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aki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1 23:47 点击:449810

湖北苏家垄发现青铜器 再现“芈月传”联姻关系图片来源于网络湖北苏家垄发现曾国“芈”姓青铜器再现“芈月传”联姻关系新华社武汉1月17日电(记者喻珮)刚刚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湖北苏家垄周代遗址近日公布考古发现,进一步揭开“曾国之谜”的面纱。在这一处包括墓地、居址、冶炼作坊的曾国大型城邑中发现大面积的冶炼遗存与厚重的青铜器,特别是多件“芈(mǐ)”姓青铜器,提示主墓主人为曾国最高统治者及“芈”姓夫人,同时还原《芈月传》传奇史事,并反映曾国与早期楚国的联姻关系。苏家垄大型周代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坪坝镇。考古结果显示,苏家垄遗址为两周之际至春秋早中期之际的曾国高等级墓葬,较大墓葬和两侧分布的小墓之间不见打破关系,反映了较为严谨的墓地布局。墓葬保存完好,几乎没有被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苏家垄考古发掘项目领队方勤称,截至目前,墓地已清理墓葬106座、车马坑2座,青铜礼器500余件,大多放置有序,组合关系明确。其中有铭文青铜器多达50余件,多篇铭文涉及重要史料。方勤告诉记者,目前已发现大型墓M79、M88为“曾伯桼”及夫人墓。而根据M79出土的“五鼎四簋”以及新兴的“三鼎四簠”礼器组合推测,“曾伯桼”可能正是曾国国君。2016年,随着电视剧《芈月传》的热播tasaki

继敦煌莫高窟后 甘肃武威亥母寺出土大量西夏文献资料图。图为甘肃武威亥母寺遗址全景(东—西)。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中新网兰州1月16日电(记者冯志军)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6日披露,通过两年发掘,甘肃武威亥母寺遗址清理发掘出250余片西夏文献,这不仅对西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仪轨、装帧印刷等方面研究提供了实物基础,更对西夏学学科体系的健全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据了解,这是继黑水城、西夏陵、拜寺沟方塔、山嘴沟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发现西夏文文献后,出土数量最多、最集中的一次,极大地丰富了西夏学研究的文献资料。亥母寺遗址是西夏时期创凿的藏传密教静修之地,也是中国现存较早的藏传佛教遗址。遗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新华乡缠山村七组西南侧的祁连山北麓余脉,由4个洞窟及窟前建筑遗存组成,面积9800平方米。为有效保护亥母寺遗址本体结构、科学揭示其价值意义、全面开展窟内文物的保护与研究,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过去两年在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的配合下,对亥母寺遗址连续开展了支护加固与考古发掘工作。目前,共清理发掘洞窟两座(01、03窟),清理各类遗迹25处。出土遗物以文献、佛教遗物、生活用品及建筑构件四大类,兼有少量兵器、碑刻、钱币等物。其中,以西tasaki

食指与余秀华争论背后,是士大夫诗人的巨大失落编者按:小众的诗歌难得成为热点,事情缘起老诗人食指对余秀华的批评。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他认为余秀华作为从农村出来的诗人,从来不提农民生活的痛苦、对小康生活的向往,不考虑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只向往喝喝咖啡、打打炮,评论界不应该把她捧红。余秀华则发布博客文章《兼致食指,不是谁都有说真话的能力》进行回应。食指批评余秀华的背后,其实涵盖了两代诗人身份观的格格不入。不同的时代背景熔炼出不同时代诗人的底色。食指那一代人诗人写诗,表面上是诗人,心底里装着士大夫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类诗人看中诗歌的社会属性,风格往往高屋建瓴、纵横捭阖。而余秀华这一代诗人,从“为社会写诗”转变为“为自我写诗”,他们更强调自我的主体性,刻意淡化集体的痕迹,甚至自觉与贵族式的知识分子保持距离,而欢迎庶民的入场。当代文坛对非知识分子出身的诗人很感兴趣,对乡村苦难、十年动荡、女性身体也很感兴趣。对于已经被写入文学史的诗人,他们今天再度进入公众视野靠的不再是作品,而是八九十年代文学热的余温,是他们背后那个经典的影子。而现在能够走红的诗人几乎都有“底层”或“农民”“工人”烙印。如今,tasaki

《太空飞行课》:真实的太空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编者按:在太空中生活什么样?这个问题令许多人好奇不已。地球上的人绝大部分都不可能进入太空,但几乎所有人都想知道太空是什么样子。有25年太空飞行训练、咨询、写作、演讲经验的NASA资深宇航员汤姆·琼斯,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告诉你真实的太空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太空飞行课》是一本宇航员写的关于太空飞行的百科问答书。书中问题全部来自公众的真实提问,从上万个问题中精选342个人们最关心的进行解答。从新宇航员培训,到飞船发射时的身体感受,从宇航员在太空生活到太空行走,仿佛让人感觉自己亲身体验过太空旅行,甚至能激发起自己探索太空的冲动。汤姆·琼斯的回答,专业经验融合着风趣幽默,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让你全面了解宇航员这个职业。(以下内容摘自《太空飞行课》,感谢未读·探索家授权发布)《太空飞行课》,(美)汤姆·琼斯著,阳曦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在太空中你如何判断上下? 在自由落体的失重环境下,你可以自己选择哪边是“上”,哪边是“下”。你的脑子会愉快地接受这样的主观选择,无论窗外的地球位于哪个方向。大部分宇航员选择把自己头冲着的方向当成是“上”。所以每时每刻,每位宇航员心目中的“上方”很可能各不相同。在我执行前两tasaki

六小龄童不演“悟空”演“玄奘” 拍纪录片重走取经路“有的知道我姓章,叫我章老师。有的不知道的,就直接叫我六老师。”提起六小龄童章金莱的名字,人们总是会想起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对于“孙悟空”这一角色的精妙刻画。他也乐于将自己的表演艺术与这只传说中的神猴连在一起。86版《西游记》,孙悟空就像他在1月12日上海图书馆的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点映会上开玩笑提起的那样。他说,自己曾经和一个艺术院校毕业的女孩子演对手戏,他演一个医生,那个学生演病人。他一本正经地把台词说到一半,结果那个学生笑场了。当时的导演就很生气,问那个学生为什么笑。那个学生答道:“我总觉得这个医生是孙悟空变的。”宁向西去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不过,这一次在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中,六小龄童不是演“孙悟空”,却演起了“唐三藏”。他在纪录片中演绎了玄奘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不同形象,重走西行取经路。同时,他也担任这部纪录片的总导演。从中国西安到印度,探寻玄奘西游古迹,穿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丰富多姿的百姓生活。《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海报他说:“我一生推崇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吴承恩先生,另外一个就是玄奘大师了。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用了17年的时间,跟我们拍《tas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