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即时 > 正文

《封神》拍得好,为什么还有人网易云心动模式 骂?


更新日期:2023-08-06 15:39:13来源:网络点击:1989504

· 臧否 | 文

电影《封神》上映之后,被网友热议最多的一个点是:这么好的电影,却遭遇大面积的恶评。

因疫情等因素不断延档的《封神》是一场数十亿的豪赌,有媒体分析过,制片方想要回本,第一部《朝歌风云》的票房至少要达到24亿人民币以上(更广的说法是30亿以上)。后两部虽然已经拍完,但后期制作还需要大量经费。

为了能尽快在银幕上看到二三部,大量观众心甘情愿当了“自来水”:每天盯着票房趋势、给身边的人安利“质子”以及在互联网上大战“黑子”,更有提倡二刷三刷的片迷,结合片尾第三个彩蛋编了一句顺口溜:“你一张、我一张、闻太师才能坐头等舱。”

这样一部投资浩大、历时弥久的史诗之作,由最初的点映不及预期、口碑两极分化,到最近的票房逐渐走高、观众自发助阵,可以说是少见的那种完全凭借硬实力止住颓势的国产电影。

对那些还没有看过电影或是摸不准这部是否值得看的观众,在此可以简明扼要地提醒一点:《封神》不仅是暑期档最值得看的电影之一,而且一定要在IMAX的厅里看一场,银幕越大越好

和过去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特效烂片不一样,《封神》国际化的技术团队这次真的带来了好莱坞A级大片的工业质感,它在商业类型上确实称得上国产《指环王》,而在产品概念上则更像国产“漫威”——前提是三部曲票房都卖座。

一句话总结它的质量:不能说没有缺点,但已经是国产院线电影的天花板级别,观赏性、思想性和诚意兼而有之。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审美肯定都是相似的,但排斥这部电影的人,逻辑则千奇百怪。比如电影刚上映乃至未上映之际,就有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声音涌出来,强调姜子牙的选角问题。

在他们看来,《封神》里的姜子牙应该是个仙风道骨的形象,气质类似《指环王》中的白袍巫师甘道夫,比如《封神》里饰演帝乙的许还山,如果再年轻个二十岁,演姜子牙自然是再合适不过了。但导演乌尔善却定了喜剧出身的黄渤来演,结合片中诙谐老头的行为做派,简直是败坏了姜太公的仙气。

大部分此类网友做批判的基石,其实是来自两部电视剧:一是1990版的《封神榜》,姜子牙由蓝天野饰演;另一部是TVB版的《封神榜》,姜子牙由余子明饰演。以上两位的扮相比较深入人心,或者换一个更准确的说法,提前占据了大多数人的童年印象。

然而在《封神演义》的原著中,姜子牙实际是一个草根形象,更接近眼下这版《封神》中黄渤的塑造。所谓“子牙此际落凡尘,白首牢骚类野人”,他正是因为缺乏修仙的慧根,才被师父派到人间出任务了。

即便抛开原著,我也认为电影中这个姜子牙是立得住的,类似周星驰《西游降魔篇》中对唐僧的设定,闪光点不是拥有超能力,而是一颗慈悲心。比如片中跳崖坠海捞封神榜的那段,恰恰是因为他已经法力全无、运势尽失,经常陷于狼狈,才更加凸显了他对于价值的坚守。

换言之,乌尔善所复原的姜子牙,虽然新,但实际上更“旧”,更接近原著的人物内核。比如姜子牙刚出山的时候,穷困潦倒,做生意也总是赔钱,72岁才娶亲,还被老婆整日嫌弃。用导演开玩笑的说法就是:假如姜子牙真有蓝天野老师那么帅,追求者早就把门槛踏破了,何至于此呢?

所以说,电影恰恰是因为尊重原著,才呈现了这版接地气的姜子牙。网友以电视剧带来的刻板印象批判它,出发点是完全错乱的。因为电影背弃的并非《封神演义》或《武王伐纣平话》,而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钢印——我已经形成既定印象的认知,就一定是正确的,就一定不容抹杀、不容推翻、不容诋毁

真以对原著的还原度来说,90版大陆《封神榜》中,人物服饰是效仿古希腊、古罗马的设计,宫廷置景是浓郁的地中海风格,看上去像是在拍《斯巴达克斯》;至于港版《封神榜》,单看服化道,你更是分不出它和《寻秦记》的区别。

反观乌尔善版《封神》,则从大的艺术概念到小的美学设定,均从中国古典文化取材,从元明道教水陆画、永乐宫壁画到殷商时期青铜文化的纹样图腾,这些中国艺术史上经典的美学形态,最终组合而成电影中那个经由想象的上古世界。

去批判一部在艺术质感上一丝不苟的作品,然后将不中不西的山寨混搭风捧成神作,这种行为我是无法理解的。

当然,我并不想苛责那两部电视剧,毕竟它们受限于各自的创作年代和生产环境,能有上述质量或许已属不易。我想表达的是,它们虽然老,但却未必对。

无论是“封神”IP还是其他创作,前人的作品可以是参照,但不应当是“标准答案”。

《封神演义》虽然家喻户晓,但《封神》却从来都不好拍。

原因大致有三:

一、正因为它家喻户晓,所以改编稍有不慎,就会与大家心目中的“封神榜”相左,引发差评;

二、过往的“封神”IP大多粗制滥造,留下的基本是负资产,这一部还没上,不少观众心中就已经预定了一个“视觉烂片”的席位;

三、在那些爆米花电影立项之初,国产电影受限于工业化水平,技术上也不具备复原《封神演义》中大量物质奇观的能力。

而在看到《封神》第一部如今的硬核效果之后,我会认为中国电影终于有了第一部像样的魔幻题材。无论它的票房如何,它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而且比着近年某类同样主打“工业质感”的国产片,《封神》没有裹挟行业之外并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

一般的大众认知,会觉得这类创作有原著的世界观打底,改起来应该不太费力,其实恰恰相反,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封神》的改编难度极大。

不同于西方小说的逻辑缜密、内核饱满,容易照搬大银幕,中国古典文学的结构往往松散,非主要人物经常写着写着就没了,思想性也未必都能同现代文明的价值做到无缝衔接,因此在改动时不仅要查缺补漏,还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创作者从头铺设底层逻辑时,就会发现这件工程可能比平地起高楼更繁琐。

那么电影改编得好不好呢,就像路演现场老戏骨王劲松形容的那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封神》,但眼下这版是呈现效果最好的。作为看过两遍的观众,我认为王劲松这番话并不是商业互吹的恭维,而是一句中肯之语。

用专栏作家押沙龙的话说,《封神》最好的地方是它拍出了一种神话感。

以前那种虚假的“封神”,大多都往奇幻路线去靠,只有今天这部《封神》放大了原著中的神话。相对于那些浪漫主义的奇幻叙事,神话的内核更加质朴浓烈、是非分明,比如英雄反抗暴政、光明对决黑暗、正义战胜邪恶。“它更像是一个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神话如同史诗,它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浅吟低唱,而是长歌当哭,对于一部合格的神话来说,重要的不是细节是否严谨、叙事是否饱满,而是仪式感是否庄重,因果链是否牢固、象征性是否浓烈,相对于常规的戏剧,神话更接近于歌剧。

踩着“历史故事”或“现实质感”的坐标去丈量神话,肯定能处处看出不是,但这不是神话的问题,而是丈量者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说,就算《封神》很好,在好莱坞特效已经严重同质、审美疲劳的今天,这样一部中国的《指环王》有意义吗?我同样认为是有意义的,就像六神磊磊形容得那样——“汉堡好吃,但我总是惦记一碗米粉。”

《指环王》再好,心里总是隔了一点东西,那毕竟和我们的童年、记忆无关,那是另一种文化的结晶。但《封神》是一个本土故事,其中的是非判断、价值抉择会令我们更亲近,如果它能被很好地复原出来,情感传递自然会比外片更深刻。

而在进行符合现代观众心理需求的改编之后,《封神》并非网上一些人形容的那样,主题不清,表意不明,实际上电影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主题,只不过它不切合流量时代的情绪燃点。

这一部《朝歌风云》的主角无疑是质子姬发,而故事的主题则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进一步说,是个体如何在系统性的谎言里生出独立思考能力。

比如殷寿对质子说“马看到什么,是由人决定的”。

比如姬昌告诉姬发:“你看到的,也许只是殷寿想让你看到的;你相信的,也许只是他希望让你相信的。”

还比如那句“你是谁的儿子不重要,你是谁、才重要”。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当代性的题旨,而编剧将传统神话与之结合得非常精巧。

当然,我也注意到有人不喜欢《封神》,以至于说它是烂片,这里既有竞争对手的恶意攻击,也不排除普通路人的发自肺腑。

其实再好的电影,也都会遇到不喜欢它、不理解它、不接受它的人,现实中不可能存在满足所有人的内容产品,毕竟审美始终是个主观的东西。任何人只要去买票看了电影,就有权利说它不好,更有权利表达对它的抵触情绪。

但问题在于,如果谁这么讲了,至少要表明以什么为参照。好比一个人认为《封神》是烂片,那他至少应该告诉大家,什么是他心中的好电影,或者说《封神》烂在哪里。如果什么标准都没有,这种表态除了轻浮之外,便是毫无意义的。

我同时也注意到一些媒体同行,可能是为了标榜自己品味独特,凡是《封神》这样的院线大片,就一定要先给低分;而一部电影节电影,哪怕无病呻吟、故弄玄虚,也要给足高分。

这种态度同样是油腻的,它先是干扰了大众的判断,久而久之会因为根本上的缺乏真诚,继而再也无法影响大众的判断。


相关:

排名“打架”的背后,隐藏着国产手机新变局沉寂了一段时间的手机市场又开始热闹起来,但不是销量,而是你争我夺的排名。而华为5G手机要回归的消息也甚嚣尘上,华为9月“九成概率发布5G手机”。这将给市场带来变局。‍‍‍‍‍文|游勇‍‍编|周路平01几份..

夜间不明水域救援为何难?受连续强降雨和上游洪水过境影响,河北涿州的防汛形势已是十分严峻,蓝天救援队、公羊救援队等近百支民间救援力量抵达涿州开展应急救援。在上述背景下,一段视频引发关注。网传视频显示, 一名男子借酒疯打骂救援..

上一篇: 台媒:解放军052系列驱逐舰终极版052E即将动工
下一篇: 提到城市排水问题,古今中外都坐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