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冰硼散 如何直面心理困境,这些书籍给出了答案


更新日期:2023-02-25 23:51:04来源:网络点击:955864

最近,一则《我:毕业5年,存款5000 她:中传硕士,火锅店保洁》的视频被关注,两位女孩介绍了她们“高开低走”的人生,毕业五年,没有大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她们坦荡地接纳当下的自己。视频中,眼前的火光映在她们脸上明明灭灭,她们一直笑着,并分享道,有时在人生的低谷时,反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和开阔”。

网友在对这则视频进行评论时,多次提到“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这样的语句,去年同样爆火的一个视频《我的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也再次被征引。在听到一个故事时,比起对于讲述者个体的困境的关注和对造成其困境的原因的探讨,我们已习惯于首先找到其中能够引起我们共情的一种心理状态和情绪,并以此抚慰自己。

面对一些我们无力改变的外在因素,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内控的认知偏好,过去的三年,是心理学进入到大众传播领域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三年。我们从最近出版的一些心理学书籍中来看,怎么样的问题在被讨论,以及,作者们给出了怎样的解答。

时隔十五年,博多·舍费尔近日在中国出版了新书《自我实现之路》。

为了让读者轻松代入,博多·舍费尔在书中设定了两个主人公:大三学生卡尔和他的职业导师马克。

这本书中,描绘了一幅直观的场景:我们人生中会遇到两棵树,一棵生命之树生机盎然,一棵谎言之树黑瘦枯干。我们大多数人总是容易被自己创设的情境控制,陷入自己编造的谎言:我孤独、贫穷、弱小、无能、没人喜欢。无论我们曾拥有世界上多美好的意愿,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也很难想象生活会有什么改变……

书中的卡尔即是如此,他遇事首先的反应是抱怨,情绪会迅速覆盖事情本身;卡尔面对父母,第一反应是顺从,他表现得越顺从心里越不开心;卡尔的兼职收入很低,他买不起自己想要的东西,欲望被压抑。

但是马克不同,他总是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可爱吗?我能做到吗?他总是能够首先看到生机盎然的生命之树,看到自己拥有的东西:健康、活力、知识、能力。《自我实现之路》里,马克对卡尔进行引导,帮助卡尔正确归因,帮助他逐步建立起自信。

孤独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卑。《自我实现之路》诠释着沟通的开放性、目标性、建设性,可看作一本关于如何建立自信的指导手册。

我们在关系中的焦虑难安,总是让处境变得更加困难。

心理治疗师、亲密关系咨询师杰西卡·鲍姆在《章鱼学会冷静》中,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引导读者在亲密关系中为自己画像,了解恐惧、嫉妒和不适当的依赖,帮助建立边界并获得内在力量。

书中,作者从自己的职业出发,罗列了许多心理学上的观察:“儿时形成的核心创伤和随之而来的关系模式,如果不加审视,会在我们成年后继续悄悄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让恐惧牵着鼻子走,会阻碍能量的流动,破坏我们的直觉”、“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不能以你需要的方式爱你的人,更加用力地爱他们只会让你完全失去自我,那么你要学的最重要的一课是放手,并且意识到光有爱是不够的”、“关系的稳定与长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坦诚、谦逊以及接受自身脆弱和倾听伴侣心底声音的能力之上的”……

作者认为,亲子关系的科学,即依恋研究,揭示出我们选择具有习得性焦虑和不确定内在体验的关系背后的原因。由于神经可塑性,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构建儿时未能形成的神经网络,从而即使在面对关系中的挑战时,也能获得平静。

杰西卡·鲍姆的勇敢直率和临床敏感性,为任何经历过不安全依恋方式(正式名称为“矛盾性依恋”,俗称为“焦虑型依恋”)的人提供一种可以改变的方式与可能。

《简单心理:向内看见》由心理服务机构“简单心理”历时八年,在上百万求助案例的基础上完成,书中沿着人出生后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脉络,延展了理解自己、理解家庭、理解人际关系、理解性别和亲密关系等四条线路,希望解决那些人们在心理咨询室中反复讨论的心理问题与困境。

在解读“向内看见”的概念时,作者认为,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各种各样关系,会习惯于“向外看”,即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建构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是他者眼中的我们——甚至是我们想象的,他者眼中完美的我们。但事实上,“理想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之间通常是不匹配的。或许是由于社会和环境并没有给予我们足够的接纳,用非常单一的标准和价值判断来要求所有人。

只有摆脱他人的眼光,寻找真实的自我,发现我们究竟是谁?到底需要什么?而这些从自我出发的认知,才是“真实的自我”,只有发现自我、拥抱自我、接纳自我,才会达成自洽,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重新经营一段关系,更好地帮助他人。

书中也提供了许多具体可感的心理案例,比如对“高敏感人群”的解读,有些人觉得自己对声音、气味、味道等非常敏感,共情能力很强,却也因此时常感觉疲惫不堪。但与他人倾诉时,却常常被说成是“太敏感了”。这种不被理解的困扰常常令本就敏感的他们多了一层人际交往上的心理负担。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情况恰好证明了你可能是“高敏感人群”,它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需要做的并不是“改善”或“克服”它,而是选择“接受”和“适应”它,不必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做出不符合自我特质的事,减少内耗和自我攻击。

关于心理咨询,简里里从来访者的角度讲述了自己的体验:“我觉得心理咨询带给人的是一个心理空间,让人更加清醒。人有创伤或是不知道自己经历着怎样的痛苦感时,其实眼睛是被遮住的,所以我们看到的问题不一定是真正遇见的问题。但心理咨询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痛苦,并做出选择。”

《教师:挑战》是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作品,全书旨在教给老师在当下的时代如何应对孩子新的挑战。

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正面管教、父母效能训练(P.E.T.)等方法的提出,他在《教师:挑战》中的核心观点是,接受过心理学培训、懂得孩子心理动机的教师,才能灵活地应对教室里的每个孩子。

作者的观察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老师必须掌握新的教育技巧,认清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才既能完成好传授知识的使命,又能防止并纠正孩子在教室里的不适应行为,如焦躁不安、不服管教、喜欢挑衅等。

比起其他人,老师们拥有一个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调动整个班级的力量,来帮助每个孩子进行调整和改进。可由于老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因此他们越来越觉得无法应对这些问题儿童。只有老师们能够熟练掌握心理学方法和群体互助的方法,他们才能对孩子施加强有力的正面影响,帮助孩子预防和纠正不适应行为。

《教师:挑战》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在课堂上应用心理学方法的理论前提;第二部分的讨论主要围绕挑选出来的案例报告,这些报告来源于现实的教学环境,涉及了孩子身上的各种问题,真实展示了孩子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与行为特点,分析孩子出现问题背后的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


相关:

史铁生: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对死1951年1月4日,史铁生生于北京。二十余年后,他在北京治疗腰腿疾,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也即他的写作事业的起点。坐在轮椅上,史铁生写出了一系列足以点亮中国文坛的名篇佳作。命运以双腿为..

加缪:人们所说的光荣,就是无拘无束地爱的权利在加缪有生之年,世界的动荡从未止息,这动荡锤炼着加缪的韧性与思想,竟使他短短的一生有了“丰盈”之感。他就像上天的玩偶,仿佛用以测试在怎样动荡的条件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最杰出的人。——凌越《加缪..

上一篇: 安迪·沃霍尔:我对于自己的成功也不感到意外,一切不过是工作
下一篇: 最后的耍猴人:被时代抛下的江湖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