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st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09 11:07 点击:457794

原标题:全军边海防部队电网建设进入快车道 记者从军委后勤保障部获悉,目前,东海、南海方向20余个边防海岛部队电网建设工程已全部竣工通电,比计划通电时间提前一年。从群山连绵的高原边陲,到碧波环绕的海防前哨,大电网的接通点亮座座营盘。 “边防部队电网建设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工程、固边工程、军心工程。”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他们积极协调国家能源局,将部队电网建设融入国家能源建设“大盘子”,按照“国家政策引导、企业组织实施、军队购买服务”的原则,高效推进边防部队电网建设,目前已为全军89个边防部队接通高效长明电,超额完成去年年度计划。 据悉,按照边防部队电网建设计划,2018年前,为226个具备通电条件的边防部队通大电网;2020年前,随着通电条件进一步改善,为其余边防部队通大电网或建设可再生能源局域网,进一步解决边防部队用电难题。 近日,记者走访多支边海防一线部队,感受接通大电网给官兵战备训练和工作生活带来的变化。驻守海南三亚的海军某部官兵欣喜地说,大电网接通后,高效稳定的电源连接至主战装备,使得部队应急反应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发电用油the mist

原标题:战场有权改变一切 抗美援朝前夕,东北边防军召开军事会议,分析我军能够获胜的条件,其中之一是:供应线敌远我近,我们在后勤保障上占优势。后来的战事证明,这个“优势”,反而成了我军最为薄弱的环节,时常“一把炒面一把雪”,只能发动“礼拜攻势”,有的官兵还被冻死冻伤。 是战场改变了这一切。劳师以远,本该是敌方的劣势,敌人反而在这个领域展现出了绝对优势;以逸待劳,原以为是我方的优势,我军反而在这个方面出现很多问题。这就是战场,没有约定俗成,没有固定套路。 “统统相符合的事,在战争或战斗中是极其少有的。”“部分地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作战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间或有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我们如何做好万全准备?答案就是: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这也是我军的制胜要诀。 “开战前是我指挥你们,开战后是前线指挥员指挥我了。”我军打仗,向来讲求战略上高度集中,战术上充分放权。三大战役时,我军的统帅部里只有20多个人,电令只交代战略任务,具体打哪里、怎么打,则由现场指挥员自主决定。这就是周恩来所总结的:“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 the mist

原标题:太重面子  必伤里子 时下,忙,成了许多人的工作常态。但为什么忙?在忙什么?不能不说,有不少忙是因为材料多、发文多、会议多、汇报多,实际上是把精力和时间耗在了做表面文章、搞面子工程上。尤其值得深究的是,一些领导干部把抓落实变成了“摆样子”,落入一种驾轻就熟的套路。突出表现在:满足于文件转了、部署会开了、要求提了、声势造了,做好“规定动作”就万事大吉;在表态和汇报材料上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生怕拔得不高、讲不到位、讲不出彩,把表态好汇报好等同于认识高、落实好;一门心思抓亮点、出经验,搞应付上级检查调研的“精品窗口”“精致线路”,把“点上生花”当成政绩标牌。正是这“样样正确”的样子,让形式主义的东西肆意招摇。 上面挥什么棒,下面就怎么干。在这样的“指挥棒”下,机关想不乱忙、基层想不忙乱都不行。结果必然是重了面子、伤了里子,让工作在无形中走偏跑调、扭曲变形。 人民军队的生命力在于战斗力,作风建设直接关系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建设,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一心做备战打仗带头人。习主席躬行垂范,亲自筹划组织重大演训活动,亲自决策指挥重大军事行动。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主席视察军the mist

原标题:习近平主席达沃斯演讲展现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新华社北京1月25日电 (记者闫子敏)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5日表示,今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期间,许多嘉宾和媒体积极评价习近平主席在去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这充分展现出习主席演讲的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以及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对当今世界的重要引领作用。 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24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致辞,重申了习近平主席去年达沃斯演讲中关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主张。舆论纷纷评论称,时隔一年,习主席的演讲对解决当前世界重大问题仍具有重要意义。请问中方对此如何评价? 华春莹说,去年1月,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习主席深入剖析了世界经济面临的突出矛盾,提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的重大倡议,强调要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在国际社会面临迷茫之际,习主席的讲话指明了方向,稳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展现了中国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大国the mist

原标题:深海驰援,目标潜艇在哪儿? “南海某海域,潜航深海的某型潜艇突发险情,与外界失去联系。”1月15日,接到演习救援任务的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支队多艘救生船和拖船快速前出,赶往疑似事发海域。 经过6个多小时高速航行抵达预定海域,救援官兵却忐忑起来:以往执行援潜救生演练,潜艇“失事”时都会释放指示浮标,大体可以知道“失事”潜艇的位置。而该“失事”潜艇并没有释放用于指示位置的浮标,一切都是未知数。 “我们熟知的失事潜艇,大多都没有释放失事浮标。因此,援潜救生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如何发现失事潜艇的位置。”演练指挥员、该支队支队长王文聪告诉记者,潜艇突遭险情来不及释放失事浮标本来就是常有的事。 大海捞针,谈何容易?潜艇潜坐海底,不会发出任何声音,想要发现它十分困难。更让官兵们措手不及的是,由于受强冷空气影响,海区浪高3至4米,给搜索目标带来更大困难。 演练现场,迎着巨浪,一艘救生船快速出击,运用声呐对疑似海区进行测扫。该型救生船装备了较为先进的声呐探测设备,但由于气象条件影响,装备优势受到限制。一遍、两遍、三遍……最后无功而返。 “失事”的潜艇,到底在哪儿? 在该救生船测扫的同时,救援指挥所the 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