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高度规


更新日期:2016-06-12 00:40:18来源:网络点击:37830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样的生活状态,大概是文化人的共同向往。
黄山脚下,富春江边,有一座“洪庐”。近处或者远处的文人雅士,隔三差五便在此处小住,只为了院主人收藏的市面上买不到的老酒,亲手下厨做的好菜以及在和风山水之间谈古论今的畅快淋漓。
院主人是画家,叫洪凌,被誉为继黄宾虹之后最能表现中国山水精神的大家,地地道道的北京人。20年前,生平第一次长途采风之后,洪凌爱上了黄山和黄山松,没多久,便决定退居皖南,将工作室从北京迁至徽州。
最大的作品
入门即有荷塘一方映入眼帘,边上倚着一高一矮两个亭子,配着清透的空气,徽宅散发出些许日式建筑的味道。高亭与廊桥后面是客厅,客厅后是由鱼塘、太湖石假山装点而成的后院。石桥跨越鱼塘,与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相连。板栗树、青梅和从深山老林迁移过来的古梅各自绿着,全没意识有客来访。
20年前,洪凌决定在这里建工作室。朋友帮忙找了块地,他觉得不好,重新选,选了七八个地方后锁定这里。那时候他不懂风水,也不了解徽派建筑,“我觉得既然来黄山,一定要靠山,且山不要太高。另外离城市不要太远,因为要生活。还有这个院子里一定要有棵大树……”洪凌说起最初造园的事情,滔滔不绝。
很多年过去,院子后山上的松树都长高了,岁月变迁的痕迹发生在院子的每个角落,只有主人最了解。洪凌指着他的板栗树,说这棵树每年都能结几十斤板栗。说起自家的物产,主人话语中都带着自豪。
中国人的院子,不仅容纳身体,还要容纳精神。人在变化,院子也随四时运息吐纳、有序生长。洪凌的工作台旁边,竹帘映着一剪梅枝、一块假山、半方池塘、一角亭廊,在主人胸有成竹、挥毫泼墨的时候,院子也相映成画,似有心灵的互通。
洪凌感慨:“我最大的作品就是这花了20年时间堆起的院子。”很难想象一个功成名就专注于油画山水的当代艺术家,最中意的作品不是那充满苍莽之气的油画山水,而是这黑瓦白墙、马头翘角的院子。
自己长出来的园子
粉墙黛瓦,典雅大方,依山面水,院落相套,700多平方米的院子,陈列繁复而张弛有度,处处可见院主人的匠心。洪凌却说,这是一座自己长出来的园子,并非他刻意设计。
洪凌酷爱收藏古建筑构件和古董。他将东西四处淘来,一件一件收藏在工作室和院子里,十几年时间慢慢“堆砌”出了一个园林。这就像一个有无数答案的排列组合题,洪凌可以根据心情、喜好、兴趣,因时制宜地进行一些新的组合,院子报之以李,呈现不同的形态。
重新组合的过程很辛苦,刚开始往往兴致勃勃。随着时间、精力和财力的不断投入,有时候难免感觉力不从心甚至沮丧。太累时,索性什么都不管,回北京享清闲。重返洪庐,又热情满溢,如此反复。
就这样,在前院、后院、侧塘、工作室,每一件收藏都落地生根,配合主人和院子的节奏,融入洪庐整体的韵致。“这跟我的画是一致的,是一种心态。厌烦的时候,可以换一个方式进行。”洪凌感谢有这么一片山水可以让他像作画一样进行创作。
洪凌随意地坐在他淘来的原木上,紫砂泡茶,茶香弥散在满院春光中,精神也御风而行,不仅在园中,更在辽阔的山水之间。
把成长交付岁月
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洪凌也有过下乡插队、考学回城的经历。在他看来,正是那段生活锻炼了自己。
1982年,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洪凌第一次有机会离开京城,去外面感受世界。兜里揣着18块钱,从北京到山东,从上海到苏杭,最终抵达黄山,与其说是热情的流浪,不如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生。为省钱,在山东帮老乡挑水、扫院子,买最便宜的火车票和衣卧在座位下,和众多人挤在甲板下最便宜的舱位……感受生活,感受山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正是那次流浪采风让洪凌惊艳于徽州的山水,从此与黄山结缘。
这山水情怀或许是洪凌与生俱来的,他直言自己不喜欢画人,绘释自然则得心应手。喜欢老酒,享受美食,游历世界,研究雪茄,热情好客,洪凌与青山秀水相伴也非完全出世。他任教于中央美院第三画室,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与刘小东轮流交替上课,其余的时间则在黄山的工作室。别人以为他到黄山是为了画黄山,其实他是找到了中国山水文化的腹地。山水文化的生命作为一个自然文化的生命体,黄山是它的腹部,最具消化功能的部位。
和自然山水一同成长,一场20年的相伴,还在延续。

相关:

乐和之路越来越多城市人的生活中开始频繁出现“乡村”两个字。与其说这是对城市病的逃避,不如说这意味着人们对乡村的向往。很多年前,廖晓义就认定“不管文明走了多远,乡村都是人类的母体,人终究是要回乡的。”并且,她早就..

不卖勺子的勺子家在北京鼓楼东大街,有一家与勺子有着深厚渊源的店。店名为勺子家,因为女主人名叫勺子,勺子爱好收藏世界各地的勺子,同时,作为设计师的她,也设计各种有趣的勺子。走进店门,就被墙上一整排各式勺子吸引,手工陶瓷勺、木..

上一篇: 邮票作画
下一篇: 捡回襄阳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