运三姐妹》的残品,她们自身尚且掉脑袋缺胳膊,如何能够掌握别人的命运? 说到命运,详言之,相关论述可汗牛充栋;简言之,无非成功与失败。“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的运势固然令人艳羡,但那只是在讥讽官宦后代。如果人皆如是,功名岂不贬值于“通货膨胀”中。借用经济学的说法,成功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一种具有明显“稀缺性”的资源。即便是努力奋斗了,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与成功失之交臂。英国哲学家波普已经把其中的逻辑关系说得很清楚了:“规律和趋势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 读过一首法国儿童诗:“假如地球是方的,孩子们就有角落藏身。但地球却是圆的,我们不得不面对世界。”连孩子都知道世上满是躲不开的烦恼,我们又何必在avs-museum

原标题:做自己的“镜子” ●人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自我。人生就该是一个不断映照自我、不断突破自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 据记载,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他的母亲常为此着急。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也如同耳旁风。直到16岁那年秋季的一个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让他耐心地听完自己讲的一个故事。正是父亲讲的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人生轨迹。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我和另一个工人一同去清扫工厂的烟囱,一前一后顺着烟囱里面的钢筋踏梯往上爬。钻出烟囱后,我发现前面那位工人后背、脸上全都被烟灰蹭黑了,于是跳到附近的小河里洗了又洗;而前面的工人看到我身上没沾烟灰,以为自己身上也没灰,仅洗了洗手就上街了。很多人看到他满脸黑乎乎的样子大笑不止,以为遇到了一个疯子。”爱因斯坦听完这个故事,也与父母一同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却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爱因斯坦听后满脸羞愧,猛然间醒悟了:认识自我才能超越自我。 从此,爱因斯坦远离了那些顽皮贪玩的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奋发图强之路,并且时时用avs-museum

原标题:山高云更高 喜马拉雅群峰之上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雄伟的身躯顶天立地,傲视天下。然而,当我们站在山脚下仰望它时,却发现峰巅之上还高悬着片片白云,与山峰交相辉映。珠穆朗玛峰不可谓不高,可那白云却比它还高。正所谓:山高云更高! 人生亦如此!当我们铆足劲登上了一座事业的高山之时,切莫得意忘形、骄傲自满,甚至趾高气扬,以为自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生如果不想走下坡路,就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继续攀登不松劲,这样才能让事业不断拥有新高度。avs-museum

原标题:勤修尚俭之德 ●勤俭是能够成就其他美德的美德。“人生好俭,则处乡里无贪利之害,居官无贿赂之污。” 尚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不但崇尚勤俭,而且在尚俭问题上有着深刻认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勤俭对治国治家的重要意义;“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则说出了在个人修养上对尚俭的规律性认识。一个原本俭朴的人染上奢靡之习是容易的、迅速的;相反,一旦习惯了骄奢淫逸、铺张浪费,再想重塑俭朴的作风则要艰难许多。鉴古览今,加强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勤修尚俭之德。 勤俭朴素,也是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一向衣着朴素,甚至在正式场合接见来宾,也仍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周恩来将一件购置于1950年的蓝色睡衣一直用到逝世,最后竟能在上面数出二百余处补丁;布衣元帅彭德怀不仅经常鞭策自己尚俭戒奢、杜绝腐化,而且一贯倡导艰苦创业、勤俭建国,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总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始终如一,为后人作出了表率。 勤俭是能够成就其他美德的美德,因为养成勤俭的习惯,就不会有非分之想,不会有骄奢之欲,就能保持应有的品德和操守。对此古人说得很明白:“人生好俭,则处乡里无贪利之害avs-museum

原标题:“理技融合”关键在增强技术理解力 军事科研坚持“理技融合”,不仅是理论研究力量与技术研究力量的融合,更是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方法、定性思维方式与定量思维方式的融合。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的时代,军事科研走“理技融合”之路,关键要努力增强广大科研人员的技术理解力,不断为军事科研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技术理解力的核心是对技术蕴藏价值的认知,即对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的理解程度。回顾世界军事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现象:一项新技术或新装备经常不是在发明国首先大放异彩,而往往是“墙里开花墙外香”,看似不可思议,实则事出有因。除了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不同、战略理念不同等宏观因素外,技术理解力不得不说是一个关键因素。火药发源于中国,清朝初年火器制造家戴梓甚至还发明了一种“连珠火铳”,装填一次可连射28发铅丸,这种类似机关枪的火器在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但在清朝统治者看来,类似的新发明不过是“奇技淫巧”,严重阻碍了火器技术的改进和在军队中的应用。相反,西方则借助火药打造坚船利炮,凭借武器“代差”优势,打败了落后的清朝。这些生动往往又不失惨痛的教训除了反复告诫我们“avs-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