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沉醉

来源:网络 更新日期:2024-05-19 14:00 点击:1023639

  北京打通科普人职业上升渠道  75人获评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现在我觉得,科普的翅膀抬起来了。”谈及获评北京科学传播专业正高级职称的感想,北京天文馆副馆长陈冬妮说。同样获评正高级职称的北京科学中心主任何素兴认为:“北京市的这一举措填补了科学传播领域的职称空白。”  据悉,10月27日,北京市评选出全国首批75名高级职称科学传播专业人才,其中15人获评正高级职称,60人获评副高级职称。获评者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专业领域的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网红”科普作家、科普研究学者等。12月25日,获评者代表在京参加了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颁证仪式。   获评科学传播专业副高级职称的北京自然博物馆讲解员高源在颁证仪式上说:“讲解员是最一线的科普人员,很多人对这个职业不了解,经常有人对我们说,‘嘿,服务员,厕所在哪儿’。我们也缺少职业感,无法参评其他专业的职称。现在,我们才真正有了归属。”  “很多讲解员都问我是不是真的,上海的、内蒙古的、东莞的、山西的、陕西的……” 不单是高源和他的讲解员朋友们感到激动,同样获评副高级职称的春风沉醉

  做青年就业路上值得信赖的引路人  ——2019年共青团“千校万岗”行动纪实  “我找着工作了,到县里重点中学当老师,我妈很高兴。”石秀龙说起自己的工作,难掩喜悦之情。  石秀龙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以下简称“建档立卡贫困生”)。2015年9月,他从老家陕西省柞水县曹坪镇中坪村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今年,在“千校万岗”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精准帮扶行动(以下简称“千校万岗”行动)的专场招聘会上,他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从给实验室搬运实验用水的勤工助学岗,到站上讲台,石秀龙说“只要有工作的机会,团委老师总会给我打电话,校团委给了我很多帮助。”提起石秀龙,东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王宝鑫说,“今年我们单独聊了很多次。他父母在家务农,家里供着两个大学生,生活不容易。找不到工作他心里没底,给他找到工作,我们心里才踏实。”  就业问题涉及亿万家庭福祉。今年以来,团中央发起“千校万岗”行动,在各级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建档立卡贫困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聚焦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问题,从“根”上脱贫  “我们30多个人,花了3天时间,给每个孩子都打了一遍电话,他们的家庭情况,就业需求,我们都清楚。”团内蒙古春风沉醉

  过去五年投入一亿元 今后五年将投入一点五亿元  广东“攀登计划”助推高校学子成创新创业生力军  “项目留在手里一文不值,只有让它根植于大地、服务于社会才能绽放光芒。”当过校学生会主席、做过世界500强企业实习生的黎广炽,2018年毕业后,选择到云南省玉溪市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我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一点点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黎广炽是千千万万“攀登计划”参与者中的一员,他们把科技创新的价值运用到基层服务中去。  过去5年,团广东省委累计投入1亿元专项资金,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前端——“攀登计划”,资助5000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三下乡”“西部计划”“乡村教师计划”等各类社会服务中作出贡献。从2020年起,“攀登计划”预算还将增加到5年1.5亿元,更加充分调动青年大学生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释放青年创新的“广东力量”。   财政“小投入”撬动高校与社会“大投入”  2015年,为了激励青年大学生成长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应运而生。  这项计划实施5年来,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助广东省内1000个高校大学生团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在南粤校园持续掀起了创新浪潮。“攀春风沉醉

他作画用手不用笔 每一幅作品都有家乡的“泥土味”  谁能划船不用桨?他能作画不用笔!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相信大家都看过,影片中有一桥段是唐伯虎用祝枝山的肢体沾墨作画,当时看只觉得的脑洞真大,却没想到有一天,我的身边竟有用肢体作画的“牛人”……      只见他,指、掌、肘蘸墨,豪情挥洒,用掌纹推出山水的纹理,指肚点出草木的风韵,指甲勾勒出花草和牛羊等动物的细节。了了几下,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短短几分钟,一幅青海山水画徐徐在纸上“盛放”。   行云流水的背后,是创作者日复一日的练习。因为手指经常沾墨,他的指甲很难留长,个个指甲缝里都卡着黑墨。也就是这双手,多年来创作出了无法计数的指掌画。    马金福的双手 文思睿 摄   与画结缘   创作者名叫马金福,出生于青海西宁。幼时的他,最好奇的就是爷爷黑黑的嘴,“那时候我的爷爷嘴巴总是黑的,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在好奇心驱使下,我开始学习玻璃画。”    马金福爷爷的作品 文思睿 摄   马金福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玻璃画手艺人,被四邻八乡亲切的称为“尕画匠”(在青海,“尕”就是小的意思)。玻璃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风靡一时。   想起那个时候的辉煌,马金福依然很感慨春风沉醉

  65.0%受访者感觉近两年穿汉服的人多了  近两年,穿汉服出门逛街的年轻人多了起来,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也有人觉得,日常穿汉服出门,有点奇怪。你怎么看待有人日常生活中穿汉服?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5.0%的受访者觉得近两年身边穿汉服的人变多了,53.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福建某医院医护人员肖楠(化名)很喜欢汉服,“我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就很羡慕穿古装的演员,觉得他们很美,后来就自己买来穿。我喜欢穿着汉服走路时的声音,还有风吹动衣服的感觉”。   调查中,65.0%的受访者觉得近两年身边穿汉服的人变多了,15.7%的受访者觉得没什么变化,12.5%的受访者觉得变少了,6.9%的受访者坦言没注意。  “我在福州三坊七巷经常会看到穿汉服的女孩子,很多人都精心化了妆,甚至做了发型。每次看到她们走过,我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肖楠说。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宝菊告诉记者,现在不同城市对日常生活中穿汉服的接受度不同,但是整体来讲,对于日常生活中穿汉服,人们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在福建福州上大学的林柚熙(化名)也喜欢春风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