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团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4 10:58 点击:466139

原标题:暖心的2456步 1月25日下午,某海防旅支援保障营助理工程师张烈伟满心欢喜地带着老人和妻子、孩子,住进了旅里为他们准备的“暖心房”。 张烈伟打开手机,计步器上显示:从营门到“家”的距离,正好是2456步。 他说:“这看似普通的数字,代表着党委机关对基层的真情关爱,令人格外暖心。” 去年底,张烈伟从驻港部队交流到该旅任职。今年春节前夕,远在四川老家的父母和妻儿,提出了来队探亲的想法。 这让张烈伟既开心又忧心,因为这个海防旅去年刚刚调整组建,营区家属住房短缺。 “实在不行,我们自己来解决住房问题吧……”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张烈伟和妻子反复商议后,做出了这个决定。谁知,上级领导了解到张烈伟的特殊情况后,专门制定出台了一项“惠兵”举措。 随后,旅机关人力资源科、营房科、集中采购办等多个科室联动,统计梳理春节期间官兵来队家属情况、核对营房数量缺口,并与驻地房屋租赁商对接。 同时,依据《关于规范完善军队人员有关福利待遇的若干规定》中,单位在协调租住房的同时,向自行租房的官兵家属发放补助费等内容,旅里专门租用了一批住房,保障临时来队的官兵家属。 这样,和张烈伟情况一样的官兵皇冠团

原标题:“象箸之忧”的警醒 《韩非子》中有一则“象箸之忧”的故事,讲的是商纣王令人做了一双象牙筷子,太师箕子预感到这将是天下的祸害,为此忧虑万分。他认为,纣王用了象牙筷子,必不会用陶杯,而改用犀牛角杯或玉杯;使用了象筷玉杯,就不会吃粗粮菜蔬,而要吃山珍海味;山珍海味必不能穿着粗布短衣、坐在茅屋中吃,一定要穿着华贵的衣服,坐在宽广的房屋中、高高的亭台上吃。果不其然,过了五年,纣王设置酒池肉林,骄奢淫逸至极,将殷商引向覆灭。 万物之发端必于“一”。一次让步,次次守不住,终致满盘皆输。帝王如此,官员何尝不是呢?明朝御史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讲述他受教于都台王廷相的一则见闻,也反映出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穿新鞋的轿夫,开始时小心翼翼,择地而行,随着路上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中,从此便“不复顾惜”。可见,破例是通向毁灭的阶梯,先例一旦打破,便会一破再破,其结果可想而知。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不复顾惜”让王廷相有了“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之感叹,一语道破为官之道。面对笑脸的送礼者、精心的围猎者,一些领导干部口中的“下不为例”,实际皇冠团

原标题:争做深学真做的“螺丝钉” 弘扬优良传统 英模感召入脑入心 “雷锋老班长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事,把积攒的200多元津贴捐献给困难群众,我觉得这是对党章中‘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好诠释……”2017年底,第79集团军某旅修理连俱乐部内,战士党员赵鸿伟走上讲台,畅谈自己学习党章的心得。 真诚信仰才能真学深悟。该旅党委领导介绍,作为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他们充分发挥英模的感召激励作用,不断增强党员学用党章的意识。通过“分享英模故事”等形式,把抽象理论化为具体的感人事例,加深官兵对党章的理解领悟。 活动中,该旅将整理出的近百篇英模故事编辑成册,与新修订的党章一起下发到每名党员手中,引导大家用当年雷锋学“毛著”的劲头去学习党章。“雷锋连”士官党员江翔将故事集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阅学习,他说,要向老班长雷锋那样,把党章当作思想和行动上的“粮食、武器和方向盘”。 感人故事是培育官兵信仰最生动的教材。该旅道路四连战士董成霖在日记中写道:“通过分享感悟英模事迹,更加坚定了我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他说,自己一定要对照党章向党靠拢,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形成良性互动 层层督导以上率下 党章对党的基层组皇冠团

原标题:空海一体织天网 大海在咆哮,狂风裹着巨浪一次次拍向舰舷,但这丝毫阻挡不了战舰前行,南海舰队远海训练编队一路劈波斩浪挺进深蓝。 2月3日10时许,一阵尖厉的警报声骤然响起,一场以区域联合防空为背景的课题演练随即拉开序幕。 “发现‘敌’空中目标2批4架,目标方位××,距离××。”战斗打响后,预警机率先发现“敌”机,并通过信息系统将目标数据在红方各平台共享。综合判断“敌”我态势后,编队指挥所果断下令:对进入各舰射界的“敌”空中目标,自行组织抗击、干扰和规避。 长沙舰雷达率先发现“敌”机1批2架。蓝方战机发挥装备优势,迅速下降高度,掠海超低空突防,试图突破封锁。 此时,各战位人员紧盯综合态势显控台。突然,电子战部位侦收到“敌”机载雷达信号,并对其实施有源压制干扰。 孰料,蓝方战机再次下降高度。面对蓝方的孤注一掷,红方预警机持续稳定跟踪,舰艇编队抓住有利战机,对其发动致命一击。“发射!”随着长沙舰舰长李金伟一声令下,数枚导弹呼啸而出,直扑“敌”机…… 雷达上,“敌”机转向远离,官兵本以为可以松口气,没想到“敌情”接踵而至。“方位××,发现低空快速目标向我靠近!”导弹越飞越近皇冠团

原标题:邀功之风不可纵 北宋时期,大臣张咏奉命讨伐叛乱之人,凯旋之时,忽然有人拿着首级来邀功请赏。张咏说:“战场奔突厮杀之际,哪顾得上去收集首级,这肯定是打完仗之后砍来的。” 对此,张咏的部将深表同意:“当时随我冲锋在前的人,拼得一身是伤,哪顾得上斩获首级?”于是,张咏在评定战功时,把受伤的人排在前面,把邀功的人排在后面。于是“军伍欢跃”,士气大涨。 投身军旅、效命疆场,没有荣誉感不行,但荣誉感不是功利心,建功也不是邀功。做了多大贡献、该得什么奖励,评价有尺度、公道在人心,何必费心思去“邀”?对待邀功之人,就应像张咏那样,心存警惕、审慎看待,切不可纵容助长邀功的风气。 北宋名将狄青认为,秦汉以来“在战争中获一首则赐爵一级”的做法,导致“开争启幸”盛行:有的军士为争首级而互相残杀,有的军士把首级出售给无功不战之人,引发混乱局面。狄青建议,别搞什么“首级”封赏制,有功就“差次其劳,全军加赏”,无功就“斟酌其罪,全军加罚”,以促上下一心、不为私计,如此方为决胜之道。 其实,喜好邀功之人,未必有真功劳,也未必有真本事。对于这样的人,如果“邀”什么就给什么,可能反受其害。 清代皇冠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