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单一 人口外流 煤炭之城七台河如何度寒冬?

2023-01-04 07:08:42 来源:网络

  入冬后,这里白天气温降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大雪覆盖着一望无际的土地,户外已经不适宜开展露天作业,整座城市的脚步慢了下来。

  这是黑龙江省东部边陲小城七台河,与同为煤炭城市的鹤岗仅200公里的距离。让这座城市声名远播的是短道速滑项目,近年来先后诞生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多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

  七台河作为先有煤矿后有城市的地方,这里超过一半人的生活与煤矿息息相关。但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长,在2009年,七台河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随之而来的是全面转型的考验。

  人口方面,2010年到2020年,七台河从92万人降到不足6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85%。这些年,为了治理采煤沉陷区,当地政府花费数百亿元,让20多万群众住进了保暖设施齐全的新房。

  目前,七台河正在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食品加工等产业,并与广东省江门市对口合作成立产业园区。前方困难重重,挑战诸多,但这座“冠军之城”俯下身做好了冲刺的准备。

  1

  低廉的房价

  2015年的房子每平方米1800元难卖出

  近两年,与七台河相隔200公里的鹤岗,由于房价便宜吸引了一批投资客。他们在这里拍Vlog、做直播,让这座边境城市渐渐成为网红打卡地。

  其实随着近年来煤炭资源枯竭、人口不断外流,七台河的房价也开始大幅下滑。

  在全国各大地级市的房价排行榜中,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往往是倒数前三名。

  去年11月中旬,记者来到七台河探访。当地市民余凯(化名)在新兴区如意家园小区开了家麻将馆,见记者咨询房子,连忙迎了上来。“我家有个4楼的房子要出售,要不上去看看?”说着把记者带到了4楼一套53平方米的一室一厅。这套房子装修完善,坐南朝北,住两个人是没有问题的。“房子是2015年前后建成的,还比较新,要的话10万块就可以。”算下来,这个水电齐全拎包入住的房子,实际上每平方米只有1800多元。见记者有些犹豫,余凯连忙补充道:“手头紧的话预付六七万也可以,到时房款还清了房本再拿过来。”

  据余凯介绍,类似房子在如意家园有上百套。如意家园属拆迁安置小区,几乎每家都有两三套房子,有些甚至有五六套。

  “七台河的房子明显供大于求了。”这是当地不少市民的感慨。前些年煤炭开采正盛的时候,没人想到资源枯竭后城市会衰退得如此迅速。

  丛大勇(化名)是余凯隔壁楼的邻居,他在新兴煤矿干了20多年,去年11月底退休。在七台河,他只有一套住房,是当年煤矿分的,但现在他却执意要将房子卖掉,“不想在这儿住了,我姐姐和侄子都在青岛、烟台那边等着我”。

  前两年,曾有人出价6万元想买下他那套45平方米的房子,丛大勇当时觉得房价过段时间会涨上去,没卖。现在他后悔了,“现在5万块都卖不掉,装修时我还花了两万呢”。

  不过他话锋一转,又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到外地去了,我在煤矿工作了20多年,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下井,很难招到人,那些年纪大的都在等着退休。”

  他望着窗外被白雪覆盖着的小山坡,山坡上的松树和白杨挺拔而孤寂。“七台河跟鹤岗差不多,都是先有煤矿后有城市,这个小区的人都是从采煤塌陷区迁过来的,之前家里面积大的分到了两三套房,原来的地方已经拆除进行了绿化。”

  丛大勇在煤矿主要做辅助工种,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相比之下,采煤的工人每月有七八千元。每天早上6点30分,通勤车会准时来小区门口接人;下午3点左右,他们会被按时送回来,这样的生活持续了20多年。

  2

  人口外流

  十年间人口总量减少23万

  由于气候原因,进入11月,这里已是天寒地冻,城里家家户户暖气相通,街上人烟渐少。晚上6点钟各大商场和超市就开始打烊。

  在七台河市区,很少看到高新科技公司的身影,这座城市超过一半人的生活直接与煤炭相关。这样的格局导致煤炭开采兴盛时城市急速发展起来,而煤炭资源一旦面临枯竭,人口外流的现象就特别明显。

  据七台河市统计局、七台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七台河人口总量为689611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920471人相比,减少230860人,下降25.08%,年平均增长率为-2.85%。

  谈及人口外流,当地人的普遍看法是,“我们这边太冷了,冬天的时候户外基本停止了工作。加上没有其他产业做强有力的支撑,煤炭开采乏力的时候人口就会自然流向其他地方,特别是南方城市。”

  王智远(化名)退休前在七台河各大煤矿做机电维修。他向记者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台河煤矿开始兴起,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在煤矿干了差不多40年。”他说,当煤炭资源开采殆尽的时候,铁路就派不上用场了,煤矿里面的学校、商场、医院都会废掉,大批人员会转岗到其他煤矿,还有一部分人会离开这里。

  随着近些年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煤炭开采量的不断减少,东北地区煤炭城市人口外流的现象愈加突出,附近的双鸭山、鹤岗、鸡西等城市,人口数量都在逐年下降。

  王智远说,现在黑龙江的4座煤炭城市(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年轻人离开后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在七台河的汪清湖小区,房价每平方米还不到1000元,比鹤岗很多房子都要便宜。”

  他说很理解年轻人的选择,但自己现在已经退休了,不会再往其他地方去。

  3

  资源面临枯竭

  花费数百亿元治理采煤沉陷区

  2009年,七台河市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后的2013年,又被列为衰退型资源型城市。

  官方资料显示,七台河面积6221平方公里,拥有煤炭、石墨、黄金、大理石、石灰石等1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保有储量17亿吨,远景储量37亿吨,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主焦煤和无烟煤生产基地。从1958年开发建设以来,七台河累计为国家贡献了超过6亿多吨优质原煤。有专家预计,按照目前的进度,七台河煤炭开采时间只能持续50多年了。

  新兴区宝泰隆路见证了七台河煤炭发展的辉煌,也正在经历这座城市的衰落。

  王智远把记者带到这条如今有些“偏僻”的路上,如果不打开地图,很多本地人也很难知晓这条路的名字。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诞生了七台河第一家商店、第一家电影院、第一家供销社……此后的繁华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宝泰隆路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智远经常玩耍的地方。但现在,映入眼帘的是沉陷到公路下面两米深的平房,当年的地标性建筑——两层楼高的第二百货商店已经明显倾斜,前面镶嵌的“百货批发零售交易市场”字样也有些残缺不全了。周边原本是由低矮平房组成的村落,现在已经拆除种上了松树。

  资料显示,由于七台河“先有矿,后有城”,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天生“缺陷”,采煤沉陷等地质原因导致地下管网破损严重。近年来,新兴采煤沉陷区、茄子河独立工矿区、勃利城区老工业区治理工程任务十分繁重,部分项目受配套限制进展缓慢。

  为了治理采煤沉陷区,完成采煤煤矿棚户区改造和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七台河累计投入数百亿元,新建搬迁安置住宅5.54万套,货币化安置2.6万套,涉及24万名群众。并累计获得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央财力转移支付资金近30亿元。

  在2017-2019年度,七台河市连续三年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组织的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评价中均为“良好”,为黑龙江省参评市(县、区)资源型城市中的最佳成绩。

  不过,要完成彻底转型仍然任重道远。七台河过去偏重于煤炭采掘和精深加工,其他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服务业层次较低,在替代产业方面也存在短板。多元化转型七台河未来努力的方向。

  4

  城市的荣耀

  “冬奥冠军之乡”让七台河精神振奋

  虽然七台河地处偏远,经济也不算发达,但这里诞生了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张杰等多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斩获了世界级金牌177块(其中包括冬奥会金牌8块、特奥会金牌7块),国家级金牌535块,有16人次打破世界纪录。

  因此七台河被誉为“冬奥冠军之乡”,2022年11月11日,中国奥委会授予七台河“奥运冠军之城”奖杯。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七台河短道速滑事业的奠基人孟庆余。

  孟庆余出生于哈尔滨一个工人家庭,1969年,18岁的他被分配到七台河,在新建煤矿当采煤工人。王智远当时在煤矿做机电维修,与孟庆余一块儿工作了一年多时间。

  “当时我们一组有好几个都是知青,我还不知道他会滑冰。”他记得孟庆余刚开始做铆工,后来给矿车贴框加边,再后来就做短道速滑教练了。

  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回忆说,1972年,孟庆余代表七台河参加冰上运动会,一举夺得1500米、3000米和5000米比赛三项冠军。因为在这次比赛中的突出表现,他被调入市体委,成为七台河市的滑冰教练,并开始着手组建速滑队。

  后来的训练非常艰苦,七台河市体委当时有个冰场,但由于经费太少雇不起人,孟庆余就每天晚上扫冰到八九点钟,第二天凌晨一两点再起来浇水。东北零下30℃的气温,水花溅到身上后马上就结冰了。

  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孟庆余带过的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都成长为冬奥冠军。不幸的是,在2006年8月孟庆余遭遇车祸去世,当时年仅56岁。但他的弟子张杰、赵小兵、董延海、张利增……接过孟庆余手中的秒表,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帮助更多孩子实现冠军梦想。

  如今,短道速滑这个冬奥项目让七台河重新振奋起精神。王智远说,普通市民对于“冬奥冠军之乡”从心底里感到自豪,很多孩子从小学就开始练习速滑。

  除了冬奥项目,七台河近年来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产业、食品加工方面也取得了不错成绩。通过与江门市对口合作,在产业园区、政策体系、招商引资方面借鉴了经验,为更多非煤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这座城市正在转型的路上破浪前行。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卢燕飞 发自七台河市 【编辑:李岩】 ,产业单一 制动器 人口外流 煤炭之城七台河如何度寒冬?

相关:

“五星连珠”为春节假期添彩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今年1月的星空依然精彩。下旬,火星、木星、金星、土星将与月亮组成“五星连珠”的现象,为春节假期添彩。   今日中午,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象限仪流星雨迎来极大期。可惜的是,极大时间只持续数小时,盈凸月对观测也有较大影响。23日,金星和土星将发生一次极近距离的相合。当天傍晚,一弯月龄仅有1.8日的极细月牙位于土星、金星南方,非常值得观赏和拍摄。由于这几个天体在日落后的地平高度不高,..

手机APP弹窗关不掉?加力整治!  移动互联时代,即时通讯、网络视频、在线购物、新闻资讯等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种种乱象。近日,有关部门接连出台相关举措,开展专项行动、印发联合通告,为APP领域的健康规范发展加码发力。   APP领域乱象时有发生   关不掉的弹窗广告、山寨APP以假乱真、未经同意强制捆绑下载、难以卸载的预置程序……眼下,APP领域乱象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   弹窗广告是用户遭遇的普遍问题。“..

“阳康人挤爆三亚” 不失为经济全面复苏的信号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让节日回归了节日,也让消费场所找回了往日的节奏。这是一种消费信心的回归,也是一种消费潜力的释放。   “以前我们是怕没有单,现在是怕没有车、房和船!”负责三亚酒店游艇等一站式服务项目的周毅感慨,“新十条”发布后,他合作的某别墅度假酒店也在几天内几乎预订一空,“12万一晚的8人间、8万一晚的6人间和七八千的双人间都被订完。”   新年伊始,一则“阳康人挤爆三亚,酒店房间..

消防员收到市民神秘礼物  本报讯(记者 张宇)今年元旦当天,户外气温已经降至零度以下,但是丰台区消防救援支队北大地消防救援站全体消防员的心里都暖暖的。当天16时20分,消防站岗亭前突然来了一名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女孩,她将一份“神秘礼物”放在了门口,便匆忙离去。   随后,值班消防员查看了这份“神秘礼物”,发现是女孩亲手制作的蛋挞,里面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蓝朋友们,新年好呀,这次送点自己烤的蛋挞,祝你们新的一年平安喜..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呼吁市民积极献血  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呼吁市民积极献血   本报讯(记者 孙乐琪)为应对冬季献血淡季,更好地保障本市临床用血需求,市红十字血液中心日前发布倡议书,呼吁市民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用爱心拯救更多的生命。   北京是临床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北京用血有着服务全国的特殊性。统计数据显示,本市每天需要900到1000人献血才能满足临床用血的需求,大量罹患血液病、恶性肿瘤以及等待手术的患者亟须输..

96.23%受访青年由衷敬佩坚守岗位的平凡人  坚守,是最温暖的陪伴   96.23%受访青年由衷敬佩坚守岗位的平凡人   在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三四条社区纪委书记陈茜眼中,社区工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热气腾腾的日子。一次,一位80多岁的奶奶来社区办公室找陈茜,原因是她楼上那家暖气不热。“那家人有点儿‘社恐’,不好意思来,这位奶奶自告奋勇,来社区找人帮忙。”陈茜接到求助,赶紧上门查看情况,最终帮助那家人解决了暖气问题。   陈茜的手机24小..

感动全网的“冰墩墩”辅警又救人了  “我不行了……快救救我!”被唤醒时,来自河北39岁的王女士脸色惨白、呼吸急促、意识模糊,唯一的希望便是尽快送医治疗。1月2日,四川甘孜州德格县马尼干戈派出所成功救援一名出现严重高原反应的外地人员。   1月3日,记者从甘孜州公安局获悉,当日参与救援的是德格公安局辅警拉巴,曾因一张如“冰墩墩”般在风雪中执勤的照片在网上走红,让不少网友感动。   雪地救援:   女子在海拔4000米走失   警方找到时..

“小焊工”:千锤百炼而成的世界冠军  “呲……呲……”他的手中有团“火”:焊条在上千摄氏度的高温中熔化,焊枪口处喷放出一朵朵火花。不一会儿,粗壮的钢筋被牢牢焊接在一起。   把两根钢筋合二为一,看似简单,门道不小。电焊工必须一丝不苟,死死盯住焊接口,头也不能动,以防出现半点误差。这样的动作,对北京中车长客二七轨道装备有限公司产线长姜俊臣来说,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   近日,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见习营(2022年..

私家车自备除颤仪 “行走的救命神器”打开新思路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愿马路上能再多些“行走的救命神器”   1月2日,河北邯郸,网友发现路过的一辆凯迪拉克小车上有AED抢救标志,标志旁写明车内配有AED,可远程开车门,并附上电话号码。目击者见状顿时对车主肃然起敬,“这就是一位行走的救护员呀”。   私家车自带“急救神器”且广而告之,这份公益心确实难能可贵。AED全称为“自动体外除颤仪(或除颤器)”,是一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可以通过电击除颤,挽..

朱有勇院士团队:让科技创新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在党的二十大首场“党代表通道”上,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让大家知道了一项农业技术新成果:“水稻上山”。这是继冬季马铃薯、林下三七等一系列新技术之后,朱有勇作为驻村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所取得的又一科技成果。   2015年,中国工程院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已经60岁的朱有勇主动请缨担任驻村科技特派员,在蒿枝坝村一住就是7年。2017年,澜沧县景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