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正文

网约车试卷分析模板 生存之道变了:告别烧钱,以“合”为贵


更新日期:2023-11-16 03:08:24来源:网络点击:2000180
文 观察者网 周毅

网约车行业的生存之道正在改变。今年年初,网约车龙头平台回归。但与人们预想的不同,整个行业并没有重新掀起补贴大战。恰恰相反,“烧钱换规模”成为过去式。

资本正在退潮。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全国网约车行业融资额为48亿元,仅相当于一家龙头平台在2014年的水平。但网约车平台数量依然在增长:从去年9月到今年9月一年间,全国新增了44家网约车平台。

告别“规模扩张”,行业依旧生机盎然。这背后是聚合模式的崛起:流量不再是奢侈品,如今谁能深耕专业,谁就能获得一席之地。中国网约车的发展已经从流量思维转向生产力思维,行业分水岭已经出现。

从对龙头平台的亦步亦趋,到从自主发展中获得确定感,中国大中小网约车平台正在摆脱流量带来的生存焦虑,向生产力看齐。聚合模式的开放生态、网约车行业的百花齐放,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市场变幻,或许这正是中国网约车的历史性机遇。

“烧钱换规模”正在成为过去式

对于网约车师傅们来说,赚钱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了。

2016年,青岛的李师傅只把网约车当作一份下班后的兼职。但彼时市场方兴未艾,平台补贴多,有时一晚上就能赚到三四百元。不过,这样的高收入神话正在悄然破灭。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扣去各类成本后,如今月入六千已是不易。

以前是“单子找人”,现在是“人找单子”。行业的变化不仅于此:供过于求、运价下探、低价竞争……网约车行业被推到风口浪尖。人们意识到,“烧钱换规模”正在成为过去式。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网约车行业融资金额达到顶峰,当年发生融资事件共15起,融资金额共627.5亿元。2018年后行业遇冷,虽然融资数量有所增长,但融资金额却呈现“断崖式”下跌。2021年头10个月,网约车行业总融资额只有125.2亿元。

资本的冷淡延续至今。有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全国网约车行业融资为48亿元,不到2021年同期水平的4成,仅仅相当于一家龙头平台在2014年的水平——中国网约车,其实已经来到转型的十字路口。

数据来源:IT桔子、烯牛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

网约车规模增长的主要手段是补贴。过去,补贴乘客的是投资人:风险投资出钱,乘客打车便宜,司机开车收入也高。但现在资本退潮,买单人变成了司机,那么补贴乘客的资金,往往只能靠降低司机端运价。

这个问题真的无解吗?

近年来聚合模式的出现,为破局提供了思路:网约车的本质是服务,提供更精准的供给和更良好的服务,是这个行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安全合规的基础上,拥抱科技创新和专业主义,才是网约车发展的长远之道。

然而,对网约车平台而言,摆在服务前的最大门槛就是流量。聚合平台依靠地图导航等入口,往往具备天然的流量优势,这给平台们扫清了障碍。开放是聚合模式的基因,在提供流量的同时,它也能将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开放给各中小企业,让他们将精力放在本地化和专业领域上,聚焦区域市场,用更好的服务来吸引消费者。

从“流量为王”到“服务为王”,这正是中国网约车的历史性机遇所在。

居危思危:共享出行的核心始终是生产力

从2010年“专车”服务诞生算起,中国网约车已经走过了逾十年的历程,它不算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如今投资遇冷、供过于求,市场正在面临激烈变化。中国网约车的底层逻辑,已经来到被重做的关头。

中国网约车的“前半场”,主要由用户和司机的飞轮效应驱动:通过早期的大量补贴,网约车模式杀入用户和司机市场,庞大的用户规模、丰富的司机供给和出色的匹配效率成为平台的护城河。这是“烧钱换规模”的底气。

但是,“烧钱”换来的护城河往往是封闭的。烧钱换来规模,资本必然要从规模中收回成本并盈利。“流量为王”的思维,让补贴注定是暂时的,资本“烧钱”最终仍由消费者买单。它同时也决定了行业只能不断向头部集中。

流量固然重要,但流量只能释放生产力,它并不是生产力本身。

黯然落幕的共享单车就是前车之鉴。基于补贴的扩张有一个内在问题:“烧钱换规模”,只是机械地增加了共享单车的数量,却没有带来新技术、新创造、新的消费和生活方式。短暂的繁荣过后,行业并没有迎来生产力升级。

难题何其相似,中国网约车也到了“居危思危”的关头。

幸运的是,国家早已经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平台经济向开放、创新、赋能方向发展,补齐发展短板弱项,支持平台企业在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这给人们带来了启发:创新和开放,才是中国网约车平台的康庄大道。

“流量为王”属于过去,“服务为王”开启未来。共享出行的本质是服务。谁能够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服务,谁就应当获得对应的市场地位。“服务为王”对行业的贡献在于:削平流量门槛,让网约车服务提供者可以专注服务本身。

凭借着在运力组织、车辆和司机管理、安全生产等环节积累的专业能力,传统出行服务企业,可谓是行业的“老师傅”。但这些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往往不高——即使投入巨大的资源自建数字化系统,也往往面临用户流量小、供需匹配低效的困境。

湖北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风韵出行,对此感同身受。

转型网约车之初,虽然风韵出行自建了小程序和APP,但是获客难题始终没有解决。风韵出行董事长杜玲方表示,“没有足够客流,会导致流量端和司机端规模都小,供需匹配和维持难度非常大。”

接入聚合平台后,流量的阀门被打开,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杜玲方表示,“以前一天有几千个订单就已经非常多了,刚接入聚合平台,我们就感受到了一天几万单的感觉。”良好态势保持至今。2023年一季度,风韵出行营收同比增长195%。

将线上平台的流量、互联网技术,和运输企业的专业能力结合,这会释放巨大的生产力。这才是网约车“后半场”的要义所在。聚合平台与出行服务企业的明确分工与优势互补,将不断为行业创造发展空间。

拥抱开放,中国网约车必将走向正和博弈

网约车生态开放的趋势,是不可逆的。

2017年高德打车首创聚合模式,协同多家网约车平台,为用户提供“一键全网叫车”服务;去年,华为推出聚合打车平台Petal出行,微信也上线腾讯出行;今年3月,美团打车宣布放弃自营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聚合平台,受到更多人认可。

市场用脚投票。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公告显示,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2023年9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93亿单;其中,聚合平台完成2.15亿单,已经占到了总订单量的近3成。事实上,自今年5月首次破2亿后,聚合平台的单量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更深远的影响是,作为开放生态,聚合平台正让行业竞争回归“服务”核心。

“烧钱换规模”的问题,在于它可以实现“流量垄断”,但做不到“服务垄断”。例如面对用车高峰和极端天气,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凭一己之力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用同样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能力,覆盖全国市场。

聚合平台可以团结区域性的中小网约车平台,也可以联合享道、曹操和T3等头部企业,在调控运力上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单一平台在网约车服务能力上,很难做到“全国一盘棋”,聚合平台则借势让区域性的网约车平台充分发挥其主场作战的优势, 实现“各自精彩”。

从网约车发展历史来看,传统模式的底层逻辑是“流量为王”。它很难逃避“零和博弈”的困境:平台前期需要补贴来吸引乘客和司机,后期又需要收紧补贴来回血止亏。“羊毛出在羊身上”,平台、司机、乘客之间往往是竞争关系。

聚合平台是中小网约车平台和巡游出租车拥抱移动时代的“辅助”。聚合模式并不修筑围墙,客观上能从开放趋势中,推动平台、司机和乘客寻求共赢的可能——甚至进一步向上游带动产业发展。或许,这正是“流量为王”到“服务为王”背后的意义所在。

以“合”为贵,正在成为人们共同的选择。

以前昆明市区高峰期打车大约需要等20分钟,后来昆明在高德“好的出租”的基础上推出“昆明打车”,系统整合当地运力进行数字化运营。如今市区高峰期打车平均只需3-5分钟。 在带来数百万订单的同时,“昆明打车”为近130万名乘客带来了更好的服务。

在重庆,聚合平台和网约车平台的协同,还带来了新的产业机会。接入聚合平台后,招招出行迎来蓬勃发展。未来三年,该平台预计将与东风风光蓝电新能源共同投入5万台新能源车到共享出行市场,带动汽车产业链近100亿的产值。

放眼未来,聚合模式的意义,不仅是为公共交通提供新方案,促进共享出行走向安全和合规。它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整个供给侧的调优和升级。对中国这个庞大的开放市场而言,网约车模式没有高低优劣,百家争鸣、合作开放才是最优解。


相关:

中学如厕踩踏事件致1死5伤,如何才能真正汲取教训11月14日,河南省武陟县人民政府通报当地一中学踩踏事件:11月13日上午10时许,武陟县兴华中学初一初二部分男生在期中考试间隙如厕时,因上下楼梯发生拥挤摔倒受伤,涉及的学生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目前..

黄海波:立正挨打这些年黄海波的人生被“那件事”分成了两个部分。那件事之前,他是国内最成功的男演员之一,是人见人夸的“三好男人”;那件事之后,他的人生“从天堂跌入粪坑”,某种程度来说,他至今仍在谷底。关于“嫖娼门”事件的前..

上一篇: 如果我是机器生的孩子…
下一篇: 户口本上突然冒出个“孙子”,“不便透露”只会让人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