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生集团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01 20:14 点击:478004

原标题:“半边天”深情励丈夫 “每天早上记得冲一杯蜂蜜水喝;冰箱里有饺子,晚上加班回来饿了自己煮点儿……”昨天下午,驻藏某旅信息保障队队长宋晓东的妻子陈英爱,与丈夫依依惜别。 陈英爱是2月12日从成都到西藏陪丈夫过节的,到部队后她帮丈夫收拾房间、洗衣服,和战士一起贴春联,到炊事班与战士一起包饺子,短短几天时间,让丈夫体会到家的温馨。 据该旅政委徐俊介绍,部队去年刚移防到这里,从原驻地到新营区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下了飞机还要乘坐汽车辗转百余公里山路才能到达。家属来队后条件有限,保障困难,该旅党委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房子不够住,采取招待房自住和租赁地方宾馆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高原条件艰苦、物价较高,且春节期间很多餐馆歇业导致来队家属就餐不便,旅里派专车保障在宾馆住宿的家属到营区就餐。 “部队在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还为我们准备了水果、瓜子等,我们感到很温暖。”三营九连上士何有恒的妻子单春瑞动情地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把小家照顾好,支持爱人工作,不让他们分心。 7天长假转瞬即逝,临行前,三营八连连长仁庆江村的爱人华采深情地对丈夫说:“家里不要太牵挂,你在部队干得好,我脸上也惠生集团

原标题:风雪零点哨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刮过藏北高原,阴霾的空中,偶尔传来苍鹰的鸣叫。刚到下午4点,天就昏暗得像晚上七八点钟。 “哎,铁蛋,你到路口瞧瞧,看班长回来没有。”我冲窗外叫道。不一会儿,新兵挎着枪进来,“黄老兵,连人影都没见到!”说着,又要往外面岗台上走。 “快进来暖和暖和吧!”这个刚入伍的蒙古族兵,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敦实实的身子用大衣一裹,像只可爱憨厚的小浣熊。我拍拍他身上的雪屑,拉他坐在火炉旁,递上一杯热开水说:“你瞧瞧,老兵对你多好!” 他“噗”的一声笑了,又把嘴噘得老高:“老兵啊,人家可是有名字的,方——圆!” “拉倒吧,瞧你黑不溜秋、圆不拉几的,不像铁蛋,像啥?” 笑过一阵,我问:“咱班长去团里领年货都快5天了吧?” 方圆眼巴巴望着窗外,失神地说:“谁说不是呢,这可是我在这儿过的第一个春节,海拔5120米的哨所啊!”他撇撇嘴,“我都烘干了鞭炮,扎好了灯笼,就盼着班长回来。” “咳,这鸟不拉屎的鬼地方!” 见我这么一说,他眨巴着眼睛,舔舔嘴唇,“这些天,越靠近年根,我就越想家的年味,一看到白云我就想起烤全羊,一看到雨雾我就想起老妈做的奶茶……” 惠生集团

原标题:物无小 家乡有谚语曰:柳木钻牛角,一物降一物。 意思是说,柳木虽软,却能钻透牛角;强大的动物,说不定某个弱小者就能降服它。这是自然之“天理”,也是人类社会所不可忽视的。 明代的陆容,他读《庄子》时,看到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即且甘带。” 他解说道:“即且”,就是蜈蚣;“带”,指的是蛇。你看,蛇的身子扁扁的、长长的,多像一条带子。 这“即且甘带”四个字中,还有一个“甘”字。陆容开始一直弄不明白它的意思。 后来,他听说了这样一件事: 江苏昆山一位士人,读书景德寺中。有一天,他看见一条蛇出游。突然,一只蜈蚣跃至蛇尾,顺着它的脊背往前爬,一直爬到它的头部,蛇遂伸直不动。 蜈蚣把左右须,刺入蛇的两鼻孔,过了很久取出。蜈蚣既去,蛇已死矣。 受这件事启发,陆容才明白所谓“甘”者,就是喜欢的意思,指蜈蚣爱吃蛇的脑子。 他还听说,蜈蚣遇到蜗牛留下的涎液,就走不动了。 他由此得出结论,“物各有所制”。又举例说,海东青是猛禽,而唯独害怕燕子;大象是猛兽,而唯独害怕老鼠,也是这个道理。 陈洪谟,也是明代人。他的笔记《治世余闻》记载: 弘治己酉,即1489年,西南边陲的惠生集团

原标题:网络问诊惠基层 “阮医生,我腹痛一周多了,后背、右侧偶尔还伴有疼痛感,不知道什么原因?” “能不能通过网上就诊专页的腹部示意图,把位置讲具体一点?” 这是2月21日,解放军第117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阮勇,与300多公里之外的某部战士叶镇豪进行网络问诊的一个镜头。 记者在该院网络诊疗系统的大屏幕上看到,叶镇豪在人体部位示意图上划了一个小红圈后,阮医生一边看着示意图,一边问小叶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用过什么药。一番仔细问诊后,阮医生初步诊断为慢性胃炎,并且给小叶开出了电子处方,让他过段时间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该院政委易丙涛告诉记者,为解决基层部队官兵找专家看病不容易、偏远单位官兵来院就医不方便等问题,确保官兵能看上病、看好病,医院在体系部队偏远单位开通了19个远程网络诊疗点,从全院范围内抽调医生到“网络门诊”坐诊。网络诊疗系统开通近两年来,网上接诊病人已逾6000人次,协调专家会诊130多次,网络预约大型设备检查180多人次,网络办理入院手续200余人次,快递配送药品800多份。 信息“多跑步”,官兵少跑腿。叶镇豪网上问诊结束后,他所在单位卫生队队长赵文凯通过网络告诉记者,团队距医院有300多公惠生集团

原标题:唐柳姑娘 我最近的一次到拉萨是2000年冬。古城冬日阳光的密度甚至比夏天还要拥挤。 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到拉萨河,我看见一位舀水的藏族姑娘,一瓢一瓢轻巧地舀起拉萨河水,灌进印着“八一”红五星的木桶里,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辫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扑扑的脸庞,好动人! 姑娘的身后是坐落着布达拉宫的红山,她投映在河面上的倒影,被山水调理得雅韵悠柔。她像我见过的许多藏家姑娘,又不像她们中任何一个。人嘛,谁不爱江山和美人!我在河这边,她在河那边,我对着她的背影喊了一声,她没回头,背着木桶径直走向布达拉宫广场。 我想,也许她没看见我,但我的喊声掉进拉萨河里,被她舀起灌进桶里储存起来,总有一天她会听见有人在喊她。 这个舀水姑娘就这样舀进了我的记忆里。她仿佛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放不下又唤不来。好比水中望月,直到月落了,我什么也没看明白。但是我记住了姑娘舀水的那个动作,也记住了她的身影是在布达拉宫广场消失的。消失归消失,好像总有一个陌生的熟悉气味在呼唤我。一个人的缺失,让季节永远停在了春天。 次日,还是那个时辰,我来到广场。她会出现的,她惠生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