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定制产品泛滥 专家:定制化妆品既不安全又涉嫌违法

2022-12-28 06:55:22 来源:网络

  有商家宣称量肤定制化妆品“效果惊人” 专家指出

  定制化妆品既不安全又涉嫌违法

  ● “私人定制”的“特”字号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卖家通过定制化的方案、有针对性的配比以及所谓的惊人效果,让买家“激情”下单,而至于其是否获得相关的行政许可检验,很多卖家不置可否

  ● 一些商家售卖“材料包”,由顾客自制化妆品实现“私人定制”效果,具体操作模式是商家出售化妆品原材料、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案,顾客自行制作完成。此类行为相当于将“半成品”拿出去卖,将生产场所转移到外面,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

  ● 专家建议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监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最大限度把不安全产品阻挡在市场之外;还要加大对“特”字号化妆品生产、销售和宣传中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形成一定的震慑力;消费者也应提高对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要有维权意识,注意留存证据,必要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举报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 本报实习生 关楚瑜

  “一人一方,‘定制’专属你的美白霜。按你的要求,解决问题。”某购物平台上,一位主播这样介绍其销售的“私人定制”化妆品——美白霜。

  该主播卖力推广的美白霜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即“特”字号化妆品。此类化妆品主要包括美白、祛斑、染发、烫发、防晒5大类,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行政许可检验,获得“特”字号之后才能出售。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宣称“私人定制”的“特”字号化妆品在网购平台和一些直播间异常火爆,卖家通过定制化的方案、有针对性的配比以及所谓的惊人效果,让买家“激情”下单,而至于其是否获得相关的行政许可检验,很多卖家不置可否。

  受访专家指出,未经检验的定制类“特”字号化妆品不一定安全,产品成分是否含有激素、重金属是否含量超标等均未可知。一些商家销售自制化妆品原材料,相当于将生产场所转移到外面,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建议提高监管效率,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将不安全产品阻挡在市场之外,同时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形成震慑力。

  私人定制产品泛滥

  质量检验结果存疑

  在某购物平台上,记者注意到,不少店铺售卖私人定制的美白霜、祛斑精华液、抗老桃花霜等带有功能性的特殊用途化妆品,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多在百元左右。其中号称“高级修复方案”的产品,一套下来总价在300元以上。

  这些商家自制的特殊用途化妆品,宣传功效主要集中在“美白、淡斑、祛皱、抗老”等方面,在售卖服务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流程。

  以“某祛斑修复馆”为例,客服介绍其售卖的祛斑霜虽然外包装相同,但每一瓶里面的成分不一样。商家可根据客户的长斑位置、时间进行“特殊的成分搭配”。紧接着,对方发来一张“搭配室”的照片,彼时已是晚上11点,客服称“如果现在下单可立即进行现场配置,‘对症下药’,用完就见效果”。

  至于具体效果,客服进一步解释称,如“肌底层改善”“避免黑色素游离沉积”等。当记者问及是否具备相关质检证书和国妆“特”字审批时,对方发来了“特”字号备案证明,不过被问及“私人定制”的美白霜和送检的产品成分、制作工艺是否相同时,对方含糊回答道:“出一瓶,检一瓶,肯定忙不过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部分地区开展化妆品个性化服务试点工作,明确指出“特殊化妆品”和“儿童化妆品”不参加试点。

  受访专家指出,从通知内容来看,美白霜、祛斑精华液等属于特殊用途的化妆品,不允许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试点的个性化服务仅限于被选取企业的普通化妆品。不能以试点为名,扩大使用范围。”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说,如果商家卖此类定制化的特殊用途化妆品,会因化妆品销售没有备案受到处罚。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如果商家擅自销售未经备案的化妆品,将由负责药品监督管理的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化妆品和专门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原料、包装材料、工具、设备等物品;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由备案部门取消备案或者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化妆品许可证件,10年内不予办理其提出的化妆品备案或者受理其提出的化妆品行政许可申请。

  自制原料肆意售卖

  手工操作存在隐患

  还有一些商家售卖“材料包”,由顾客自制化妆品实现“私人定制”效果,具体操作模式是商家出售化妆品原材料、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案,顾客自行制作完成。此外,这些商家会根据备注要求搭配不同的原材料,宣称“能根据顾客的肤质来配比,收货后自己制作就可以了,让顾客更放心”。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可由顾客自制的化妆品中有不少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范畴,如光甘草定美白霜材料包、美白淡斑修复霜材料包、美白蜗牛水乳原料包等,均价在60元左右,比商家定制做好的美白霜类化妆品均价低一半。

  低廉的价格、新奇的制作方式吸引了不少顾客购买化妆品原料包。据一家售卖此类原料包的商家介绍,这些原材料均为“草本精华”,甚至达到可食用级别。还有商家直接提供生产许可证,称“绝对安全”。

  可这些宣称“有保障”“效果惊人”“绝对安全”的特殊用途化妆品能肆意流向市场吗?

  “有些商家称其化妆品是‘天然食品级材料’,甚至搞出‘吃’化妆品的噱头,但这些都不能作为合格化妆品的上市售卖证明。”邓利强说,商家即使提供了生产许可证,也不意味着其可售卖自制化妆品原材料,因为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只能证明其可出售自己生产的化妆品成品,并不包括“半成品”或原料包,将“半成品”拿出去卖,相当于将生产场所转移到外面,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

  在邓利强看来,顾客自制化妆品,尤其是特殊用途化妆品,仍存在许多问题:化妆品没有无菌的加工环境,易变质,存在感染、过敏等健康隐患;顾客手工而非机械化生产,原材料的调配比例很难做到精准控制,操作过程的偏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就算成分原料安全,但生产中各异的化学反应难以把控,导致成品的稳定性、微生物指标、毒理的安全性等都可能存在问题。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不少“特”字号化妆品存在夸大产品效果、虚假宣传等现象。如一家精油批发店,其主要销售“淡斑消斑精华液”,并称具有奇效,但商品评论区有许多买家反映该产品并没有祛斑效果。

  该商家介绍,此精华液本名为“玉容桑萃液”,主要功效是“改善肤质肤色”,要想实现“淡斑消斑”效果,推荐使用另一款祛斑霜,“精华液只有提亮肤色的效果,要想祛斑,需搭配祛斑霜使用,单一使用精华液‘达不到淡斑效果’”。

  对于此类行为,邓利强认为,商家为了提高销量,利用“祛斑淡斑”等具有特殊功效性的宣传词语,过分夸大甚至作假产品的真实使用效果。

  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化妆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化妆品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显然,售卖‘玉容桑萃液’的商家存在对商品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邓利强说,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违反者可依照广告法规定给予处罚;采用其他方式对化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为什么“特”字号化妆品乱象频生?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卫生法学教授王岳分析,首先,在产品的抽检制度中,由于监督检查部门在人力和技术上均具有局限性,导致漏网之鱼占绝大部分,一些不法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既想要通过“定制”博取眼球和销量,又想躲过报备和质检抽查;其次,由于产品的监管牵涉卫生健康、市场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等多个部门,多头监管往往会出现谁都不管,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当前行政处罚手段局限于没收、罚款和吊销执照等,刑事责任目前又过于‘谦抑’,导致违法收益与惩罚之间失衡。此外,广大群众对‘特’字号产品和药品、化妆品之间的区分缺乏相关知识,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错误判断。”王岳说。

  对于如何规范“特”字号化妆品市场,王岳建议,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监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在第一时间掌握产品的质量安全信息,最大限度把不安全产品阻挡在市场之外;还要加大对“特”字号化妆品生产、销售和违法宣传的刑事责任追究力度,形成一定的震慑力。

  “消费者也应提高对广告信息的辨别能力,要有维权意识,注意留存证据,必要时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举报。”王岳说,与此同时,要完善健全由消协负责的公益诉讼机制,努力解决消费者不愿意和无能力维权的问题。(法治日报) 【编辑:田博群】 ,私人定制产品泛滥中信理财产品 专家:定制化妆品既不安全又涉嫌违法

相关:

精准发出司法建议161份 广东法院筑牢养老诈骗“防火墙”  一百六十一份司法建议斩断伸向老人黑手   广东法院聚力筑牢养老诈骗“防火墙”   □ 本报记者   章宁旦   □ 本报通讯员 吁青 陈康秀   “我经朋友介绍去了位于广东东莞南城区某广场的房地产公司,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共投资9万元,结果几个月后他们就人走楼空了。”东莞市民曾大爷回忆起被骗的经历仍然懊悔不已。   原来,曾大爷通过朋友推荐,认识了该房地产公司老板刘某。刘某以高利息回报为利诱..

经济日报:抓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重点抓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作出部署,面对严峻复杂的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各地要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农村老幼病残孕等重点人群医疗保障,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我国农村地域广、人口多、底子薄,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和薄弱领域。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卫生健康服务资源本就不足,又面临元旦、春节期间人口流动加大,务工返乡人员增多等情况。随着疫情防控整体进入新阶段..

人民日报仲音: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2022年12月28日 第06版)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自2023年1月8日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因时因势决策、科学精准防控,是我国疫情防控..

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不是放任不管12月26日晚间,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冠病毒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这一举措,意味着国家对新冠感染的应对措施,将从“乙类甲管”回归“乙类乙管”,也意味着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今年8月,在新冠肺炎仍为“乙类甲管”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专家李兰娟表示:“新冠肺炎是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今后当它不再造成严..

西方对俄石油实施限价 普京回击财联社12月28日电,据克里姆林宫当地时间12月27日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了一项关于就西方对俄罗斯石油实施价格上限采取反制措施的总统令。总统令中指出,如供销合同中以直接或间接方式使用价格上限机制,则禁止向外国法人和自然人供应俄罗斯石油和石油产品。该总统令自2023年2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至2023年7月1日。

梅德韦杰夫:俄与北约现在无话可谈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12月26日在《俄罗斯报》发表文章称,俄罗斯不再有理由与西方进行商谈,俄罗斯与西方之间已经没有信任可言。他指出,北约东扩实际上就是在准备对俄罗斯发动战争。

电影《想见你》票房破亿 已经打破10项影史纪录 12月27日,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15时54分,电影《想见你》票房突破1亿元。《想见你》于12月24日正式上映,很快打破了包括“2022年圣诞档影片”首映日票房冠军在内的10项影史纪录。在故事上,电影版《想见你》在剧集版基础上进行扩展,讲述许光汉、柯佳嬿、施柏宇等人跨越时空的爱恋。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影片和同名剧集在故事上的关联性,不少剧集的粉丝走入了影院,见证自己喜爱的角色的变化。 文/Serko

电影《再看我一眼》曝海报 定档2023年2月14日 日前,电影《再看我一眼》发布海报,定档2023年2月14日,该影片由导演陈天爱执导,范事成、卢梦琳、邹梓越、吴烨等主演。影片讲述了路大童与简珊的生命之恋,在生与死面前,相爱的同时相互治愈,体悟爱的真谛的故事。 文/CC

1939年版《绿野仙踪》道具拍卖 近50万美元成交1939年版《绿野仙踪》中的电影道具拍出高价 日前,在一场拍卖会上,上拍了一件《绿野仙踪》的电影道具——一个沙漏。最终,这个被称为“电影史上最著名计时工具”的沙漏,拍出了495000美元的高价。 该沙漏曾经在《绿野仙踪》中出现数次,是邪恶巫婆的代表道具之一。因此,其拍出接近50万美元的价格,并不令人吃惊。在6月5日和6日两天,全美有800家影院重新上映了《绿野仙踪》一片,目的是庆祝女主角朱迪·嘉兰的百年诞辰。《绿..

“南水”进京8周年 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0.11米  “南水”进京8周年 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0.11米  84亿立方米“南水”惠京城  本报讯(记者 解丽)昨日,南水北调工程迎来水源进京8周年。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8年间,已有84.08亿立方米的“南水”自丹江口水库一路奔涌,跋涉1276公里源源不断惠泽京城,为加强北京城市供水保障,推动多水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战略储备,涵养回补地下水源,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为了让取之不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