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正文

静处、静观托尼莫里森 、静思 “校尔康诗歌创作研讨会”举行


更新日期:2023-09-22 22:24:04来源:网络点击:1991562

  中新网北京9月17日电(记者 高凯)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校尔康诗歌创作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会议围绕作家出版社连续出版的诗人校尔康的《在路上》和《在脚下》以及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在远方》三部曲展开讨论。吴思敬、张清华、程光炜等国内知名学者、评论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认为,校尔康的诗歌从内容、语言到抒情机制等方面皆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性,校尔康的写作不是“写作”,而是一种“涌现”,他的诗涌现于生命核心与记忆。诗人抒情需要力量,需要强大的自我,校尔康诗中恰恰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有自我预设的抒情主体形象。

  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编审师力斌表示,“静”是校尔康诗作的总体特点:诗人原是尘世中的人,在时间流动中逐渐安静下来,呈现出静处、静观、静思的姿态,而《在远方》《在路上》《在脚下》三部诗集的先后出版,将诗人从“动”到“静”的心灵历程全数展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吴子林从校尔康诗作出发,认为其中触及了禅诗写作中的语言与形式问题。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指出,诗歌是一种舞蹈,它以自身存在为自身的目的,校尔康将禅宗“瞬间即永恒”的境界融入诗歌创作之中,用诗歌处理了世界的“神秘性”问题,最终让诗成为了诗,让诗歌成为了自身的目的。

  “校尔康的诗歌写作最大的特征就是禅趣与义理的结合,这就为其诗歌本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和境界,并且能够在日常的禅悟中呈现诗意之美。”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巨川看来,校尔康通过禅悟把日常性体验通过诗歌来呈现,并且融入诗人的理性判断,是其诗歌的一个显著特征,“貌似不经意的语言随着诗意的流动形成了一种禅境,抑或说是一种诗性的艺术智慧。”(完) 【编辑:付子豪】

相关:

青海玉树:“变废为宝”助“江河源头第一县”禁塑减废  中新网青海玉树9月21日电(刘洋) “曲麻莱县以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全域无垃圾综合整治和禁塑减废的新模式,同时也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垃圾分类减量新路径。”2..

非遗“守艺人”靠什么赢得关注  传统技艺借助短视频、直播在网络空间中焕发生机   非遗“守艺人”靠什么赢得关注   ■本报记者 宣晶 实习生 孙彦扬   自媒体创作者“山白”拍摄徽墨的制作流程,引来亿万网友“围观”;彭南..

上一篇: 首届“树人杯”未来古文字学者学术征文大赛颁奖仪式举办
下一篇: 江苏无锡首次获得6000年前古人类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