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部进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5 16:46 点击:439643

原标题:大洋深处上演“生死搏杀” 本报宁波1月3日电 宛敏武、记者刘亚迅报道:“报告艇长,方位×××,发现‘敌’舰噪音信号。”新年开训,某海域深处,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潜艇与“敌”舰艇编队狭路相逢,展开激烈对抗。 对手反潜性能好、机动速度快、火力打击猛,潜艇发现目标、战位机动等时间极其有限。这次训练设定了攻防时间,划定了攻防海域,潜艇只能在舰艇航路周边活动,变成了“面对面”的生死搏杀。 战斗的气息弥漫全艇。这批艇员刚刚接管潜艇,仍处于“人装磨合期”。然而训练计划表上,配合攻潜、突破封锁、阵地伏击等一批实战课目排得满满当当。支队领导告诉记者,习主席在训令中强调“加强针对性对抗性训练”,新年度训练,实战化课目成了支队各艇训练计划的重头戏。 在各战位的紧张搜索下,“敌”舰显露踪迹。正待锁定目标发动攻击时,“敌舰”也发现了潜艇,并迅速组织机动防御。潜艇指挥员马上根据攻防小组提供的数据,解算运动要素、选择打击程序、敲定最佳打法。茫茫大洋上,激烈的“生死搏杀”将再一次展开。黑部进

原标题:可大幅减少战场误伤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陆军日前研发出一种自毁型子弹,这种子弹能够在城市作战中实现射程可控。“有限杀伤力子弹”内嵌的烟火装置开枪后,如果子弹在击中目标之前达到最大射程,引燃的反应物就把子弹变成“气动不稳定物体”,烟火装置会在短时间内自行爆炸,使子弹停止飞行,从而有效限制子弹的最大射程。 在城市作战中,如果子弹飞得太远、威力过大,很可能伤及无辜平民,特别是使用口径为12.7毫米的重武器。研发团队称,使用自毁型子弹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附带损害的风险。 (张腾飞、李文博)黑部进

原标题:刘冬利:擦亮舰艇“千里眼” 人物小传:刘冬利,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信息作战系雷达声呐教研室主任,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次,入选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立二等功1次。 舰载雷达是舰艇名副其实的“千里眼”。但这些“千里眼”也有“看不清”“看不准”的时候。 几年前,刘冬利在部队调研中发现,有的舰艇雷达还使用过去陈旧的方法,既费时费力,还容易产生精度误差。 雷达精度误差大,将直接影响舰艇作战效能。面对战斗力建设急需,刚刚完成岸基雷达精度标定研究的刘冬利,决心将研究方向瞄准舰载雷达。别看是从岸上移到海上,由于舰载雷达种类数量多、精度要求高,一切研究都要从零开始。 校对雷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找到一个比雷达精度更高的参照物来标定。为此,刘冬利带领课题组成员一头扎进海量的资料库中,寻找更加高效、精准的标定手段。 一次,他查阅相关资料,脑海里突然闪现出灵感:雷达杂波主要存在近距离,如果利用数字延时方式,制作出一个在雷达屏幕上显示距离足够远的电子“假目标”,就能摆脱地面物体的影响,达到精准标定的目的。 找黑部进

原标题:不做“差不多先生” 胡适早年在《差不多先生传》中,曾描绘过一位“差不多先生”。在这位“差不多先生”眼里:白糖和红糖差不多;陕西和山西差不多;八点三十分和八点三十二分差不多。一次,他得了病。本来要请大夫,他却请来了牛医,认为两者都差不多,结果不治而亡。 或许很多人会嘲笑“差不多先生”的粗枝大叶、稀里糊涂,但在现实工作中,这种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现象屡见不鲜。由“差不多”引发的事故,也是不胜枚举。上世纪60年代,苏联一名科技人员在工作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导致“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航时降落伞出现故障,宇航员因此殒命;1990年阿里安火箭在发射时突然爆炸,事后查明事故原因是由于一块碎布误留在向第一级发动机供水的管道内,堵住了供水阀门而引起的。 一个小数点、一块碎布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悲剧,事故的发生看似意外,实则必然,究其原因是“差不多”的心态在作祟。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质量工作多处强调。报告在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明确提及“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进一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 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老军工人为黑部进

原标题:从一艘新型驱逐舰看创新爆发力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过去一年,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歼-20正式列装、“翼龙Ⅱ”首飞成功……这些大国重器的横空出世,壮我军威士气,挺起民族脊梁。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新的一年,随着深化国防工业改革全面推进,我们期待会有更多国之重器、军中利器破壳而出,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注入澎湃动力。2018年,我们开设《大国重器》栏目,讲述军工领域的精彩故事,呈现军工人铸造大国重器背后的家国情怀。 导读:骄傲!震撼!2017年,国产新型万吨级驱逐舰的高光亮相,注定是我国军工领域闪亮的明星之一。顺利下水、实施舾装、按时间节点通电……国产新型万吨级驱逐舰的一举一动,吸引着世界的关注,牵动了国人的神经。 新型万吨级驱逐舰被誉为海上移动武器库、航母“带刀侍卫”,这款巨舰从总体设计、信息集成到总装建造、技术工艺,高度集合了我国造船业的创新因子,代表了我国舰艇建造领域的最高水平。 从一艘新型驱逐舰建造,我们看到了科技创新释放出的强大爆发力。 初冬,申城郊外的长兴岛海风瑟瑟。码头上,我国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静静安卧,庞大的身躯插着数十根通风管道,工人们正黑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