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之约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4-29 12:42 点击:228925

无声的尊重(深度好文) 作者 | 冯雪珺 来源 | 人民日报(2014年05月11日07版) 尊重不是体现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之中。越是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越是不经意的自然流露,越发见得尊重的可贵。真正的尊重从来都是无声的。 1. 一个冬日傍晚,我如往常一样加入候车队伍,等待回家公交。 此时,一人牵着一狗,从远处走来。 那身影被路边的灯光镶上一层金边。 渐行渐近,只见年轻男子高大魁梧,腰板挺直。紧贴着他的德国导盲犬配有专业的拉杆——哦,是一位盲人。 男子在候车队伍的不远处停了下来。 没人招呼盲人男子,我也正犹豫着是否上前领他过来。 却不知候车队伍中为首的中年男子,已然大跨步走到盲人男子身后,其他候车人也陆续紧随其后,没有一丝骚动。 2. 我身旁一个火红短发的朋克女孩,稍作迟疑便掐灭了刚刚点燃的烟,跟了过去。 一个新的候车队伍,在一人一狗的身后 。在无声之中达成的默契,令我惊异。 沉默依旧,直到公交车的到来。 “您稍等一下,我这就……” 司机刚要离开驾驶座准备搀扶盲人男子上车,被他礼貌地回绝了:“谢谢,不用。” 盲人男子在导盲犬的引领下,自行上车,车上已满是乘客。 然而,自那名男子上车后,人们在原本狭促的车爱恨之约

震慑贪官的戒石文/姚乐 胡阿祥 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公生明牌坊背面是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写的官场箴规 2011年的仲夏时节,湖北省随州市城区某建筑工地上,一块造型古朴的石碑破土而出,上书十六个醒目的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原来,这块镌刻于元朝至元二十五年的石碑,实际上是一方戒石,元代统治者将它立在官府里,用来警示各级官吏:百姓苦,莫贪腐,人在做,天在看! 戒石之生 戒石训官的传统,由来已久。据说王莽时期,文豪扬雄曾作《卿尹州牧箴》以激励和劝诫中央大员和地方长官,东汉的崔骃等人又在其基础上扩充撰成了《百官箴》。可惜由于世代久远,这些文字,现在已无从得见。 隋朝的时候,担任龙州刺史的何孚写了一些自我警示的话,差人刻在石头上,立于州门之外,用来提醒自己,且供百姓观瞻——这有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戒官石。 至于皇帝亲颁戒石,据欧阳修考证,则应是起于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下令把哪些话刻在石头上叫官员们看呢?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他曾写过一首律诗,叫做《赐诸州刺史以题座右》,大意是说:“朕的刺史们,希望你们把百姓当做自己的儿女,踏踏实实地办事,判案的时候要宽厚爱恨之约

“麻醉发明者”头衔之争引发的悲剧文/余凤高 前麻醉时代外科手术的梦魇 乔治·威尔逊,一位25岁的青年,1843年因大腿受伤后严重感染,不得不接受一次疼痛难忍的截肢手术。这一年恰是外科麻醉诞生的前一年,而作为医科大的一名学生,他写下这样一段亲身感受: 对于剧痛的产生,我无话可说。我所经受到的痛苦是如此之大,无法用文字表述……那突如其来的、不寻常的剧痛如今已经淡忘,但是绝望的情绪漩流、极其神秘的恐惧和在濒临绝望之时觉得要被上帝和人类抛弃的感觉,穿透我全身,充溢着我的心,是我永远不会忘却的…… 考古发现表明,外科手术古已有之。在古代的墓地遗址曾找到许多被施行过所谓“环钻术”钻孔的头颅。这种手术的目的是要减缓患者颅骨和大脑间出血引起的压迫,清除血凝块和其它外科原因进入脑中的杂物。古人甚至迷信可以借此来“驱逐”侵入人体的魔鬼。 史料记载,古罗马军事家凯撒是从他母亲的胎中剖腹出来的,以致他的名字“Caesar”与“生育”一词相连(Caesarean birth),便成了“剖腹产”的意思。 但是,数千年来,直至19世纪,接受手术的男女,所面对的都是最为恐怖的梦魇:无论是骨折、伤口感染、结石或者肿瘤,都只有两种可怕的选择,不是死爱恨之约

印度为新娘发“打夫棒”管丈夫酗酒 称警察不插手婚礼上,帕尔· 巴尔加瓦(后排左三)站在手握“打夫棒”的新娘身后合影原标题:印度为新娘发“打夫棒”管丈夫酗酒 称警察不插手海外网5月2日电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C)报道, 印度中央邦一位部长戈帕尔· 巴尔加瓦(Gopal Bhargava)在加尔哈科塔地区村庄周日举行的大规模集体婚礼上,向穷苦的新婚女性及其家人们发放了1万个木制“打夫棒”,用以教训酗酒的丈夫。巴尔加瓦称,男性酗酒对这个地区的女性而言是个严重的问题。“我来到这个村庄时,所有的女性都请求我下令禁酒,” 巴尔加瓦对CNN说。“村里的丈夫们常常花大部分收入买酒喝,几乎不没有存款补贴家用。”“如果家庭收入是100卢比,那丈夫们至少会花50卢比买酒喝,”巴尔加瓦表示,“此外,这里大部分女性都遭受家庭暴力。”尽管中央邦目前暂没有禁酒令,但印度政府已在全国范围内管控酒精消费。截至当前,印度4个邦已出台了酒精禁令。今年4月,印度最高法院下令禁止主要道路500米以内的商店售酒。巴尔加瓦发放的“打夫棒”传统上用来洗衣服。但他表示,“打夫棒”原则上是用来自卫,也可以另作他用。“打夫棒”的正反两面都有铭文,一面写着“用来教训酗酒者”,另一面写着“警方不会插手”。当天的爱恨之约

编者按:很多资深电影爱好者或者科幻迷对《独立日》、《宿主》或者《超脑四十八小时》这类讲述外星人吞噬大脑,“漫游者”寄住,或记忆移植等情节的影片大概是如数家珍了,虽然这些目前都是人们的想象,不过如今现实版的“入侵”大脑或精神认知干预等控制人类精神活动的神经科技已经存在,只是,这种技术的存在势必会引起一些社会伦理甚至法律上的问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大脑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下面来看看WorldChanging.com创始人之一Jamais Cascio如何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精神控制正越来越科学化 神经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的进步使得极其精确的观察、收集甚至改变人脑活动有了可能。 脑机接口和经颅磁刺激这类新兴认知工具可以给医学和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带来革命性的进展。然而,瑞士的生物伦理学家Marcello Ienca和Roberto Andorno表示,这些技术同时引发了一些关于人权的基本问题,需要增加对于人权的法律保护。 近期对这些问题表示出的关注非常有效且适当,但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引入这种权利的后果。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有意操纵自己的大脑和其他人的大脑。从咖啡因到冥想,甚至到广告,我们有许多法律上和社会上可接受的工具一直在试图改变爱恨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