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把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6-17 00:08 点击:29552

主持人语:太阳能行业的好日子?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下发了缔约方第13次大会在印尼巴厘岛开幕,减排成为世界性主题。2007年,广东、山东、江苏、深圳、海南、浙江、甘肃等省市陆续推出规定,要求12层以下建筑强制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部分城市如合肥、邢台等跟进出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补贴政策。最近,在很多太阳能行业分析文章的开头,都会出现“巴厘岛路线图”这一词汇,这张路线图到底描绘了一张怎样的图景?去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实际上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如果你仍觉得遥不可及,那么1997年的第3次大会一定让所有人如雷贯耳,在日本京都举行的那次大会上,通过了此后10年内被人们反复提及的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值得新能源行业人士关注的是,路线图发布前的“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曾经发布报告说,可再生能源正迅速从“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转变,所以当你看到类似的太阳能行业趋势预测,不应该感到意外,因为这种潮流已经波及全球并不可逆转,而并非太阳能行业所独有。对于太阳能乃至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乐观估计,多是基于行业的独特现状:鱼龙混杂的40扫把

作为中国西部的特大中心城市和国家规划定位的西南地区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成都在西部具有较强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规范政府服务,提高开放水平是成都外贸快速发展的成功之道。2003年,英特尔选择成都投资建设封装测试厂,2005年在一期项目未投产之前又紧随着追加投入,开始了二期建设。这一举措除了源于对在蓉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好成都对接到位的专业服务和产品全球配送的支撑体系。这也是全球500强企业已有106户来蓉投资及设立分支机构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提升城市的投资价值,不仅需要完善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更需要政府规范服务,构建更加开放和更具活力的投资环境,努力营造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外经贸发展条件。成都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产业链中的重要落点,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提高内地通关组合效率。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实施大通关的统筹协调,依托成都海关系统创建快速直通验放模式,规范缩短报验、报关、税收、核销等通关环节和流程;推动铁路、机场枢纽开辟国际贸易线路,构建国际货运物流体系,现已开通直达出海口城市的5条整车货运班列、4条集装箱铁路货运“五定班列”以及通往欧美澳亚的18条国际中转联程航班;整合出口加工扫把

“一人可使企业生,一人可使企业死”——1999年,我郑重地写下了这句话,4年之后,牛根生对这句话进行了修正:“一人不能使企业生,但一人可以使企业死。”向所有老板提一个问题:你是“企业家”,还是“企业主”?12年前我朦胧间闪过一个浅见:国有企业容易产生“企业家”,民营企业容易产生“企业主”。6年前我却清晰涌生一个深见:国有企业也可以产生“企业主”,民营企业也可以产生“企业家”;产生“企业家”还是“企业主”,不取决于体制,而取决于人。这个观念上的“乾坤逆转”是如何发生的?“催化剂”是一个人,一件事。2001年9月,蒙牛决定在次年成立“营销企划中心”,筹建者邀我加盟。游说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三个月,但我一直没有答应。为什么?我在《蒙牛内幕》中披露了一个“显性缘由”:“在报社是写天下,进蒙牛是写一家,大丈夫如椽之笔理当挥毫天下,岂能囿于一门一户?”其实还有一个深压心中的“隐性缘由”:我之前的经历告诉我,在私营企业里,员工对老板只能逆来顺受,甚至不得不建立某种“人身依附关系”——也就是说,在他那里,你根本得不到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这个“偏见”产生于1994年和1995年。其间,我与两个私营老板打过交道。第一个老板根本不容员工和他争辩,动不动以“走扫把

30年中国营销论战中国营销演进的30年,是本土实践与西方理论不断融合、碰撞的30年,期间各种认识与理念的争论不仅反映了营销在中国企业逐步深化的过程,也大大拓展了人们对中国市场与营销的理解,而中国营销也在争论与实践的交互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和地位。站在今天,执笔曾经发生的重要营销“论战”,刘春雄、戴鑫两位研究者指出,梳理、反思这些发展过程中的争论并与实践相参照,可以帮助我们从历史的归纳中推演未来的发展思路,为我们在面临新的选择时提供思考方法的借鉴。论战1:做品牌还是做销量中国营销界曾经形成一个特别的现象:谈营销不谈品牌似乎就缺乏品位,谈品牌不谈品牌文化似乎就缺乏文化。在“世界品牌500强”、“世界品牌100强”的光环下,“做品牌还是做销量”成为一场不对称的论战,因为大多数的专家、媒体和部分成功的企业家是品牌论的绝对拥趸。然而,世界上没有简单的道理。麦肯锡的一项调查表明:6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通常会拎着不是原先计划购买的品牌产品离开商店;平均每三位打算购买名牌产品的消费者中,仅有一位目前实际使用该品牌。人们发现,世界知名品牌中,破产、被出售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也发现,品牌虽然有“溢价”却不一定有“溢利”,高价品牌并不一扫把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物流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本文从总体经济、融资企业、金融机构、物流企业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对物流金融的需求情况。 物流金融 需求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6981亿元,同比增长约两成,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17.6%,比2006年上升0.5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6.9%,比2006年上升0.2个百分点。2007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2006年提高4.7个百分点。受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18.3%提高到18.4%,上升0.1个百分点。从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结构来看,2007年运输费用为24708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比2006年提高4.9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4.4%;2007年保管费用为14943亿元,同比增长21.2%;2007年管理费用为5755亿元,同比增长13.6%。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对相应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总量巨大的需求。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仅中小企业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便超过6.3万亿元,而同期基于物流的融资总额不超过3000亿元。这表明,未来我国物流金融业务存在广阔的市场空间。一、经济和物流发展对物流金融的需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迁移,中国的国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