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言网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4 00:24 点击:472609

2017年青年艺术家很忙,中国青年艺术家都去哪儿了?1966年的大卫·霍克尼。图/视觉中国“艺术界现在就像三峡大坝的闸口,从40后到00后的艺术家都垒在那里,把水位也抬升了。”大众所熟识的艺术家是大卫·霍克尼型的:成功,而且越老越成功。但功成名就的行尊在任何领域都属凤毛麟角,中坚永远是年轻人。在中国,青年艺术家去哪儿了?又在做些什么?本期,我们采访了一位美术学院教授、一位策展人兼馆长、一位50后艺术家、一位70后艺术家、一位80后艺术家,以及一位生于1987年却自认属于90后的艺术家,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出发,绘出中国青年艺术的生态图。2017年,青年艺术家很忙。仅是12月,就有如下活动:12月9日,第六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12月12日,“深圳(盐田)青年艺术周”;12月17日,首届“27度角——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12月21日,“社会剧场:参与与共享”——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12月23日,“青年艺术+”青年艺术家推广计划年度大展;12月31日,第八届“新星星艺术奖”。第五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一角。图/受访者提供社会宠爱年轻人,因为他们有活力又有无限可能。“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何桂彦说:“之所以锁定青年艺术现象,一是为了避免双年展同质化,二是因为国内美言网

学者: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是惯性 不需要万有引力在人类两项划时代的科学理论中,都有它的身影。人们称它为万有引力,牛顿认为它几乎无处不在,爱因斯坦却认为它并不存在。那么——苹果因为引力落地? 这会不会是错觉时空弯曲与光线的引力偏折。(图片来源:科技日报)本报记者徐玢从牛顿时代开始,引力便出现在科学研究的各种场合。而最近,它帮助人类“看”到了银河系外的行星。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天文学家近日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钱德拉X射线卫星的数据以及微引力透镜效应,在一个距离我们38亿光年的星系中找到了一批行星,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银河系外行星。引力不是物质之间剪不断的相互吸引吗?它为何能帮助科学家“看见”行星?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让苹果落地,也让行星绕转太阳提起引力,人们总会想起苹果落地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正为行星运动问题苦思冥想时,一个苹果落在他面前,使他顿悟到使苹果落到地面的重力,正是使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力;地球不仅吸引着苹果,也吸引着地球表面上的一切物体,包括遥远的星星。如今,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颇受争议,而且已经无从考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引力的提出过程,并不是灵感式的顿悟那样简单。早在十七世纪初,开普勒根据前人第谷·美言网

四川新发现四座汉晋城址 地理位置与史料记载相符图为宕渠城发掘现场图。 钟欣摄中新社成都2月6日电(岳依桐)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了四川汉晋古城的考古工作成果。本次新发现四座汉晋城址,地域涉及川东和成都平原地区,时代涉及西汉到魏晋时期,与众多历史事件有关。同时还基本确定了各城址具体位置,解决了一批历史文献对于城址地望的争议问题。图为西坝遗址场景照。 钟欣摄为进一步厘清四川汉晋古城的位置、保存状况和文化内涵,2014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汉晋时期的城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后对六座汉晋城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并取得重要成果。图为西坝遗址器物坑。 钟欣摄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介绍,此前四川发现的汉晋城址不多,此次调查的六座城址中包括了四座新发现的城址。“目前,新发现的四座城址有三座已经确定了名称,分别为‘宕渠城’‘武阳城’‘广汉城’。”高大伦指出,根据分布面积以及遗物时代,再结合文献进行核对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初步确定另一座城址为“阳泉城”,但具体信息仍需要通过进一步勘探进行证实。图为武阳城墓碑拓印。 钟欣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所副所长陈卫东告诉记者,汉晋美言网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正式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尤溪联合梯田风光。 刘建光摄中新网尤溪2月6日电(邱慧敏)6日,记者从福建省尤溪县委报道组处获悉,罗马当地时间2月5日晚,联合国粮农组织致函我国农业部,确认“中国南方稻作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这也代表着尤溪联合梯田作为“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四个子项目之一,正式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据悉,正式授牌仪式预计将于4月在第五次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举行。据介绍,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梯田绵延于整个中高山片区。尤溪县委报道组2017年2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会议上,联合梯田申报文本获得专家组成员的一致评审通过。9月,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咨询小组专家海琳达·欧伊琪、农业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项目官员赵文等组成的专家考察组,到尤溪考察评估联合梯田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海琳达·欧伊琪表示,联合梯田申报全球重美言网

西南联大教授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包饭、蹭饭、下馆子西南联大众星云集,那里的教授,几乎每位都是在近代学术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那大家一定很好奇,教授们私底下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呢。单单“吃饭”这一条,或许就会引发人们很多疑问:联大时期战火纷飞、物价飞涨,教授们的收入并不优裕,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他们的伙食情况怎样?从北平迁到昆明,从地北到了天南,在有限的条件下,他们想念家乡口味了会怎么办?时局不稳、警报频发,他们是否能在紧张的教学、工作、躲轰炸中解决吃饭问题?历史离我们远去了,像“吃饭”这么具体而私密的内容似乎无从得知,好在那时一些学者有写日记的习惯。中华书局出版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里就记载了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先生和他的朋友们是怎样吃饭的,从他的日记里,或许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郑天挺郑天挺先生,福建长乐人,生于北京。曾任西南联大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夫人早逝,他终生未续娶。有两女三儿,学校南迁时,他只身南下,留子女于北平。后长女郑雯到联大上学,得以相伴。郑先生在西南联大是和其他教职工一起住在宿舍的,没有夫人照顾,他自己也并不懂厨艺。日记中写道:泰然作饺子飨余辈,余见其手伤,苦慢,忽兴至助之。此事儿时偶为美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