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感慨万千的意思


更新日期:2016-06-12 01:18:20来源:网络点击:378785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以地方文化动脉的姿态笑傲沧海,也收获了世界的尊重。
作为巴蜀人,对竹自然再熟悉不过,且不必说蜀南竹海的浩瀚,也不必说三苏祠里东坡先生胸中之“竹”,单是点缀在丘陵山间的那一丛丛,一片片,就有无限诗意。
一笼葱翠竹林,一户冒着缕缕炊烟的农家,就是一幅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有竹林的地方,就有人家。“狗吠竹林中,鸡鸣桑树颠”,闲来就地取竹,剔丫、开块、刮蔑,编织各色物件。川人巧手,织就千年时光,赋予竹以新的生命,其中,又数青神竹编最为精妙。
一段初恋的传说
从眉山沿着眉青路行驶,一路向西,不过60余里,就到了青神。深秋时节,薄雾笼罩,竹影婆娑,青神像一副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亮的是阳光,暗的是竹影,摇曳的是竹叶。
青神,始建于西魏,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岷江从北至南纵贯全境40多公里,境内一江五河三十二溪流。因古蜀国王蚕丛,曾衣青衣以行蚕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因盛产竹子,又得了山水灵气,青神竹编便与众不同,成为唯一的“中国竹编之乡”。
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中岩山,是著名佛教胜地,山中青峰冥壑、流泉响石,号称“川南第一山”。进入山后可见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临池拍手,池中鱼儿便循声游至岸边。此刻抬头看池边石壁“唤鱼池”三个大字,书法飘逸潇洒、刻工精细传神,“唤鱼池”,真真合情合理合景之极。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前些年青神对外宣传“苏东坡初恋的地方”,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这个定位很真实,青神的确是东坡先生初恋之地。不过,官方宣传“初恋”,显得有些不搭调罢了。
据说当年青神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于池旁,为水池起名,众多秀才提名不是太雅就是落入俗套,正在中岩书院求学的少年苏轼缓缓展示他的提名:“唤鱼池”,众人叫绝。不料王方之女王弗的丫鬟送来小姐墨迹,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莫非三生石上早已记录在案?王方大喜,连赞“妙!妙!妙!”。不用说,苏轼自然雀屏中目,更赢得佳人芳心。
两人的定情物,正是一把竹编宫扇。据说王弗见苏轼在中岩山上被蚊子叮一身包,很是痛心,思索良久,请教篾匠竹编,结合织布手法竹编了一把宫扇,以驱蚊纳凉。
然而“唤鱼姻缘”琴瑟相和仅十年,王弗便撒手离世。苏轼悲痛万分,追忆思念萦绕心田。十年后某日午夜梦回,亡妻依旧是初见模样,便提笔写下那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夜,短松冈。”林语堂先生说是两个少年约会的地方。有理由怀疑,便是在这仙山清池不远处,月朗星疏之夜,松涛竹韵作伴,两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赏月听风……唤鱼仍欣然游来,璧上清泉亦遗韵袅袅,然故人却在早已不在,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传说。
竹编之乡
千里岷江千里弯,福泽天府之国的岷江在青神弯出一把躺椅,浸润出一方钟灵毓秀的土地。同样是竹子,在青神人手里,变得格外灵秀,不但列入国家非遗,为青神带来名气,搞活旅游,更为从事竹编的三万农户带来不菲收入。
随意走进一家竹编作坊,竹子特意搭成的门面,作坊里学徒、工人正聚精会神地忙碌着。眼前所见,竹子已不再是平日里修长的“筒式”,而是一条条细如发线的“竹丝”。只见工人用刀片将修长竹筒划成薄薄竹片,再用自制排针将竹片切成竹丝,在他们的巧手下,竹丝魔术般变幻成一幅画、一个筐、一击扇面……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美丽实用的扇子、灯笼,这一幅幅薄如蝉翼、柔如绢丝的书画,都是出自青神农民之手。
锋从磨砺出。作坊老板告诉记者,要将一根普通竹子编织成物,没有点钻研精神和精湛技术,是成不了事的。何况大师的竹艺生涯都不是从竹子开始,得先学会磨刀和用刀,然后才谈得上选竹。
青神竹编用料讲究,工艺复杂,从选竹到编织需要十三道工序:选竹、砍竹、剔竹丫、锯竹、刮青、齐口、开块、启篾、刮篾、蒸煮、染色、分丝、编织。挑选出来的竹子,在艺人手上被剥成二三十层竹篾,优等的才能进行编织。一般只取前四层,工艺高的甚至只取第一层,这层光泽度最好,这样才能看清所编织的字。
据史料记载,早在5000多年前,青神的先民就开始用竹编织生产、生活用具。当了唐代,荣县人张武率百余人用青神竹编成竹篓拦洪化堰、凿山开渠、引水灌田,民间用竹启成篾编竹席、篼筐,竹制品开始形成。无法确认竹编宫扇是否为王弗小姐发明,但到了清代,青神竹编宫扇已成为朝廷贡品,现今仍有一把收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民国时期,青神竹编开始在扇面上编花编字。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青神竹编竹画技艺发展到鼎盛,开发出七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竹编艺人殷超首创“描图快速编织法”,陈云华更是将薄如蝉翼的竹丝编制出惊世之作《中国百帝图》《清明上河图》。2000年5月,青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一锤定音。
拨开历史的尘雾,从“坐标法”到“草图快速编织法”,从1厘米的宽篾到细如发丝的48丝,从手摇宫扇到《清明上河图》,在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青神,竹编以地方文化动脉的姿态笑傲沧海,也收获了世界的尊重。
一幅《八骏图》堂而皇之登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中央大厅。联合国大使桑赛尔?席瓦尔教授高度评价:“罕见的竹编艺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波拿教授也赞叹道:“艺术中的艺术!”
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纵使经历千年烟雨洗练,也不会消逝,反而会散发愈加弥久的芳醇。
竹艺的天堂
逛完竹编作坊,我们前往中国竹艺城。
“竹编作坊已如此精彩,中国竹艺城还能有多少惊喜?”与三轮车夫询问声中,略一思考,车夫已带我们来到竹艺城后门。
首先映入眼帘的,与别的庭院无异:花台、树木、小湖、盆景。所见游人,除了我们,再无他人。信步走上一艘停泊在湖面的竹船上,微风吹过,丝丝凉意中带着阵阵竹香,直达肺腑,令人神清气爽。寻香左拐进门,嗬!别有洞天。一丛丛翠竹,密密匝匝,高直挺拔,默默吐芳,细细数了数,有佛肚竹、龟背竹、凤尾竹、湘妃竹、冷箭竹、箭竹、八月竹、米汤竹、斑竹、水竹、慈竹……
经过一个小猴山,才来到展览馆,从外观看,展览馆很像一个初生的竹笋,走进“竹笋内部”全然竹编的天堂: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兰亭序神韵兼备,孔明忧思忧国……有幸,在此得见竹艺城创建人陈云华先生。出生普通农家的他,作品在联合国大厅、泰国王后官邸、新加坡总理办公室等都能看见。从编竹筐学艺,到编织书画,发明彩色竹编,可以说,青神竹编能成为非遗,近年声名大噪,无不与他密切相关。
编竹画收获第一桶金的陈云华,辗转大江南北,高价买回上千件个民族古今竹编作品,引得乡亲们纷纷猜测他的奇怪举动。陈云华有自己的打算,一幅《中国百帝图》卖出4.8万美金天价的他,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他谋划这一桩前无古人的大事——建一座竹宫。
竹艺城的兴建困难重重,设计、选址、平地,每一件,都要他自己操持。既然是竹艺城,竹必不可少,他天南地北的寻觅竹类,城内建筑多为竹制,竹院、竹桥、竹廊……
1993年,竹艺城建起来了,陈云华的积蓄也所剩无几。他又打起中国国宝画《清明上河图》的“主意”,带着6名徒弟,历史一年多,耗费100多万根竹丝,最终卖出106万元,继续投入竹艺城。
这些年,投在竹艺城的资本究竟有多少,陈云华自己也说不清楚。
好在中国竹艺城不负所望,成为青神知名景点,全景展示青神竹编文化。依托竹艺城,青神竹编销售市场拓展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际竹藤组织总干事伊恩?亨特在参观了中国竹艺城之后,惊叹不已,称这是“竹编史上的奇迹”。
今天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竹艺的天堂。50多种竹类,放眼望去,郁郁葱葱,6个竹艺博物馆长廊,陈列着古代战国时期到现代不同档次的主编艺术品4000多件,琳琅满目。一路走过,只觉精妙神奇,忘却此时此地。
陈云华却并不满足,他希望再打造一个5平方公里的竹编产业园,把全国各地的竹艺大师都请过来,让青神成为真正的竹子大观园。
从一只竹子,到竹编艺术品,再到竹艺文化,青神,编出了一段竹的传奇。正应了东坡先生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相关:

都市芳草树相连新加坡植物园就像名家绘制的一幅立体画卷,漫步其中,欣赏万紫千红的景致,不由得让人感叹:“真没想到,弹丸之地的花园国家还有这么一处美景。”占地54公顷的植物园建于1859年,园内有2万多种亚热带、热带的奇异花卉和..

瓜叶菊进入盛花期,盆花宜摆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室温保持10℃~15℃,若室温过低,叶片和花序容易冻坏;室温过高,花株出现徒长,花枝松散,叶片大而薄,花期明显缩短。此外要加强通风换气,防止蚜虫危害花枝。日常管理同上月。..

上一篇: 重访唐苑再沫唐风
下一篇: 畅叙友谊深化合作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