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教官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1 23:59 点击:49762

银行业分析师表示,虽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利润增长,但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依然存在致命缺陷,并且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这三家公布的报告都显示其2002年的营业利润或是税前利润出现增长。除了中国农业银行以外,另外三家银行也都发布了报告表示削减了各自的不良贷款,同时随着管理、会计以及风险控制水平的提高,银行帐户的情况也越来越好。只有中国建设银行的表现不符合这个潮流。该行表示,由于坏帐准备金水平上升,其2002年税前利润较上一年下降17%,至43.3亿元人民币。为尽力达到中国央行提出的到2005年将不良贷款比例降至15%的目标,所有这四大银行在2002年都为不良贷款计提了巨额的支出,这影响了它们整体的税前利润水平。高盛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如果仔细审察国有四大银行的帐户,就会发觉最近外界对它们利润增长的赞许不大妥当。“从银行业整体来看,包括四大银行在内,它们能提高利润水平主要是因为经济充满活力以及贷款增长强劲,而非由于经营效率的显著提高和成本的大幅削减。”银行公布了上升的收益结果,而中国央行的高级官员们也在北京召开了高层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推进银行业的改终极教官

摘要:21世纪的服务业在GDP中的贡献将越来越显著,对服务营销的研究也将成为本世纪营销领域的主流。文章从服务、服务营销、感知服务质量的内涵、发展和研究特点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论述。关键词:服务;服务营销;感知服务质量一、 引言在服务经济时代的当今社会,服务业取代制造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中最大的部门。早在1994年,Carbone & Haeckel引述了美国劳工部的预计:2000年~2010年期间,就业在服务生产部门将增加19%,增加工作岗位达2050万个;而制造业的就业份额预计2000年的13%下降到2010年的11%。而且,服务业已经突破第三产业的范围,更广泛的涉及到第四产业。在工业化国家,服务业创造的价值在GDP 中的比重,从1970年的53% 急剧增长到2005 年的66%,在欧盟则分别是47%和68%,在美国分别是57%和72%,而且这种势头仍在继续。而至2000年,中国仅有30%,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50%的平均水平。Regan认为随着服务经济的到来,消费者的行为应相应改变。20世纪40年代中期,一些工业化国家开始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服务经济及服务营销的零星研究,1974年,美国学者John Rathmal的第一本论述研究服务营销的专著面世,标志着服务营销学的诞生。后来北欧学派的顾客感终极教官

值此全球需求疲乏之刻,中国成长对于东亚各出口国的经济成长愈发重要。但矛盾的是,即使中国表现如此耀眼,主要的国际媒体和金融专家仍毫不留情,许多人甚至预测迟早会发生银行危机。如果中国发生银行危机,不仅将严重打击经济,也将浇熄东亚各国复兴的指望。若危机真的发生,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强势成长,终会被它漏洞百出的银行体系抵消?另一方面,若银行体系病况不轻,中国能继续维持20年来的强势成长,并且摆脱危机吗?两种截然不同的预测,哪一种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命运?的确,银行体系的效率低落,是造成流动性过度充足的原因之一,然而许多人忽略了,中国银行体系的债务,一开始就必须视之为国家债务的一部分。这与市场经济的诸多个案中,银行发生危机,政府被迫承接银行坏帐,因此事实上成为国家债务的情形有所不同。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环境不稳,经常会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危机,特别是在该国银行体系相当脆弱的情形下。也有人认为,中国在WTO协定下对外资银行让步,将造成本国银行大幅失血,导致银行危机。表面上看,中国政府努力完成人世谈判,当然不是为了要“达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崩溃。正好相反,中国政府希望引入外资银行之后,可以强化本地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另外,外资银行最终极教官

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已经增长了40倍,达到目前的1,000亿美元。但是这种正在到来的金融繁荣将很可能不足以挽救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事实上进人中国大陆的外国金融机构将它们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二级银行身上,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将导致四大国有银行这些恐龙式的庞然大物被抛弃在废墟之中。在经济繁荣中,中国从事消费信贷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将他们的贷款政策推到了政府规定可以允许的极限,在中国目前的消费信贷中,这些金融机构最具有活力。与这些充满活力的金融机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四大国有银行在当今的消费信贷繁荣中表现得毫无生气:一方面这四大国有银行向购买住房的消费者提供房地产贷款,而同时它们仍然保持着它们向国有企业提供贷款的不良习气,它们仍然提供中国政府下达的政策性贷款,并因此而积累着越来越多的呆账——四大国有银行的呆账总额估计在5,000亿美元。对于进入中国的外国金融机构来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没有抓住消费信贷的潜在商业机会无疑是一个好消息,这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金融机构正在忙着同中国二级金融机构建立联盟,它们试图在中国的1亿美元的私人储蓄市场中占有一个份额,并在中国消费信贷中找到获取利润的机会——据香港的经终极教官

摘要:组织双元性的研究正处于范式形成阶段,大量的理论基础构建工作有待进行。文章综述了组织双元性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组织双元性的前因和后果等方面的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组织双元性;双元型组织;理论框架;前因;后果一、 引言组织双元性或双元型组织,是指一个组织致力于两类相异甚至相互矛盾的目标。该议题发源于管理研究中各种“二元悖论”的探讨,例如: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研究中的探索与利用悖论、战略管理研究中的求稳与求变悖论、组织设计研究中的效率与柔性悖论等,后逐渐发展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其中,“探索——利用”的二元悖论是最受关注的主题。近年来,组织双元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据该领域权威学者Raisch等的统计,在国际顶尖管理学期刊中明确提及“组织双元性”概念的论文,至2004年尚不足10篇,而至2009年已有80余篇。权威期刊如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Organization Science等先后出版“组织双元性”专刊,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该领域的多位权威学者均指出:组织双元性研究正处于范式形成阶段,大量的理论基础构建工作有待进行。本文对组织双元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二、 终极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