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22:59 点击:204806

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即将开幕 中外佳作云集华夏经纬网 2017-03-24 09:09:43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现场 (人民网陈灿 摄)人民网北京3月23日电(陈灿)23日上午,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今年本届“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由丹麦殿堂级电影大师比利·奥古斯特担任。今年“北京展映”将以“焦点人物”与“致敬大师”两个单元分别关注三位杰出影人的艺术创作——电影界全能才女张艾嘉、美国电影怪才大卫·林奇以及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据了解,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包括“天坛奖”评奖、开幕式、北京展映、北京策划·主题论坛、电影市场、电影嘉年华、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七大主体活动,以及“注目未来”单元、纪录单元、“经典京剧电影”单元、网络电影单元、电影音乐会、电影沙龙及行业对话、新片发布等300余项活动。比利·奥古斯特担任“天坛奖”国际评委会主席比利·奥古斯特是丹麦殿堂级电影大师,凭借两次戛纳金棕榈,一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享誉世界影坛。他的作品类型多变,擅长描写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宏大的视角下,却常常满溢着私人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广西非遗“壮锦”进浙江 “背上摇篮”促两地文化交流华夏经纬网 2017-03-24 08:58:15图为织锦师梁恒源在操作竹笼机 方堃 摄中新网杭州3月23日电(记者 方堃 实习生 胡哲斐)“太阳的金光给我们送来了背带面,月亮的银光给我们送来了背带里。”在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孩子满月仪式上,外婆送来花背带,歌手们唱着远古的歌谣……23日,浙江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联手广西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外婆送我花背带——广西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服饰展”。本次展览共展示了211套338件背带、服饰及玩具。图为小朋友穿着少数民族服饰在走秀 方堃 摄“背上的摇篮”承载部族文化至今,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还保留着送背带的习俗。记者了解到,背带被誉为“背上的摇篮”,是当地世代相传的育婴工具和民间工艺品。在劳作强度大、劳动力少的家庭,背带是生活必需品,它让母亲解放双手的同时,还能不耽误下地干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广西各个少数民族的花背带上织满了各式各样的彩色图案。“与汉族不同,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上并没有文字,部族历史的记载、民族感情的传承,都是通过服饰上的纹样记录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华夏经纬网 2017-03-24 09:02:40中新社柏林3月23日电 (记者 彭大伟)第十三届莱比锡书展奖于23日颁发。瑞士译者林小发(Eva Luedi Kong)凭借其翻译的《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摘得这一德语地区图书行业重要奖项的翻译类大奖。林小发1968年生于瑞士比尔,曾在中国生活超过25年。莱比锡书展主办方在颁奖理由中写道,作为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此之前,《西游记》没有以德文的形式出版过,最多也只出版过一个简略的节译本。“现在它全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得以呈现,这是林小发的功绩。”主办方评价她“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峭壁中搭起了一座桥。这正是‘世界文学’的真意,一种来自全世界、面向全世界的文学。”林小发译本《西游记》于2016年10月由擅长出版经典著作的德国雷克拉姆(Reclam)出版社推出。同年12月,《法兰克福汇报》将其列入最适合圣诞节馈赠的书籍之一。目前,该书首批2000册几乎一售而空,正在加印。中新社记者当晚联系上林小发,她谦虚地说,自己实在没有什么“感言”:“清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华夏经纬网 2017-03-24 08:56:39中新社青海兴海3月23日电 (记者 罗云鹏)继全球首个藏文搜索引擎“云藏”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上线运行半年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语委办23日披露,中国首个藏文信息技术孵化基地落地此间。藏文信息技术孵化基地选址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占地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经初步估算该基地建设造价约为5800万元人民币。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语委办主任才洛介绍,目前藏文电子和网络信息化方面的小微企业虽不少,但在产品创新、研发以及市场推广等力度上势单力薄,使得收益和产业化运作无法实现。才洛表示,该基地的建设旨在推动藏文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最大限度发挥“云藏”搜索引擎效益,通过吸引藏区信息化和互联网中小微企业入驻基地、提供研发、培训和推广等条件,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自主、创新、高效的学习型创业环境。据了解,“云藏”藏文搜索引擎自2016年8月上线运行以来,目前点击量达750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60万人次,受众除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藏文网民外,还覆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湖北一退休干部行路万里编纂乡俗志 传承文化承载乡愁华夏经纬网 2017-03-24 08:48:48袁国悦入户调查民俗 资料图中新网宜昌3月23日电 (记者 郭晓莹)“俗话说‘老人不讲古,后人失了谱’,我们不能让后人‘失谱’‘忘谱’。”身居陋室,68岁的袁国悦语气坚定而平和。他以一己之力,历经数年,行万里路,挖掘抢救当地民俗文化,保护留存当地民俗史料,编纂出版《分乡民俗志》,准确而全面地记录了近百年间流传在分乡镇的民俗文化。袁国悦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退休干部,曾当过县广播站编辑记者,后任分乡镇委副书记、人大主席等职,是当地有名的“笔杆子”。退休后,他参与编写《分乡镇志》和《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夷陵篇》,收集和编写了不少民俗文化资料。多年的志书修编经历也让他萌发了梳理乡镇传统民俗脉络、采录编纂一本乡镇民俗志的想法。袁国悦在家里整理文稿 郭晓莹 摄“把那些纯粹在民间流通的东西挖掘、记录、拍摄下来,是对乡民生活的一种真正尊重,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认可。”袁国悦说。此后,他不是在故纸堆里挖掘历史,就是进村入户开展田野调查,挖掘和记录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