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8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0 03:16 点击:570683

原标题:推翻清朝的新军何以变为军阀 在近代中国,军队是导致政权更替的决定性因素。至清朝末年,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已所剩无几,模仿日本军制所建成的36镇(师)新军成为清政府的主要军事力量。在辛亥革命爆发前,清政府只建成20万新军,然而这支武装却成了终结自己统治的掘墓人。武昌起义之后,南方新军纷纷拥护革命党,袁世凯统领的北洋新军又乘机逼宫,统治中国270多年的爱新觉罗王朝终于从历史舞台谢幕。 清政府出现兵权旁落,始于湘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在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和1901年全国兴办新军后,清政府对兵权的掌控一步步被削弱。国库财政短缺,清政府只得让各省督抚自行筹款。在募兵制下,入伍者多是破产农民和城市失业者,“端谁的碗,服谁的管”的规则逐渐形成。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成立7000人的新建陆军,逐步发展成“北洋六镇”的8万新军,其间营中每天开饭时官长都要大声问士兵:“你们端谁的碗,吃谁的饭?”士兵要集体回答:“我们是端袁宫保的碗,吃袁大帅的饭!”这种视直属官长为衣食父母的方式,恰恰是典型的“兵为将有”的军阀传统的体现。 自小站练兵后,袁世凯一直通过个人“知遇”关系网罗各级军官。军官的个人提升、扩大军队的“水468

原标题:他守卫着 “最后一道关卡” 武警云南保山边防支队芒颜边检站,距“金三角”仅350公里,是境外毒品经保山流入内地的最后一道关卡。 走进这里,上士夏鹏令笔者印象深刻。他个子不高,双眼炯炯有神。入伍12年以来,他一直战斗在缉毒一线。因完成任务出色,他荣立一等功。 “我是边防军人,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执行任务一刻也不能懈怠。”夏鹏说,芒颜边检站担负着对进出边境人员、车辆实施查验,以及查缉在逃犯罪分子等艰巨任务,可以说“每天上站就是上战场”。 2016年10月20日中午,一辆东风牌大货车开进边检站。夏鹏在例行询问时,驾驶员回答:要从瑞丽回昆明。 “驾驶空车回昆明?”夏鹏扫了一眼大货车,警觉地问。 这时,驾驶员神情慌张,眼睛左顾右盼。夏鹏和几名战友立即对该车进行重点检查,很快从空气滤芯、车厢大梁夹层查获毒品共计55公斤。 查缉毒品是一项细致严谨、不能出现丝毫马虎的工作。每一次执行任务,夏鹏和战友们都把这一要求落实到极致。 一个秋天的傍晚,执勤口岸从繁忙中归于宁静,夏鹏却没有因此放松警惕。在对一辆从瑞丽开往保山的小货车进行查缉时,他发现车辆轮胎有下陷迹象,但车内并没有装载货468

原标题:哪里洒下汗水,哪里就是家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6月中旬,记者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第83集团军某旅一处营区,禁不住想起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句。果实再度挂满枝头,营区内的官兵却早已在改革移防的浪潮中悉数更换。 作为营区的新主人,面对和一年前相似的风景,第83集团军某旅官兵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一年前,他们心怀感激,是因为原在此地驻守的官兵移防前对一草一木的精心呵护;一年后,他们心怀喜悦,是因为新的果实源于他们的精心呵护和照料。 望着窗外,旅长王振祥说出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只有在付出汗水后,才能在一块陌生之地找到家的感觉。” 王旅长告诉记者,从自然环境、硬件设施、驻地位置等方面看,部队原驻扎的营区的确比不上现所在营区。但是部队刚移防到位后,面对陌生环境,官兵还是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产生了“思乡”情绪。尤其是一些兵龄较长、在原驻地生活已久的老士官,有时晚上做梦都梦见回到熟悉亲切的老营区。 军人应该服从命令,移防到哪里就把哪里当家,但是军人也重感情,难以割舍对老营区的怀念也属正常。随后,他们在调研中发现,类似“正常”的情绪如果持续过久,会影响旅队全面建设:有的战468

原标题:关注排长,就是关注军队的未来 排长,我军军官生长链条的最末端。他们最年轻最有朝气,也往往最迷茫、最可能“摔跤”;他们怀有远大的理想和建功的雄心,却又身处最现实的基层,直面着最具体的日常;他们对部队的感知最锐敏最有话要说,却又很少表达心声……从这个意义上讲,排长需要我们的关注。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军队的未来。 再过一段日子,又将有一批新排长毕业。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跟踪这些“新鲜血液”融入基层部队肌体的每一步、全过程。我们将跟着他们一起经历,一起成长。他们的每一点细微心声、每一步探索成长,都将得到我们的关注。 几个月前,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宣布,中国军队裁减军队员额30万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具体到基层,“脖子以下”改革深入推进,所以,今年新毕业的排长又多了一层标本意义,他们将拥有和以往不一样的奋斗历程、不一样的生长模式,这也是我们关注他们的深层考虑所在。 亲爱的排长兄弟和关心排长成长的战友们,这一批新排长将是一面镜子、一个参照、一种启发,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他们,并在这种关注中观照自身。来吧,让我们在今天相约,让我们相约几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再度相望。 栏目主持人:张良468

原标题:在省察中探寻历史真实 历史无疑是“确凿的事实”,但绝不是冰冷枯燥的概念和数字。以赛亚·伯林在《现实感》中所谓的“复活一段过去的岁月”,对于历史研究和文学叙事而言,都是困难重重的。也正因为如此,伯林才会强调“事实的简单复述并非历史”。 房伟的抗战系列小说,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帮助今天的读者去调动“理解自己的社会时同样起作用的官能”,以此来理解人类在战争岁月里的心理与行为。 《中国野人》取材于山东高密农民刘连仁被掳到北海道做苦工、逃亡十三年变成“中国野人”的真实事件。独自在雪原生活的特殊境遇,决定了“他”的求生行为成为作者描写的主要内容。但支撑“他”求生信念的不仅是生理本能,还有对往昔平静生活的怀念、对重返故乡的执着、对将他掳到异国荒野的侵略者的仇恨,最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生存尊严的坚守,是为了证明“我是存在的”。也正是这种人类的尊严促使“他”和熊对峙时不顾一切地怒吼,先是战胜了看似强大的自然力量,又在多年后战胜了更加强大的国家力量,赢得了绵延几十年的官司。这种对人物心理状态的充分渲染和对心理纠结的细腻描摹同样也体现在几篇鞭笞民族败类和革命叛徒的作品里。 无论是《去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