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书卷湛江南三岛 怡情墨生香(二)


更新日期:2018-10-16 05:11:52来源:网络点击:289016

中学时代的渴望

我父母的工作单位。原是一个军工厂。父亲当兵在哈尔滨。上世纪70年代初从部队上直接来到这里。然后回家乡和母亲结婚。80年代末。把最后一个留在家乡的孩子——我。也接了过来。从此。彻底把家安在了青藏高原。我来到这里后。顺理成章地进入厂子弟学校念书。当年子弟学校的学生。父辈大多都是像我父亲一样从部队转业过来的。比我年长些的子弟。中学毕了业就直接进厂培训班。学习上一年半载的。然后就安排工作(此政策在我上初中时已经不再存在)。没有就业压力。家长并不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在我们这些孩子身上。是找不到现在孩子那种学习的紧迫感的。

我像在家乡一样。还保持着看书的习惯。只是这里没有小人书。我便慢慢地开始接触纯文字的读物。当时有个好朋友叫刘梅。妈妈在校图书室。当时校图书室并不对学生开放。她会趁着妈妈不注意时拿些我爱看的书籍给我。看一本还一本。断断续续也看了不少。那时。我接触了戴望舒、知道了徐志摩。还看了一些诸如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作。最喜欢的一句就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那时自己也偷偷学着写诗。写的自然不好。大多都象顺口溜。但自娱自乐还是可以的。我自己家里杂书很少。有时候实在没东西可翻了。我就翻高年级的语文课本。或者是偷看父亲的美术画刊甚至字帖。(曾想跟着父亲学画来着。但爸爸说我没绘画的天赋。不肯在我身上下功夫培养)有次跟着姐姐去老乡家里玩。从那家姐姐的课本上看到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还看不懂意思。只是觉得这诗中一定写了些非常美好的东西。于是去问那个姐姐。她只羞愧地说了句。“我也看不明白的。像是出自《诗经》吧。你可以去书店找”。

我从没去过书店!一直觉得自己是属于比较笨的女孩子。以前所具备的也只有借书看的能力。但来这里后。我仿佛连这个能力也丧失了。家中姊妹多。生活条件自是不能跟外祖母家里比的。我不善于主动结识朋友。又没有零用钱。想去书店买书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只好忍住想知道《诗经》是个什么东西的欲望。静静等那个可以去一趟书店的条件到来——这一等便一直等到了上高中。

高中有个叫陈燕的同学。她有一天告诉我说。厂报刊准备刊登几篇学生诗作。一首诗可以给3元钱的稿费。她鼓励我去试试。能挣钱的机会我怎会放弃!回去马上写了两首小诗递上——很快。我有了自己挣来的第一笔钱。虽然只有6元。但可以花2毛钱坐车去大十字新华书店了。我仍然很高兴。当天同去的还有几个同学。其中一位叫马金海。是个回族。跟我家住在同一栋单元楼。新华书店真大啊!我踏进去后第一个想法就是“将来我如果能在这里工作该有多好!”已经分不清东南西北了!太久的渴望。让我激动的不知该干些什么了。早忘了此行的目的。

走到正对着我的外国文学栏处。我顺手抽出了一本翻看——恰好是司汤达的《红与黑》。那时见到自己爱看的书我是挪不动步的。加上这书实在好看。我就站在那里一页页翻看起来。同学还有别的事。催着我快走。并且说“喜欢你可以买了拿回家慢慢看啊”。那本书的价格当年应该是十多块钱一本。但我口袋里的钱。加上来之前妈妈给的4元也只剩下了9块多。就在我左右为难的当儿。马金海同学过来说“差多少钱我给你补上吧。算送你个礼物”……很多年过去了。但这半书之恩。至今铭记于心。

就这样。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回到家后才想起这次去书店原是要找《诗经》的。连连顿足。但再一想。它肯定更贵。即使找到了我也买不起的。于是。把这个渴望再次放到了心中。

很快的。像小时候迷恋小人书那样。我又迷上了外国文学。还是因为自己写的东西。我结识了当时一位在厂搞摄影的老师。姓白。他家里有个大书柜。内有《欧洲文学全集》。他女儿很喜欢我的小妹。妻子跟我母亲又合得来。于是就让我到他家里挑书来看。高中那几年。我啃完了白老师书柜中的全部藏书。

可惜。一直到我中学毕业、已经理解了《关雎》全诗内容为止。我仍未见到《诗经》的真容——这真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啊!


相关:

对错书籍应该选择。思想更有对错。所以恰当判定。合适地选择汲养。是道德行为遵循的关健。常常在未及的高度里。没有选择。因为我们太饿。太瘦。太缺乏营养。连最基础的文化饥饱都没有充足。所以便胡乱饮食。并不知那些..

淡淡的笔迹,甜甜的忧伤今年的那个月开始。我便坚决的提笔了。虽然如此。思绪仍然丝丝袅袅的挑逗着我。 记得。经常在一起的朋友。每天都在一起放肆着自己的青春年少。大家使劲的狂欢。可是每次当想起自己心爱的歌曲时。顿时都安静了。安..

上一篇: 笔墨情留,安之若素(一)
下一篇: 满怀期待,漂泊天涯,可岁月总是不留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