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8 01:44 点击:1041654

  北京地坛医院院长李昂:  北京90%以上新型肺炎确诊病例是轻症  本报讯(记者 王斌)1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广发从地坛医院出院。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王广发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赴武汉考察指导时染病,为国内首位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专家组成员。  据主治大夫、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主任医师徐艳利介绍,王广发于1月8日前往武汉指导工作,1月16日返回北京,当天夜里就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寒战、流鼻涕、咽痛等症状。1月21日,西城区疾控中心回报痰和咽拭子标本初筛均为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后转入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住院治疗。“入院时,王广发的体温为37.7℃,有发热症状。我们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给予对症治疗。目前,王广发体温连续6天正常,无呼吸道症状,两次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阴性,符合出院标准,1月30康复出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院长李昂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王广发属于轻症病例,北京已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中,轻症病例占比超过90%。   李昂提醒北京市民,虽然居家相对安全,但也要注意在穿衣充足的情况下,尽量开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高校发布防控工作指南  疫情解除前 进校人员测体温  本报讯(记者 武文娟)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结合北京市高校实际,市教委出台了《北京高校疫情防控工作指南(第一版)》。指南中明确提出,在疫情解除前,对进入学校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在校人员必须按要求佩戴口罩。  指南中提出,学校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各二级部门(含院系)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防控领导小组,并组建相应专项小组,统筹指导全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人员力量到位、制度保障到位,确保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  启动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密切校内各部门各单位之间、学校与属地社区,特别是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切实履行部门(含院系)责任、单位责任、个人责任,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等要求。   指南还提到,要规范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措施,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迟开学等相关工作要求,通过切实有效措施,引导外地师生不提前返校。严格管理校园,对进出校门人员进行身份识别和登记,做好相关监测。在疫情解除前,对进入学校的所有人员进行体温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在校师生每日健康状况。在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昨日发布,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相关规定,非工作日不限行。  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务院通知,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至2月2日(农历正月初九,星期日),2月3日(星期一)正常上班。这也就是说,2月3日之前,北京不会实施机动车限行措施。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陈海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4000万网友在线“监工”,是关切也是期许  最近,许多宅在家里的网友发现了新“乐趣”:观看武汉版“小汤山”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的现场直播,在线“监督”施工进程,这也被网民称作“云监工”。  这帮“云监工”自称“闲疯帝”,不仅24小时轮班观看直播,还打卡上下班,在评论区报到,直到1月30日凌晨2点,仍有4000多万“夜班”监工在线工作——这可能是史上关注度最高、监工人数最多的建筑工程了。  关注即关心,围观即抗“疫”。与其说是“网络监工”们在云监督,不如说是网友关注疫情的另类表达——他们之所以关注武汉版“小汤山”的建设,起初或许跟“6天建成”的神速刺激有关,但后来则是因为“小汤山”医院代表的是某种治愈与希望。不满足于“宅在家”的他们,用“云监工”方式表达了在场感,这也让处在战疫一线的人们知道:他们的贡献,正在被记录、被围观、被赞扬;他们背后,还有4000多万乃至更多人在关注、关心、关切。   因此,从物理角度来看,“关注者”或是被迫宅着、孤零零的个体,面对屏幕里与日俱增的数字和疫情地图,他们看起来是那么无措。但从心理层面来讲,人们永远不会感到孤独,通过一场场直播、一次次评论区互动,抑或是为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上海家庭“垃圾分类” 观察笔记  上海家庭“垃圾分类” 观察笔记   小区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点。新京报记者 邵媛媛 摄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乱扔垃圾的个人将面临50-200元的罚款,社区“撤桶并点”,居民的生活垃圾必须定时定点投放,上海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因一直在外读书、工作,我从未正式参与这项在家乡开展了半年多的环保行动。   我心中的疑惑是,垃圾分类会如何改变一个城市家庭的生活习惯?像我爸妈和我爷爷奶奶这样的中老年市民,是否真的会做好垃圾分类?他们如何判断这些复杂的生活垃圾的种类?而行为的规范是否真的能带来观念上的改变?   今年春节回上海过年的我,以一个闯入者的身份,把自己的家庭作为样本,体验并观察着“垃圾分类”在上海普通家庭中的实践。   垃圾分类后的家庭日常   我家是一个典型的由女性操持家务的家庭,我妈严根妹担任了垃圾分类的主要角色。施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她的一个日常生活片段是这样的:   晚上六点半或快七点的时候,我妈将饭桌上的残羹剩菜利落地倒进垃圾袋,又将干垃圾桶中的垃圾袋打结,我爸会接过一袋干垃圾,然后两人步行两分钟,来到小区门口的定时定点垃圾回收房。   左手边的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