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正文

节日作文:关于重阳节的作文1uc电脑版 0篇


更新日期:2018-10-12 01:14:47来源:网络点击:266032

“待到重阳日。把酒话桑麻!”时光飞逝。又到一年重阳日。不知往昔的对饮之人可还重聚在一起呢?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在这一天。老人们可以相聚在一起赏菊。谈天。而重阳节也成为老人们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老人们真是其乐融融也!

在这重阳节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感悟更多关于重阳的节气吧!

1、《重阳节杂谈》

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农历九月九日。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重阳由来已久。《易经》载:“以阳爻为九。”

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传说重阳节吃重阳糕可消灾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恶。

《齐人月令》:“重阳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远。”

唐代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为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晋代陶渊明诗:“菊花如我心。九月九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京师谓重阳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2、《重阳节的怀念》

昨天是重阳节。也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可也就在昨晚。噩耗传来。

晚上。正当我们一家欢聚一堂。有说有笑地吃着晚饭时。妈妈的手机响了。妈妈接完电话。我问妈妈是谁的电话。妈妈黯然的告诉我。住我家三楼的高祖母(舅婆的妈妈)去世了。说完。便和爸爸匆匆忙忙地出去了。这对我来说。简直犹如晴天霹雳。眼泪直往下流。我掩饰不了我的伤心。更掩饰不了我对高祖母的愧疚……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家里没人。我又没带钥匙。焦急万分。我跑到三楼敲响了高祖母家的门。她开了门。见是我。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我给妈妈打了电话。才安下了心。挡高祖母颤颤巍巍地把可口的饭菜端到我的面前时。顿时一股暖流流遍了我的全身。

而我。而我却……却……每次高祖母去散步遇见我。我都不理不睬。连招呼都不打。就像没看见一样。可她老远就望见我了。现在。高祖母去世了。我后悔莫及。可一切太晚了。太晚了……我再也见不到她慈祥的面庞。再也感觉不到她的爱。天上的星星。请你告诉我。高祖母能听到我说话吗?她会原谅我吗?地上的小草。请你告诉我。高祖母睡得好吗?

我会永远记住昨天——重阳节。安息吧!高祖母。以后每年的重阳节。我都会来看望你!

3、《温馨的节日》

年年都有重阳节。今天又是重阳节。在这个温馨的节日里。我也给奶奶送上了最真诚。最温馨的祝福;在这充满慈爱的节日里。我也给奶奶送上了最动听。最有意义的故事;在这充满幸福的节日里。我也给奶奶送上了最精致最可爱的贺卡……

我的祝福虽然不怎麽新颖。但是却充满了我的一片敬老之心。“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与天齐……重阳节快乐!”这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我的一份情意。我要对奶奶说的话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奶奶重阳节快乐!

我的故事虽然很短。但却非常动人。我的故事是“茅屋里的三块银圆”。这是一个关于红军的故事。奶奶边听边说好。我知道。这个字里面包含着赞美之意。这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我相信奶奶也会喜欢的。

我的贺卡小巧玲珑。精致美丽。我的贺卡是一个红红的苹果。苹果里面有图有话。有我和奶奶的照片、有祝福语等等。

我虽不会烧菜做饭。但我要把最香的菜送给奶奶;我虽不会作曲。但我要把心中最美的音符送给奶奶;我虽然不会跳舞。但我要把最优美的动作表演给奶奶看。我是一株小草。我要把哺育我成长。给予我营养的大树送上最动听的语言。

4、《重阳节的敬老》

艳阳高照。天清气爽。又到重阳。

街头多了为老人服务的小站。报纸电台开始宣传如何敬老爱老。敬老院。颐养院趁势又多开了几家。

大多数为老人服务的小站都是真诚的。也有一部分是趁机销售一些所谓的治疗仪器。这边刚免费为老人做了简单的身体测量。那边就忙不叠拿出仪器向老人展示。施展浑身解数。巧舌如簧。誓必让老人买下不可。

一些单位在重阳那天。肯定会有行动。名为给老人送爱心。实际为单位赚名气。送些不靠谱的礼物。诸如视力保健仪之类的。老人用得上用不上可管不得了。

平时就经常有敬老院虐待老人的事情曝光。但是敬老院还是照样要开的。只是换个名字重整旗鼓而已。至于服务质量有没有改进。那就不得而知了。基于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小孩的。到我们年老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或孩子身处外地。或工作关系。或自身原因。无暇照顾老人。很多人可能都有机会进老人院安度晚年。这样的状况怎么不让人为以后担忧呢?

真正关心老人。不要只在乎形式。不要在节日的时候才表达关怀。无需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关心的程度。身在外地的。一条短信。一通电话。只要是流露真心的问候。老人也会很高兴。经济不太好的。平时多帮老人做些家务。和老人聊聊天。也是最好的孝道。至于单位企业的节日献爱心。真正为老人们做点实事。少些沽名钓誉的虚浮吧。

关心老人。如何搞好夕阳工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善待老人吧。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5、《重阳节之思》

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了。大院的重阳节有一种传统。喜欢晚餐凑在一起吃。几家约好。把吃食端到一桌上。夜幕降临。灯光闪耀。人们饮着菊花酒、二锅头。吃着丰盛的饭菜。欢聚畅谈。交流情感。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笑语冲出狭小的房间。大家互相祝福着健康长寿、事事平安。大杂院处处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

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

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清代时老北京人放飞之举极为热闹盛行。店铺集市都出售各种纸鸢。花市卖的风筝种类最全质量上乘。

如今。曾经住过的大杂院早已变迁。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不知不觉当中想起毛泽东的诗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6、《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7、《重阳节。不该淡忘》

重阳节已经过去了。但与此有关的一条新闻却仍发人深省。重阳当日。解放日报记者进行了一次随机性的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多数被访的年轻人不知道当天是重阳节。有的知道重阳节。但不晓得重阳节与尊长敬老之间的关系。

重阳节在当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传统文化对年轻一代影响的日渐式微。年轻人可以用学习压力大、工作竞争激烈等客观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这种忘却。但无法回避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传统节日被淡忘的同时。西方节日却在不少年轻人中风光无限。如今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却对中国传统“七夕”节不屑一顾。就是一例。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形式。是传统伦理观、价值观的特定反映形态。然而我们不少年轻人却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重阳节登高、赏菊。更无法体会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伦理内涵。在此次调查中。百分之九十的年轻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从未想到在重阳节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这种对重阳节“有名无实”的认识。反映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不少年轻人观念中的某种弱化。

当然这种弱化需要辩证地看待。对于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这种弱化无疑有益。但是对于那些类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之类优秀的东西。这种弱化就不应该了。因为。恰恰是孕育于后者之中的伦理规范与价值观念。成为构筑现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阳节被一些年轻人逐渐淡忘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这种淡漠已经引起社会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学把诵读四书五经的部分内容列入课程表。在全国估计已有100万孩子开始把诵读古诗文作为日常学习的必修课。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让他们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在这种优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为“知书达理、尚礼重义”的栋梁之才。

8、《怀念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在古代民间。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至于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诗人王维更留下千古传颂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这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已经被商业化。失去了文化底蕴。往年的重阳。都没有放假。这个传统节日已经渐渐被人淡忘。只有退休的老人家。才可以在这个节日去登高应节。去缅怀故人。所以。渐渐地。重阳节演变成了老人节。我们七八十年代这一辈。除了生活的无奈。还剩下些什么?今年的重阳。同样由于工作的忙碌而不能陪伴父母。明年的重阳。又将会怎么样呢?

9、《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这时候正值仲秋季节。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

知道今天是重阳节。一放学后。我就迎着凉爽的秋风迫不及待的跑回家见妈妈。我想让妈妈给我好好讲讲重阳节的来历。妈妈笑着对我说。电脑是你最好的老师。你可以去请教它呀?我于是跑到电脑旁。上网查询了解到:原来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这一天。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的活动。我把查询到的内容将给妈妈听。妈妈笑着夸我是个小学者。

随后。妈妈补充告诉我。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中国是一个有着尊老爱老文明传统的礼仪之邦。我们这个小家自也不例外。和爸爸约好。我们便去往奶奶家。我们要陪他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

在去往奶奶家的路上。我们看到一位老爷爷在路边卖菊花。奶奶一向爱花。且名字中有“菊香”二字。在这样一个日子。送这份礼物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我们和老爷爷讨价还价后买了两盆。金色的菊花象一张灿烂的笑脸。传递到奶奶手中。奶奶脸上的笑意更浓了。她连声夸我懂事。吃饭时大人们一边饮酒。一边赏菊。一边吟诵着重阳的诗句。真是其乐融融。爷爷说。在重阳这天。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我们随即以诗句接龙的形式。回忆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一人一句读完。突然奶奶问。作者是谁。我快速的想到是王维。大家哈哈笑道。说我的记忆力强。可见这就是平常的朗诵。日积月累的成果呀。今天我又学到了一首毛主席的诗词。诗的内容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首诗是奶奶朗诵的。她说毛主席的诗很大气。让我多多朗诵。我说我会多背诵。明年重阳节的时候。我还要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赏菊、吟诗。爷爷奶奶开心的笑了……

我喜欢重阳节。在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陪伴老人过一个温馨的节日。不仅继承了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也深深地传递了家人间无限的温暖。于是待到明年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成了一个美好的约定。

10、《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相关:

我只是一个眼泪小丑,没有人看到我心里那颗眼泪我只是一个眼泪小丑。没有人看到我心里那颗眼泪。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我没资格和Man争。就算是偷回来那一点点快乐。我已经很满足了。我没资格得到你的爱。我就好比那个小丑。没有人看到他那滴眼泪。—..

我们告诉自己现实更好,我们说服自己宁愿从来没有过梦我们告诉自己现实更好。我们说服自己宁愿从来没有过梦。但我们最坚强的。最有魄力的则是抱有梦想。或者我们发现自己面对一个从未想过的新梦想。我们意识到自己一反常态地充满梦想。如果幸运的话。我们会意识到:面..

上一篇: 江城子·秀时尚
下一篇: 春种秋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