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伤怀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21 13:05 点击:551853

原标题:书信中的时代记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越是苦难,家书中包含的情感往往越是热烈,也越能体现写信人在特定时代的信仰和追求。 早在《信中国》之前我便在《重读抗战家书》中读过《赵一曼致子书》和《彭雪枫致妻书》等信件,当时读来便已潸然泪下不能自已,如今在《信中国》中再次读到两封信,心中仍然波澜四起难以平复,但在感动之余更多了对时代的理解和信仰的尊崇。 《信中国》自2018年3月9日起每周五晚八点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从两千多封历史书信中甄选出了五十多组信件作以展示,通过立体投影等技术实现了对场景的重塑,时代与人物不再只是书本上含糊的描述,而是给了观众一种看得见、听得见的真实。《信中国》以信为载体,看似字轻纸薄,但其承载的历史与信仰却格外厚重。当演员杨烁反复品读朱德写给友人的求助信时,几次潸然泪下,不断地说“这封信太重了、太重了。” 家书本是私人之间交往的信件,本没有留存下来以作为史证的初愿,也正因如此才少了造作和加工,多了真实和感动。 “为了全祖国家中人等幸福日子,男有决心在战斗中为人民服务,不立功不下战场!”青年演员杨洋读黄继光的信时眼含热泪字句铿锵,透着坚毅触目伤怀

原标题:桃花与黑铁塔 她穿着一件淡粉色的连衣裙,就像盛开的桃花。爷爷说。 他穿着笔直的军装笔直地走着,像一尊黑铁塔。奶奶说。 那时,奶奶正在大学读书,是一个美丽热情的姑娘。爷爷刚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走来,身上还带着浓浓的乡土味儿。 春天的河水激情澎湃,奶奶的辫子,随着羞涩的步伐在肩上一跳一跳。爷爷双手拘谨地垂在身体两侧,身体饱满地撑着军装。 “我想掐你一下,行吗?”奶奶说。“为什么?”爷爷睁大了眼睛。“我想知道你是不是铁打的。”奶奶俏皮地歪斜着脑袋。“尽管掐,你的手不疼就行。”爷爷爽快地伸出了胳膊。 奶奶翘着兰花指,用大拇指和食指用劲掐了上去,可爷爷的胳膊硬得像铁皮,奶奶只觉得手疼,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奶奶红了脸,爷爷笑眯了眼。 美女爱英雄,这话很适合那时的爷爷奶奶。 从此,奶奶对爷爷表达爱与恨的方式就有了这个奇特的习惯。 抗美援朝打响了,爷爷递上参战申请,但上级的回复却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组织要求你留在军校。 爷爷的老班长赵二娃来和爷爷告别。爷爷说:“有什么交代的?”老班长回答:“如果牺牲了,请你照顾我的妻儿。”爷爷说:“没有问题。” 参加战争的触目伤怀

原标题:专注的人生更快乐 前不久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决赛上,外卖小哥雷海为击败北大硕士彭敏夺冠,一时成为舆论焦点。雷海为虽与大学失之交臂,工作之余却始终保持着从小养成的对古诗词的兴趣,经常周末到书店背诗词,回家后再默写下来。当上快递小哥后,等餐间隙,其他人看直播打游戏,他还是拿着手机背诗。 与夺冠为他带来的关注相比,20年与诗词相伴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慰藉无疑更加珍贵。我们在被雷海为感动的同时,也不免感慨,专注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资源。 信息的过载和泛娱乐化,使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越来越难——虚拟空间无限广阔,以往遥不可及的场景而今近在眼前,许多人在屏幕前“赶场”似地走进别人的生活:看了视频中上海大爷说“月薪1万元是讨饭”,立刻感慨自己“干得多、赚得少”;读了“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励志鸡汤文,马上就产生“三十不立”的焦虑;看到明星恋爱就“少女心泛滥”,听说名人出轨便“不相信爱情了”…… 对各类“新闻”来者不拒,迫不及待地表达情绪、发表议论,却没有带来什么好心情。相反,我们对外部世界太过敏感,对自身的发展更急功近利,习惯于用别人的状态评价自己的生活,因此焦虑且无所适从,更难以静下心触目伤怀

原标题:西沙“花匠” 五月的一天,中建岛上的官兵收到一份来自内蒙古的神秘包裹——满满一箱花种。 打开“宝箱”,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面而来,翠菊、凤仙花、石竹、牵牛花等12类花种被精心地分类包装好。 “石竹不盖土,直接将种子撒在地上,每日早晚洒水,7至10天出苗,切忌土干。”在每个包装袋里面,都附有一张卡片,上面详细写明了种植“秘诀”。 这个包裹,厉害了。要知道,中建岛上可生活着一帮特别珍视花花草草的“花匠”。这座海岛,是一个由珊瑚礁风化形成的沙岛,平均海拔不到两米,台风过境时,几乎整个岛都浸泡在海水中。有的老兵笑称:“要在岛上种出一点绿色,简直比生个孩子都难!”能在这座岛上种活的花草,就甭提多受官兵宠爱了。一下子收到这么多花种,大家一阵欢呼雀跃。 包裹寄件人名叫俎光礼,这位老人曾经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当兵二十几年。“愿内蒙古高原的鲜花在祖国的宝岛绽放,愿祖国的宝岛建设得更加美丽。”老兵的心意让这群“花匠”感动不已。 “这是从抖音视频上get到的新技能——瓶栽花。既能快速安全地孵出‘花宝宝’,还能美化环境。”女兵吴佳烨笑着说。只见她把精心收集的饮料瓶中装上泥土,洒上肥料,种好花种,触目伤怀

原标题:打水总动员   电视剧《白鹿原》里有一个情节:白嘉轩收了工回到家,就倒了大半铜盆的水,把两个脚伸了进去洗脚。其实在过去的白鹿原,白族长再有钱,恐怕一辈子也很少在铜盆里洗过脚!   白鹿原是个水比油贵的旱原。为了水,白鹿原上的人,几千年来一直在和大自然作斗争!原有多高,井就有多深,在白鹿原上,三十丈深的井都属于浅井。   西安城里的井,一般都两三丈深,用一个小辘轳,把井绳全部缠在辘轳上,用铁钩把小桶扣住,绞动辘轳把,把小空桶放下去,装满了水,再用辘轳把水绞上来,绳子全部绕在辘轳上,提着装满了水的小桶,回去使用就是了,绞水一个人轻轻松松就完成了。白鹿原上可不同,在这里打一回水可要全村总动员,否则你就没水吃!   原上每个村一般有一口井,每天下午四时左右,全村集体打一次水。每天到了打水的时候,族长或是村长拿着一面大铜锣,大小和样子,就像白嘉轩拿的那种,在全村敲,一边敲一边喊:“打水了!”这时候各家各触目伤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