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正文

产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 业集群:新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路径选择


更新日期:2016-06-03 02:34:33来源:网络点击:340088
新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路径选择
张廷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两极分化社会格局的变迁中,新城市贫困问题日益凸现,并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问题。产业集群的再度兴起,为新城市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集群效应:城市资源空间整合的动力源泉
产业集群是城市内关联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按产业/业在城市特定地域空间上的集聚,是城市产业组织在空间结构上的一种表现形式。产业集群通过其释放出来的集群效应以促进城市资源的空间整合,为吸纳城市贫困人口就业提供途径。
本地化效应是指由于地缘邻近而促使信息、知识短距离传送效率的提高。它主要通过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产生作用。非正式交流既是创新扩散的主要渠道,又是创新的主要源泉。产业集群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社会植根性。产业集群内的各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增加了员工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频繁的接触与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很容易获取知识外溢所带来的收益,自然而然地通过宽松的交流环境、交互的接触方式、直接的信息反馈和非语言的信息表达等。这样,双方更准确地理解各自的思想,抓住研究和讨论问题的本质,传播不同集群单元即企业的管理方式、先进经验、技术创新等,实现集群内部知识资源的优势互补,成为知识本地化转移的桥梁。最终,形成以地域为基础的知识传递社会化效应,诸如良好的竞争、信任的合作、资源的互动和网络信息平台的共享等,从而不断促成创新思维的生成和本地员工的内部流动。
吸聚效应是指由于产业集群形成的良好社会投资环境和文化生活潜质而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和外来厂商的进入以及衍生企业的加盟。集群内核心企业的带动有助于吸引资金、人才及其它相关资源的汇集,促进区域品牌发育。引起更多优秀人才、企业家、地方政府和民众的关注,使集群内的经营者更易获取所需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及其它必要的社会资源,参与国内外相关产业竞争。以致产生更大的吸聚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
协同效应是指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整体协作而实现大于各自独立组成部分效率总和的效应。“2+2>5”即是对协同效应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协同效应使群内企业更倾向于开发设计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而把其它业务转包给专业的供应商或相关经营机构,实现城市资源的良性整合和企业资源的优势互补,扩大企业规模,提供更多就业空间,从而推进了企业及其支撑机构的共同发展。
竞合效应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竞争—合作”。由于存在各自独立的利益关系,产业集群在对外合作、发挥整体竞争优势的同时,其集群单元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它们竞相挖掘人才、缔造企业品牌,通过各种途径吸引人才,从而提升本企业的声誉和核心竞争力。二是“竞争—融合”。产业集群的成长不仅推动了自身产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自身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的融合,导致产业边界模糊。这样,不同产业工人实现了跨产业转移,降低了资产专用性程度及交易费用,推动了相关产业与企业的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产业集群正是通过自身成长效应的整合力,日益成为解决我国新城市贫困人口就业的有效社会经济空间。
二、新城市贫困及其类型
遵从住地原则,笔者对城市贫困的主体——城市人口——进行了探讨,并根据人们潜在劳动能力状况将城市贫困划分为三类:一是绝对城市贫困。它仅限于对经济收入和生活资料的拥有量无法满足自身和家庭最起码的生存需要的标准上来界定的,是生活必需晶的缺乏。这类城市人口主要是基本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和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城市“三无人员”组成。二是相对城市贫困。它不仅是一种现实经济生活状况的体现,更反映了不同城市群体之间综合生活水平的差异,是一种贫富差距的综合比较,其中包括与过去比较、群体间比较及城市地域比较等。这类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下岗失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员、企业离退休人员等。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有劳动的愿望,带有明显的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性。三是“准”城市贫困。它是一种游离于贫困与富裕之间的短期相对贫困。这类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包括被拖欠工资的在职职工和“自愿”待业族等。从表面上看,“准”城市贫困人口处于一种暂时的贫困状态。但事实上他们一般都拥有某种劳动技能与专长或具有很强的劳动潜能,只是劳动后短期无报酬或者根本没有直接参加劳动的愿望。也就是说,这类城市贫困人口具有较强的劳动能力和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甚至具有快速致富的潜质,只是暂时处于贫困状态而已。
通过对城市贫困人口构成的分析,笔者认为第一类城市贫困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等。而由于第二、三类城市贫困人口来源广泛、构成复杂、数量激增,且都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或潜质,因而笔者将他们统称为“新城市贫困”。新城市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相当复杂,是一个长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系统工程。它直接导致了某种程度的城市就业扩张或潜在就业压力。
三、新城市贫困与产业集群成长
新城市贫困在很大程度上为产业集群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源。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型曲线假设,由于我国经济现处于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与平均收入同时增长,贫穷与富裕同时积累,可以预期我国的新城市贫困问题将呈现出更加严重的趋势。在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大量城市“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拥入城市产业群,寻求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丰裕的廉价劳动力。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更强调其柔性集聚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知识等柔性要素的集中与本地熟练劳动力时常的融合,具有更强的创新功能。新城市贫困人口在集群内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上,表现出更强的流动性,体现了稳定性与流动性的动态结合,从而能对市场变化态势做出更为及时、准确的调整。不过,对于“准”城市贫困人口中的“自愿”待业族,其就业带有明显的主观性,需要更高利益的驱动和诱引。
产业集群为城市失业和新城市贫困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根据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产业集群中为数众多的集群单元的存在可以避免行业垄断,形成相对完全的竞争市场。通过竞争,城市产业区中形成了大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新型竞合博弈关系,加之中小企业衍生出来的集群成长机理和劳动就业机制的市场化倾向,优化了集群内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促进了竞争性就业市场的形成。事实上,城市产业的地理集中首先引起劳动力及城市人口的集聚,进而要求住宅、生活消费和餐饮等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关的服务产业与之相配套;同时还促使为生产服务的销售、市场策划与推广、技术信息咨询及相关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另外,产业集群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供给等也扩大了城市就业需求,从而拓展了新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或再就业渠道。
四、若干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户业集群,将其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解决新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措施抓稳抓牢。产业集群以其具有就业容量大、劳动力交易成本低和同类劳动流动性强等特点,对新城市贫困人口具有较强的吸纳功能。通过城市产业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引导民众信息消费、扶持科技创新和鼓励多元投入,从整体上提高集群内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增强产业集群的信息化成长,最大限度地抑制城市贫困人口的增长速度。产业集群能带动相关产业的集中和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的发展,从而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城市发展之路。
2.加强城市及郊区卫星城镇建设,延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命周期,解决新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扩张。基于人口和就业的压力,我国在适当、科学地发展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同时,还应非常重视郊区卫星城镇建设,充分培育产业集群规模发展基地。大城市化和郊区化使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更具保障,尤其是对劳动技能较低的城市外来流动人口。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产业集群能吸纳更多的城市“剩余劳动力”,为解决新城市贫困人口的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城市空间基础,促进城市综合经济、社会结构的合理化发展。
3.适当发挥地方政府在城市资源空间整合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产业集群中公共物品是一种社团产权。所谓社团产权是指当某一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某种权利时,并不排斥同一团体内的其他成员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中阐明了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产业集群公共物品的提供可以通过政府适当补贴和社团投资来共同实现。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进行产业集群初建规划、土地管理、企业贷款担保及推动城市区域品牌的构建等,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群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引导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并实施有效地评估与监督等;社团投资则反映了一种市场需求,这种市场需求刺激着产业集群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成长效应求得发展。因此,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政府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失灵情况下良好集群环境的维护和集群模式的适时转换上,从而促进集群单元之间的良性竞争,推动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与结构升级。

相关:

未来营销:有无“理想国”2005年12月18日。北京大学。由新营销杂志社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营销领袖年会如期召开。中国营销如何变得有理想、有操守、有灵魂、有超越精神?有未来意义?现把参与演讲和对话的嘉宾的部分精彩观点节选如下,以飨读者..

[健康饮食]白萝卜海带排骨汤 健康饮食白萝卜海带排骨汤,这是一道各个家庭的餐桌上应该是比较常见的的一道汤。此汤在补充体力、提供营养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还有保持大脑的功效,白萝卜海带排骨汤因汤中含有氮的浸出物,可以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的..

上一篇: [餐饮常识]冬季怎么吃才能提高免疫力 餐饮常识
下一篇: [烹饪]购买时怎样判断食物新鲜度 烹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