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他们从不在“心碎图片 念书日”念书


更新日期:2022-04-23 10:37:35来源:网络点击:862282

27年前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这天,有数不过来的各种文化直播、花样频出的图书促销,来自不同平台和名人的好书推荐……眼花缭乱,选择困难。

一直是这样。在屏幕这端,呼吁读书的声音总是响亮;在书的那边,温柔的读者又常常沉默。

但可以不是这样?

沉默读者的声音应该要有人听见,沉默读者的故事更值得有人看到。

读书这件事情,我们不免需要指引,但也总有自己的选择。生活也是如此,在这个周六的一日暂歇中,有好多人还在奔忙着:他们在打扫小区的卫生、在修改代码里新出现的bug、在工厂里与机器相依;他们在用手上的剪刀与发丝「作战」、在疫情下的上海小区派送团购的物资,在餐馆为有幸能歇一口气的人端上饭菜。

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们自己也要歇一口气,于是他们看书,他们休息。他们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9位普通但独一无二的读者。

有时候,读书也不是多特殊的事儿,在少年时代,它是日常中闪亮的片刻,长大以后,它是很多人渡过时光的一个优选项。

邵阿姨是大学里的宿舍管理员,她去地坛淘书,在宿舍楼大厅的办工作桌上看书,她说:「完全不阅读是不可能的,得给自己找找有趣的事儿做。」

刘珍是一名小区里的保洁员,每当她扫完三个单元,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吃饭时,睡觉前,她会继续少年时看武打小说的习惯,那是她每天稳定的「娱乐时间」。

有时候,读书又不太一样,在困顿、沮丧和无助中,它甚至能成为一个人生活的寄托。

向阳花是一位单身母亲,生活的变故,迫使她通过看心理学的书来自救,她希望通过阅读来与生活和解,她说,读书让她「接纳别人,也接纳自己」。

周星星是一位理发师,上班他听剪刀作响的声音,下班他变做纸张里的侦探,在《百年孤独》和《三体》的故事里,寻找一种生活的真相。

接下来,是他们的讲述——

@ 艺恒

55岁,前家庭主妇,退休后担任小区广场舞队长

在读:莫言《蛙》

“计划生育这条艰难的路,妇女受苦最多。”

我在东北出生,两岁随父母去了西北,在甘肃成长、工作到29岁,跟老公一起出来在广东打工,工作了三年,后来在佛山定居。辞掉工作后,我带孩子、做家庭主妇,一直到退休。

年轻的时候喜欢跳舞,没时间,退休以后先是上老年大学舞蹈班,后来自学到带着其他姐妹一起跳,建立起了我们小区的舞蹈队。目前我们一起学了25种舞蹈,有一支舞蹈获得了一个广场舞大赛的银奖。我自己通过跳舞身体健康了,心情好了,更年期也没那么严重了。姐妹们也越来越能和睦,能宽容接纳了。今年元宵节社区搞养老院的联欢,请我们舞蹈队去为老人表演,大家互相庆祝,一起包元宵。那时我感觉到原来能够帮到别人是多么开心的事情,这比登台演出更快乐。

我比较喜欢的书是莫言的《蛙》。那套莫言的书是我儿子的,我知道他是在国外获得了一个大奖,我就想一个中国作家,而且写的很多都是反映农村的事,怎么能获得这么大的奖?我就想了解一下他到底写了什么。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它里面讲的是妇女的事情,讲他(莫言)的姑姑,一个乡村女医生50多年的人生经历,这个姑姑开始是做接生的工作,后来因为计划生育的政策,给妇女做结扎、流产。书里面讲了当时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发展过程,很混乱,没人管,今天一条政策,明天一条政策。计划生育这条艰难的路,妇女受苦最多。

因为我自己也上过节育环,那时候国家让你必须要这么做。对妇女来说真的很痛苦,它不是说上了环就完事儿。我有同学上了环以后血流不止,几个月起不来床,我当时上完环,一干活就腰痛,肚子也是经常疼。这还不算,等年龄大了想取出来的时候又害怕不敢取,有很多人取环的时候,是抱着生命危险的,取出来又是对妇女身体的再一次摧残,生育本来就不容易,应该让妇女少遭一些罪。

@ 邵阿姨

52岁,北京一所大学的宿舍管理员

在读:陈忠实《白鹿原》

“我很平凡,但我独一无二。(I am ordinary yet unique.)”

我最近在看《白鹿原》,不记得之前看到哪一页了,又从头开始看。我小时候就爱看书,冰心、沈从文都读过,在学校时作文可好了,那时学校就推荐两个人去读师范,推荐我去,我没去,高中毕业就去中国邮政上班了,工作后才上的职工大学。我退休了闲不住,精力旺盛,又来这做宿管了。

上学时候同学只读三个人的书,琼瑶、金庸、王朔,琼瑶和金庸我都不喜欢,所以读王朔了。《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空中小姐》,都读过,就觉得写的都是身边的普通的事儿,远的咱也理解不了。二月河的书我也看,挺喜欢的。

需要买书的时候就去逛书市,地坛的、朝阳公园的,前几天也在京东上买了本中医的书。还是爱看纸质书,在手机上看怕把眼睛看坏了。如果实在没空读书,我也会读读文摘,完全不阅读是不可能的,得给自己找找有趣的事儿做。

我的微信位置是尼泊尔,我也没去过,但就是喜欢,因为那儿的人都有信仰。我英文也不好,但我知道那句话(微信签名“I am ordinary yet unique.”)什么意思,我觉得我就是那样的人。

@ 张赛

35岁,前武汉外卖小哥,现工厂工人

在读:理查德·费曼《费曼语录》

“我的生活特别简单,下了班没什么社交,除了写字,就是看书。”

我是河南人,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我17岁开始打工,今年是第18年,现在在泉州一家生产卫生巾的工厂里做工。我的工作就是一直站在机台前面,不断更换材料。

我是去年12月来的,快五个月了。之前我基本是在武汉送外卖,去年九月份我的腿摔坏了,在家躺了三个月,但我又需要工作。刚好我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个工厂,所以就又回来了。我没想做太久,想着腿好了,就赶快回去送外卖,因为毕竟工资还高个1000多块。

结婚前后我有七、八年没看东西写东西了,但在2020年武汉封城的时候,我又突然开始看书,开始写作,感觉有很多东西需要表达。当时写《疫情日记》没有想到会发表、会受到很多关注,就是单纯想表达,因为不管有没有关注,我肯定都会写。

我的生活特别简单,下了班没什么社交,除了写字,就是看书。我七点起床,吃完早餐7:30,还有一点空余时间,我就会看一点书。最近在看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的《费曼语录》。我之前看的是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感觉特别累,我也看不太懂,看这本就感觉很轻松。

它里面好玩儿的点很多,比如费曼去研究原子弹,别人都在努力工作,他不专心,反而跑去把存放资料的保险柜敲开了好几次;他小时候有次得知了圣诞老人是假的,一般人知道这个真相,顶多就是失望,但是费曼长出了一口气,他说这终于解决了一个难题,那就是他之前一直在思考,圣诞老人是怎么样同时给那么多人发礼物的,他到底是用了什么方法和工具,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除了读书之外,最近快乐的事情就是我们家老二的乳牙终于掉了,他已经快7岁了。虽然在武汉也其实也不怎么回家(湖北十堰),但毕竟在泉州就挨着大海了,有一种天涯海角的感觉,所以想家的感觉更强烈一些。

@ 刘珍

54岁,小区保洁

在读:小悟快跑《都市归来第一仙》

“我都拼多少年了,累了。”

我来自河南信阳,在北京的一个小区里做保洁工作,有四、五年了。老公在旁边超市卖菜。我26岁的时候就和老公来北京打工了,一开始是做点小生意,后来在北京生了女儿,为了照顾孩子,我就回了老家。

等到孩子都成人之后,我就又回北京了。一开始是做月嫂的,但是年纪大了,一般到了五十岁往上的年纪,人家就不聘了。刚好以前我姐姐在这个小区做过保洁,她就介绍我过来。我负责小区三个单元的保洁工作,每天6点上班,先倒垃圾,然后清洁大厅,擦电梯,接着从顶楼(28层)的楼道一直打扫到一楼。一般要到下午四点多下班,天天都是这样。

因为我住在G层(负一层)的宿舍里,信号不好,我手机网也不好,没法看视频,我休息放松的时候就看书。去年女儿给我安装了一个“七猫免费小说”,我就找里面的小说看,一本能看好长时间。吃饭的时候放到桌上看,晚上睡不着也看一会儿。有时候碗都没洗出来,就坐那儿看。看书容易上瘾。

当年十几岁在老家的时候我就喜欢看书。让人流泪的书我不喜欢,一般女孩都看琼瑶,我喜欢看武打,老问别人借书,像《杨家将》还有一些打仗的戏剧,啥都看。我现在看的这个《都市归来第一仙》也是武打的。也没啥可说,这些小说都差不多,都是一个主角,魔力大得很,手一伸能把人捏碎,吸干,那都是骗人的,瞎编的,打发时间用的。

最近我是想休息了。女儿今年25岁,儿子30岁了,我想着等儿子结婚生孩子,我就不工作了,让他们年轻人在外面拼,我不拼了,回老家带孩子。我都拼多少年了,累了。

@ 向阳花

48岁,单身母亲,餐馆服务员

在读: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其实你放过别人的时候,也是在放过自己。”

我是东北人,目前生活在广东,是一位单亲母亲。

我之前做过很多份工作,在外企做过跟单和物流,在培训机构做过教育辅导。最近的一份工作,是在一个酒店里做餐厅的服务员,给客人送茶点,做了快一个月了。2013年,我和孩子爸爸离婚了,这件事对我目前的生活影响比较大。

我平时没有固定的时间看书,可能是下午工作空闲或者睡前看一会儿,一般看的是关于家庭教育,还有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

这些年经历了一些事情,心里肯定是有创伤的,通过学心理学,其实我是在自救,接纳别人、自己。另外从孩子的爸爸、奶奶他们家庭的问题里,我也意识到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所以会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内容。

最近看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等等。尹建莉老师的教育理念是爱和自由,她认为孩子天生都是向上向善的,孩子没有问题,很多问题其实在于家长。

书中写到很多她教育她自己女儿的经历,她会把心理学的一些底层的逻辑,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写出来。尹建莉说,其实最好的教育就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中。为什么有很多“高知”的家长教育的孩子不行?为什么有很多学历很低的家长能培养比较优秀的孩子?他们可能没有现代的教育知识,但用中国比较朴素的育儿观,也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看了这些,就打开了我的思路,以前看问题的视角可能是比较局限,现在会更积极正面,不会再去过多地抱怨,或者是一味消极。

我有一个朋友说,我最大的改变,是通过读书和学习,让我自己的同理心提升了,以前我看不到我儿子他行为背后的东西,但现在我能理解他做的一些事情。就算以前伤害过我的人,我也能够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一些原因。其实你放过别人的时候,也是在放过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礼物,挺好的。

@ Jerome

30岁,非大厂的“码农”

在读:玄幻小说、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这个城市会永远跟着你,你会走在同样的街道上。”

最初开始读东西是初中,我骗我爸说我需要一个MP3学英语,其实是用来读玄幻小说。那时候去网吧,下载几篇玄幻小说的TXT文件,然后拖进MP3里就可以读了。当时MP3屏幕巨小,一屏也就二十几个字,我硬生生地这样读完了十几本三四十万字的玄幻小说。

那会儿也可以去学校外面专门租书的店里租来看,一天几毛钱就能租到了。有时候我也“偷书”看,放学后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看看谁的课桌洞里有书就带回家,一晚上看完,早上尽量第一个来教室里放回去,不过好像同学们也都知道我这个“恶习”。

大概是在玄幻小说和游戏上浪费了时间,高考落榜了。之后我就去读了北大青鸟,没课时我会躺在宿舍,用一两百块钱的金立手机看电子书,一躺就是一整天,记忆中当时宿舍和屋外都是晦暗一片,只有我的手机屏幕闪烁。

我感觉在读书的时候,可以体会到不同的世界或者感受到其他人是怎么生活的,并且会想象自己是主角,所以悲剧读着会很伤心,遇到窝囊的主角也读不进去,读玄幻也是因为可以更快体验到“不窝囊”的生活。现在我偶尔在起点APP上刷一些玄幻,最近读的是《这个武圣过于慷慨》。但是这类书现在我很少能正经读完,一般只在更新后随便翻翻,因为它们的主角都很雷同、套路也很固定,比如意外获得一项开挂的技能然后借此一直升级,所以我基本上大概看看这本书的世界设定就弃了。

大量摄入玄幻之后会很空虚,于是也会尝试去读一些文学书籍,还会看一些IT技术类的或者金融的书籍。其实读不同的书籍,就像是人偶尔摆烂偶尔上发条一样,过一阵子就会想要变得更好,所以就去阅读一些对我来说不那么容易的书。

最近读的是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的老家离我老家也就几十公里,书中他娓娓道来讲了三代人的故事,跌宕曲折,读的时候我想到了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一句诗——“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家,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这个城市会永远跟着你,你会走在同样的街道上。”

现在我一般在通勤的路上读,因为平常工作都忙不完,比如前几天我去「做书」小酒馆,竟然还是在里面加班办公,气死我了。

@ 周星星

29岁,理发师

在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刘慈欣《三体》

“人类的一切都是过程,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意义。”

我从事理发行业已经八九年了,其实挺久的了,大概也是同一个时候开始看书的,倒也没有受谁的影响。我十八九岁的时候,最先看的是张爱玲和三毛,现在已经基本忘完了。其实我什么都看,比如《百年孤独》《围城》《三体》《穆斯林的葬礼》《三国演义》等等,修仙、玄幻之类的网文的也会看,不过这些我觉得不算是书。

读过的书里我印象最深的几本有《弟子规》《百年孤独》和《三体》。《弟子规》成功把我这个叛逆少年变成了大孝子。《三体》给我的影响也挺深的,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人类的一切都是过程,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才去探索宇宙,但又觉得宇宙探索也是自己给自己寻找所谓的意义,其实仍是没有意义,知道了宇宙的真相后一切又能怎么样呢。《百年孤独》倒真的不是百年的孤独,而是永恒的孤独,我看完这本书的一瞬间,好像产生了一些幻觉,感觉自己变成了泡沫,也或者是被泡沫包裹着,具体我也说不清、也记不清了,也就像是掉到了一个无限的黑暗深渊里,这感觉一直都忘不了。不过我也不会读得让自己emo,我看书是奔着寻找一种真相去看的。

我最近在读的是《三国演义》,不过就跟在读故事一样,我虽然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但是对历史本身没有感觉,就是当作故事来看的。我还买了《诗经》《四库全书》,想看却一直没看,因为静不下心来,目前闲下来更想打游戏。我也不太跟其他人聊我读的书,主要是我没有朋友吧,我比较社恐。不过社恐人格不会带到我理发的时候,因为理发是我的专业工作嘛,我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是很自信的。

@ 常澳

23岁,地产中介

在读: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颓《角色扮演》

“人活在世上,只有你的情绪才是最真实的。”

我是河南人,去年刚从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

刚到北京还没怎么找工作,就在boss直聘上被直接招来链家了,之前我连房地产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听经理说这个行业的前途,感觉有奔头。但是后来发现自己的预期与薪资是不对等的。

我现在主要工作是做租赁,每天带客户看房、签约。一开始挺快乐,但是签了几单之后你会发现,事儿还没完。有句话是这样:“签约只是服务的开始”,比如一方突然有超出合同的要求,又得再来沟通,这种事情很常见,基本每单都有。到后面你签得越多,事儿也越多,但我们的经历和工资都有限,所以有时候甚至会犹豫要不要签。

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看小说,必须我能看懂、能体会到乐趣的书,我才继续看。比如打游戏,对于能欣赏的人,他们是全身投入进去的,对每个人物和世界观都去研究,但是这种东西我感受不到。而看书的话,我能感到自己在一点点追求未来生活的方向。

感受最深的还是高中时候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一直以为它跟《小王子》那种童话差不多,因为名字都很梦幻,结果里面的主人公,脏话连篇,没一个好词儿。我当时想这也能成世界名著?

记得书里有一个老人对主人公说到为什么要读书。他说读书会给你增加一种可能性,就是你现在也许不喜欢,但是它会为了你的未来,为你想选择的道路,增加一份助力。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知道为什么要好好学习,以前只知道考好成绩。

除了这种名著,我也看耽美小说。最近在厚墨(网络小说平台)上看《角色扮演》。这个作品里写了一些偏执的感情——男一为了任务才接近男二,但是男二把自己一切都给了男一,就是为了跟男一多呆一会儿,男一他任务完成就走了,而男二付出了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灵魂。我当时看到这里大哭,稀里哗啦。

忘记是哪本书里面说的,人活在世上,你的钱,你的感情都是假的,只有你的情绪才是最真实的。

@ 胡冰

28岁,上海某律所合伙人助理,现某小区“野团”团长

在读:巫哲《撒野》

“小区解封后,我最想出去旅游,去别的地方看一看。”

“我的国际友人搬运工和我的背影”

我们小区从3月中旬开始隔离,到现在已经40天了。有一天我想吃草莓,就自己开了一个团,之后想吃面包就又开了面包的团。因为我团购的东西蛮刚需的——肉禽蛋奶、水果面包,所以每次我开的团都比较有号召力,我们小区有2900多人,需要100份才能成团的面包,我大概一两个小时就能成团。我自己没办法一单单送,就去召集志愿者帮忙。来报名的全是女孩,因为要不停跟每个人沟通,男孩很少有耐心来做这件事。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成团了10次。其实成团并不难,后续“客服”非常累,物流24小时在走,物资可能凌晨一两点钟才会到。参团的几百个人意见不一、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你,所以沟通过程非常繁琐。比如我团的生鲜肉从重庆过来,虽然肉质是好的,但大家因为口感差异就会觉得这个肉已经坏了。光做这批肉的售后,我就花了一整天。做完这一单后,我就不再做这么大的团了,因为实在太累。干这个也没图赚钱,坚持下去确实很困难。

前几天才通知,我们这些团长要拿到居委会盖章的文件,物业才会给你开门,团购的物资才能进来,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野团”的团长。

开团几乎占据了我隔离期间的全部时间,所以我最近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书了。上班时也比较忙,所以周末就只想在家看看剧、刷刷网文,放空自己。前些年我会根据豆瓣上的推荐找些书来看,今年我开始看耽美了。我会去知乎上看耽美小说的排名,然后再去晋江找来看。

其实网文的分类有很多,有原耽(原创耽美)、无限流等等。无限流现在比较火,比如白敬亭演的《开端》,主人公会在不停循环的时间里打怪升级。相比无限流,我更喜欢比较写实的网络小说,比如我读的第一本耽美《撒野》,其中两个男主在一个小地方的钢厂里面长大,两个比较叛逆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相互扶持、共同努力,非常酷。我就喜欢阅读这种在小地方上的、生动的生活。

小区解封后,我最想出去旅游,到三亚、新疆或是云南,去看一看别的地方、别人的生活。


相关:

北漂十年后,一个作家抉择逃离居高不下的房价、被压缩的生活、难以取得的户口……“逃离北上广”对于一些还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依旧是一种选择。出于种种现实因素的考虑,“北上广漂”们的心态从争取定居,变成了争取多挣点钱存出二线城..

为什么儿童文学爱以“动物”为主角?从《柳林风声》谈起在我们书架上的各种类童书中,大部分书的主角都是拟人化的动物,有趣的是,同样是狐狸,在不同作者笔下可能拥有截然相反的特质。尽管给孩子的故事都是由成人编出来的,但主角如果是“人”似乎就没什么意思了。孩子..

上一篇: 汪曾祺:只若是书都可以读,哪怕是一本老黄历
下一篇: 43岁往后,他不再因无常而绝望 | 蒋勋重读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