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何豪亮:高考日程 中国漆艺活字典


更新日期:2016-06-12 00:27:48来源:网络点击:378148
84岁高龄的何豪亮,刚刚因病住了两个月的院。出院后,他没有多加调养与休息,立刻着手准备制漆的工具、材料和资料,决定带自己的两个弟子陈巨涛和王黎阳赴北京拍摄关于“髹饰录471种漆工技艺”的大型纪录片。
赶在他去北京拍摄纪录片前,记者来到四川美术学院老校区的老宿舍楼,敲开了这位漆艺大家的家门。约五十平方米的小套房,两间卧室被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漆器工具、材料所占据,人安卧的床榻却被挤在与人茶叙的客厅里。
房子虽陈旧逼仄,却常有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漆器厂老板登门造访,前来取经,他们把这位钻研华夏漆艺55载的老人称为“中国漆艺活字典。”
中华漆艺绽放奥运
北京奥运会前夕,是中国人齐心办奥运最繁忙的时候。2007年夏天,北京人民大会堂让人来拜访何豪亮教授,陈列大会堂东大厅的两座大型漆屏风基座因年久严重开裂,需要赶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修复,以便让文化瑰宝在中华盛世中恭迎世界八方来客。
何老仔细研读了北京送来的漆屏风照片细节,脑中走马灯似地翻阅着《髹饰录》,回放着他自己所经手过的无数漆工艺。俗话说,神仙难补油漆洞。胸有成竹的他欣然允诺前往北京,这回,这个“油漆洞”他是补定了。
他凭借多年经验,亲自指导漆工采用“传统捎当,法漆嵌之”的方式修复,大的坏裂,先以优质木条嵌塞,干后法絮漆填嵌,干后再打磨平顺,生漆封固,通退底色漆,重髹底色漆,研磨推光完成。修复后的屏风,得到了这样的评价:修旧复新,天衣无缝,温润典雅,雄伟壮观。
与此同时,北京鸟巢贵宾接待厅主墙要做一幅15平方米的大型漆画《喜鹊登枝》、56扇漆屏风以及7道漆画门;中国民族艺术珍宝馆定制一幅150多平方米的大型漆画《华夏盛世图》,艺术效果要求锦地隐起彩金象;北京七星级的银泰中心柏悦酒店定制两个日月同辉云雕大球和一幅32平方米的大漆画《报春图》,所有作品都要赶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完成。
鸟巢贵宾厅的作品要求用雕漆工艺制作。但每扇屏要髹涂120道朱漆,才能雕剔出浮凸纹理效果,何教授说,“按常规起码要2年时间才能完成,但奥运会在倒计时,任何拖延都不允许。”最后,他建议以错施复饰的技法制作雕漆效果;《万鸟归巢》漆画门、《日月同辉》云雕大漆球的完美呈现也得益于他的金属胎设计。无论是图案造型设计还是工艺技法,何豪亮都给予了珍酿级的秘籍指导。
北京奥运盛事,让中华漆艺得到了一次淋漓尽致地演绎,何豪亮作为漆艺技术顾问,在奥运漆艺工程中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仍被津津乐道。
集大成者
何豪亮从床下面拿出一件七彩犀皮国玺盒,指着漆盒上的纹饰介绍:中国传统犀皮的色彩以红、黄、黑为主,纹有片云、圆花、松鳞诸斑。而这件作品呈现出了7种色彩,图案行云流水,漫无定律,好似康定斯基的抽象画,是一种即兴的抒情。
这件作品的创作者是浙江临海罗氏犀皮漆器的传承人罗献兵。他拿着一份祖传的犀皮漆秘方,潜心钻研多年,但研制出的犀皮漆器只能达到仿制的水平,“大漆的自然属性是天然成褐色,很难调制出鲜艳明亮的色彩”,这让他非常苦恼。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信,看后直呼“遇到高人了!”
原来这封信是何豪亮写给罗献兵的。前不久,何豪亮的学生带来几件犀皮漆器请他品鉴,一看之下甚为惊喜,但细品后觉得尚有改进提升之处。于是,他将自己对“犀皮”漆工艺的了解写成了一封信让学生带给罗献兵。
在何教授的指导下,罗献兵通过改进大漆精制方法,成功研制出白漆,突破了大漆色调沉闷的局限,后又在套色、起花等工艺上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创作出了令收藏界盛赞的“犀皮”作品。
中国漆艺历史悠久,支系庞杂,福州是中国主要的漆器产地,以脱胎漆器最为特色,北京以金漆镶嵌著称,扬州的点螺、平遥的彩绘、新绛的云雕……各地漆艺各有所长,但自古以来就各自为政,技术保密,互不相通。
“各门漆艺都有技艺精湛的大师,然而,把中国各地漆工艺融于一身的,当今只有何豪亮教授一人。”大型漆文化电视纪录片《漆彩华夏》的总编导高振碧,在采访了中国数十位漆文化史学者、漆工艺专家、漆艺大师后,这样评价道。
五年前,高振碧去采访王世襄先生,“关于《髹饰录》,有个人比我更了解,你应该去找他。”文博大家王世襄老先生真诚地说道。作为钻研《髹饰录》三十余年,编著出版了《髹饰录解说》的大学者,还有谁比他更胜一筹?
王世襄从书橱拿出一本因经常翻阅而起皱的《髹饰录解说》,指点着让高振碧看,上面有很多的朱批。“这是四川美术学院一个叫何豪亮的同志给批注的,指出了我这本书中97处错误。”人所不知的是给《髹饰录解说》做朱批的时候,何豪亮还只是四川美术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
抢救漆艺的“小偷”
何豪亮每次去福州,都会被当地老一辈的漆工师傅戏称为“小偷”,“你偷走了我们福州的漆器技术”。他总是落落大方地回答:“我不是偷哦,我是‘抢’,是在‘抢救’你们的工艺。”自上世纪60年代,何豪亮一直在抢救中国的漆工艺,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漆文化。
何豪亮于1957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漆艺专业,师从漆艺专家沈福文教授。“当时,漆艺作为一门专业刚刚纳入中国高等院校,上课没有教材,全凭沈老师口传身授。”
“我真正对漆器艺术产生兴趣,是在福州漆艺研究所实习那一年。”面对绚丽多姿的脱胎漆器,闻着大漆的芳香,何豪亮迷醉在了这门精致的艺术中。白天,他跟随李芝卿、高秀泉等漆艺大师学习黑推光、彩漆晕金、嵌螺钿等漆工技艺。晚上,在生产科长的鼾声中,他彻夜抄录向研究所借来的漆艺资料,整理老师傅们的口传身授。
实习结束,何豪亮带回了几十件漆器作品、50个漆艺样板以及厚厚的一叠漆艺资料,老师沈福文看后,赞赏有加。当即决定将他带去北京,参与文化部高等美术院校教材《中国漆器美术史》的编写工作。在沈从文的指导下搜集整理漆器的文献资料,在故宫的漆器馆里临摹文物,这次编写工作让何豪亮对中国漆器的历史与文化有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从此痴迷其中,穷一生精力钻研之。
文革结束后,四川美术学院恢复了漆艺专业的招生。何豪亮受邀教漆工课,为了上好这门课,他拿出积累了200多万字的漆工资料,着手编写漆工课的专业教材。白天上课、开会,晚上编写教材,每个夜晚,何豪亮家里的灯都亮到三更半夜。
1981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漆艺培训班上,何豪亮向从全国各地漆器厂抽调上来的20多位漆艺师讲授漆工课。他旁征日本莳绘、变涂等技艺,博引《髹饰录》中400多种工艺,令一个个漆艺行家颇感新鲜实用,听得如痴如醉。培训结束后,很多学员都邀请他去自己厂里讲学。
第二年春天,带着一叠厚厚的讲义,何豪亮踏上旅程,开始游学南北。“我一方面希望把自己所积累的漆工技艺带给各地漆器厂,让他们学以致用,创作新的产品;另一方面,各地漆器工艺分门别类,各具特色,我想亲自去看一看。”
北京、天津、山西平遥、甘肃天水、贵州大方、江苏扬州……自北向南,何豪亮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走遍了中国漆艺之乡。每到一处,他都先为当地漆器厂讲学、操作演示,还把讲义拿出来给大家抄,大多数漆器厂对他也都不保密,将其生产绝活拿出来与他分享探讨。
江西宜春的摆锡工艺曾让何豪亮魂牵梦萦了多年。在鄱阳湖漆器厂,他欣赏到一件摆锡工艺的花
瓶,平滑光亮中又有着比金银平脱更富韵味的斑点效果。这种工艺在明清的一些家具书籍上有提及,但都无具体技法的介绍。何豪亮希望能够亲眼看看这种独特的制作工艺。可那时,鄱阳湖漆器厂已没有人会这道工艺了,只有宜春漆器厂有一个老漆工会。于是,他马不停蹄赶往宜春,在宜春漆器厂呆了三天,却没能见到那个老漆工。“厂里的人说他回老家去了,但那人就在我的眼前。”
后来,何豪亮先后去了40多封信打探这道工艺,都无所得。一次全国漆艺交流会上,一个叫易武的漆艺师终于为何豪亮解了密,解了他的百思之苦。
何豪亮对漆艺的探究,真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执著、严谨。游学后,他将所得各地之技法,加以整理总结,完成了漆工课的专业教材《漆艺髹饰学》的编写。
让大漆回归生活
在何豪亮的书房,挂着一幅王世襄题的字:“朱经劫后散如烟,黄录灵光硕果传。继往开来昌漆艺,喜看今哲有新篇。”中国漆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留存至现代的漆工专著只有明代黄成所著的《髹饰录》一书,王世襄认为《漆艺髹饰学》在漆工艺史上的意义堪比《髹饰录》。
《漆艺髹饰学》以讲技法为主,实用性强,很多开设漆工专业的学校都以此为教材。清华美院的漆画家周剑石在一次漆艺研讨会上碰到何豪亮,十分热情地过来握手:“何老师,我是看着你的书学出来的。”
何豪亮对中国漆工艺的影响不仅仅是出版了一部意义深远的专著,也不仅仅是通过川美任教、游学授艺几十载所培养的满天下的“桃李”,作为漆工技艺掌握最全面、漆艺理论研究最深入的漆艺大家,他身体力行地传达着“让大漆回归生活”的理念。
在他家橱柜上,摆放着几件很有意思的漆器,鹰爪杯、葫芦壶、皮胎碗……造型别致、图案富有民族风情。这是他退休后深入大凉山两年时间,对彝族漆器考察研究的成果之一。他根据凉山彝族的图腾文化、传统习俗设计了131件餐具。这套既有艺术性,又有实用价值的餐具,很适合彝族地区的高档酒店饭店使用。“试想一下,当一桌子饭菜酒水都是用各具特色的漆器餐具盛放时,这就不仅仅是在吃一顿饭,更是在品味文化。”
在制漆的时候,何豪亮有一个习惯,总是会用手指沾一点大漆放入口中品尝。弟子陈巨涛说:“老师在不断地向我们强调坚持用大漆创作作品,拒绝使用化学漆。”
“传统漆器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项,其核心材料是取自漆树的天然汁液,国人称之为‘大漆’,具有无毒、防腐、防潮、轻便、色泽沉着光亮等优点,和现今流行的‘化学漆’有天壤之别。”而今,化学涂料头顶“漆”字,遮盖了大漆本来的面目。
如何让大漆回归生活?何豪亮说:“用真善美的原则去做老百姓日常所用之物。”前不久,弟子王黎阳发来几张照片,他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完成的一张黑漆描金加彩玉的富贵床摆进了客户的卧室,照片中富丽堂皇的漆艺床在巴洛克风格吊灯的映衬下,绽放着迷人的光芒。
而王黎阳和陈巨涛,一个承其艺,潜心创作漆器漆画;一个学其艺,用传统漆艺制作能够日常佩戴的首饰。用时尚的媒介将漆艺引入日常生活,推广至大众;以艺术的手法创作经典作品,流芳百世。何豪亮说:“这都是回归之道。”

相关:

雨过天青素色为魁瓷器的拍卖场上,长久以来都是明清官窑的天下。明清瓷器热优势于它们的存世量,如果此时出现一件宋汝瓷,全场其他的明清瓷器都会失色。2012年春拍香港苏富比以1.85亿港元的价格拍出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加上..

龙文玉:山江之上凤凰翱翔一位双鬓苍白的七旬老人站在苗族古床榻旁,指着上面雕刻的花纹图案,讲述它们的来历。游客们围在他的身边,不时点头称赞。老人叫龙文玉,是苗族博物馆馆长,凡有空余时间他都会在馆里充当导游。对他来说,苗族文化是他的..

上一篇: 第二次绽放
下一篇: 褶皱的力量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