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高温热浪”将使华北平原不再宜居?专家这样说

2018-08-10 17:55:03 来源:网络

资料图:高温天气。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资料图:高温天气。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整个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但即使在高排放情景下,也并不表明未来会出现“致命高温热浪”而使华北平原不再宜居。

  近期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预测,2070年至2100年中国华北平原气温将多次迈过35℃门槛,且受气候变化和农业灌溉影响,2070年至2100年,华北平原可能因为极端热浪不宜居住。

  这件事引起公众热议。是否有科学依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闫宇平主任、石英博士、陆春晖博士对此进行了回应。

  一问:如何看待“华北未来将不宜居”的说法?

  华北平原长久以来是典型的温带季风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非常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多的区域之一。受夏季风波动影响,历史上华北平原旱涝灾害多发,旱灾更为频繁,因此华北平原也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自然》子刊的这篇论文强调了华北平原农田灌溉对热浪侵袭的作用,指出农田灌溉加强蒸散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导致以湿球温度为指标的热浪出现明显上升。

  由于湿球温度并不是国际上常用的表征高温热浪严重程度的指标,我国气象部门在发布高温预警时不采用湿球温度作为指标。

  湿球温度的日变化曲线和温度变化相似,一般是午后最高、凌晨最低,但湿球温度的日较差明显小于温度变化,这主要是因为白天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随之降低,使得湿球温度的上升幅度不像温度上升那样迅速。

  《自然》子刊发表的这篇论文以湿球温度6小时滑动平均值达到35℃作为阈值,认为当湿球温度达到35℃时,人类在无保护环境中的生存时间只有6小时,对于华北平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言,由于室外活动不可避免,所以作者认为在高排放情景下,本世纪末华北平原将出现湿球温度超过35℃阈值的热浪,这一地区将在热浪侵袭中不再宜居。

  作者在论文中使用“致命热浪 (deadly heatwaves)”作为标题,引起众多媒体关注。实际上,这只是作者使用单个气候模式,采用高排放情景得出的计算结果,只能代表一种气候情景下的最坏可能性。

  对华北平原而言,湿球温度达到35℃这一阈值,即使在高排放的气候变化情景下也很难达到。

  华北平原地区夏季白天的最高气温虽然可以超过40℃,但相对湿度并不高(一般在50%以下),所以湿球温度也不高;在夏季的晚上,虽然相对湿度可以增加到80%至90%,但气温一般会降低到30℃以下,所以观测到的湿球温度也不高。

  如果出现湿球温度超过35℃阈值的热浪,意味着在白天相对湿度为50%的状态下,气温必须超过47℃;在晚上相对湿度为85%的情况下,气温必须超过37.8℃。也就是说,只有当本世纪末华北平原白天和晚上的气温都比当前至少升高5℃至7℃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出现湿球温度超过35℃阈值的情况,所以,出现这种极端热浪的可能性极小。

  国家气候中心对不同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结果表明,未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将继续升高,极端高温事件的出现概率将增加,到2025年左右,至少有50%的夏季可能会出现长时间高温热浪;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极端高温热浪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可能比目前高出5倍,这是最极端的一种可能性,即使这样也并不表明未来会出现“致命高温热浪”而使华北平原不再宜居。

  二问:农业灌溉会导致未来热浪侵袭的情况频现吗?

  不可否认,未来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华北平原的平均气温将进一步升高,极端高温事件增多,这主要还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温室效应造成的,这篇论文在本质上与之前的气候变化预估研究没有太大区别,但由于作者使用了湿球温度作为热浪指标,而灌溉对于空气湿度又有更加直接的影响,所以作者得出了灌溉显著增加热浪强度的结论。

  实际上,灌溉与热浪之间的关联及与其相关的物理机制并非如该论文描述的那样确定,当前气候模式中涉及灌溉作用的陆面模式还有待改进,因此,该论文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该论文是使用高排放情景得出的华北平原不再宜居的结论,而国际社会已经于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了《巴黎协定》,明确到21世纪末将全球温升控制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2℃的目标,并提出为将全球温升控制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而努力。也就是说,高排放情景基本上只能作为一种假设情景而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论文作者基于高排放情景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

  此外,现有的气候模式对我国华北平原地区温度升高趋势的模拟存在一定的高估现象,主要是因为华北平原地区同时也是气溶胶排放较多的区域,而气溶胶对于气候的冷却效应在现有气候模式中尚不能得到较好的模拟。

  因此,对华北平原未来气温的增加幅度、未来高温热浪事件的增加频率的预估仍需要进行量化研究,需要通过提高模式的模拟性能,以对预估结果进行修正。

  当然,虽然该论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需要进一步评估,但该论文提出的未来热浪增加增强的判断,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三问:华北地区未来(2070年至2100年)气候趋势如何?在不同的减排路径下,会有不同的趋势吗?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包括华北地区在内的整个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持续上升。

  多模式集合平均的预估结果显示,相对于1986年至2005年,到21世纪末(2070年至2100年),在高、中、低三种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华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增加4.6℃、2.4℃和1.8℃,其中,夏季平均气温分别增加4.8℃、2.6℃和2.3℃。

  从气候变化预估的结果看,我国华北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和冬、夏两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预估的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升温较高有关。

  在不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华北地区的未来气温变化趋势与中国区域平均的气温变化趋势类似,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温趋势。其中,到2050年前,在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我国华北地区气温的增温幅度和变化趋势差异较小,而2050年以后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在低排放情景下,2050年后华北地区气温的增加趋势不明显,且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在中等排放情景下,2070年前华北地区的气温将持续上升,2070年后气温的增加趋势变缓;在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纪末,华北地区气温呈一致的上升趋势。

  四问:气候变暖在华北升温中的贡献率为多少?如果没有气候变暖,自然变率会让华北高温频现吗?

  观测结果表明,1901年至2017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每10年0.104℃,近百年来,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21℃;1951年至2017年,我国地表年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达到每10年0.24℃。

  我国华北地区升温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北京为例,1901年至2017年北京观象台地表平均气温的升温速率为每10年0.13℃,1901年以来,北京观象台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1.52℃,高于相同时段我国年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

  在描述全球变暖对单次极端高温事件的影响时,我们通常是指气候变暖的背景对这一类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现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全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在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增长,还是夏季高温热浪事件的频繁发生,人类活动(以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为主)引起的气候变化都是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表明,1961年至2013年观测到的全国地表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44℃,其中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是1.24℃,贡献率接近90%,而其他因素如城市化、气溶胶、自然强迫等都会对温度变化趋势产生影响,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国家气候中心还针对2013年夏季我国东部的持续高温热浪事件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和上世纪50年代相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这类高温热浪事件发生概率增加了60倍,并且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如果维持目前的排放量,到2025年左右,类似于2013年夏季的高温热浪事件出现概率约为50%,即每两年就会出现一次。

  综上所述,无论是地表温度的快速增加趋势,还是越来越频繁出现的高温热浪事件,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都是主要原因,自然变率的贡献很小。这一结论在全国范围和华北地区基本都是一致的。

  专家顾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 闫宇平主任 石英博士 陆春晖博士

  采访:中国气象报社记者 崔国辉

,“致命高温热倭黑猩猩 浪”将使华北平原不再宜居?专家这样说

相关:

通讯:民众含泪送别四川仁寿殉职警务人员  中新社眉山8月10日电 题:民众含泪送别四川仁寿殉职警务人员   作者 岳依桐 图为武警战士护送民警王涛、辅警廖弦的灵柩上灵车。 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手拿白花的民众站满了道路两旁,蜿蜒的人群一直延伸至广场中央。一排排肃穆的横幅书写着对英雄的悼念:“男儿热血洒陵州,尽显英雄本色。”   不顾烈日暴晒,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居民苏红宇笔直地站立在路旁,他特意前来参加两位英雄的送别仪式,想亲手为..

湖南局部地区干旱较重 209条溪河断流 85座小水库干涸  新华社长沙8月10日电(记者周楠)眼下正是中稻灌浆抽穗的关键时期,湖南省湘乡市龙洞镇石头村的村民们却一筹莫展。这个村已经连续50天没有有效降雨,部分稻田正在龟裂,水稻日渐枯萎。  记者10日从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虽然近期降雨让长沙、岳阳、常德、怀化、永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干旱有所缓解,但株洲、湘潭、衡阳、娄底等地大部分地区仍然维持干旱,旱情日益严重。目前正值农业生产、群众生活用..

广西公租房累计分配比例达85.21% 将加强棚改建设巡查  新华社南宁8月10日电(记者向志强)记者从广西棚户区改造年中推进会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广西各类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95.88亿元,棚改项目开工率达62.11%;公共租赁住房历年累计开工建设48.07万套,已分配40.96万套,分配比例为85.21%。   据介绍,截至2017年底,广西近130万住房困难群众已住进公租房,2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领取了租赁补贴,城镇低保低收入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对保障新市民住有所居发挥了积极作..

江西:27种昂贵特殊药品纳入医保报销  新华社南昌8月10日电(记者邬慧颖)记者从江西省人社厅了解到,为切实减轻相关疾病参保人员的医药费用负担,泊沙康唑、曲妥珠单抗等27种涉及重大疾病临床治疗必需、价格昂贵的乙类药品已纳入该省基本医疗保险特殊药品管理范围。   日前印发的《江西省基本医疗保险特殊药品管理服务办法》明确,保障对象为江西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以及医药费单独统筹的离休人员中符合特药使用适应症的患..

贵州:深化“校农合作”,助推产业升级  新华社贵阳8月10日电 题:贵州:深化“校农合作”,助推产业升级  新华社记者 骆飞  “贵州辣椒种植很广,黔北区域是以遵义为主的朝天椒,黔西北区域是以大方县为主的皱椒,黔南地区是以独山为主的线椒……”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教授耿广东向记者介绍。  辣椒是西南地区群众一日三餐的重要食材,尤其在贵州。近年来,贵州辣椒产业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耿广东教授及其团队功不可没。   ..

广西:“非遗+扶贫”呈现新气象  飘香的豆豉、酱油、牛巴;造型别致的芒竹编、油纸伞、木架构;工艺精美的石画、刺绣、服饰……   7月30日至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在全区文化扶贫工作现场会的陈列展示区,琳琅满目的非遗产品让参观者赞不绝口。这些曾经只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技艺,如今成了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法宝”。   近几年,广西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结合自身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特点,引导全区各地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的文化扶..

唱响乡村振兴曲,第一书记扎根农村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  吾纸镜出品丨唱响乡村振兴曲,第一书记扎根农村践行新时代辽宁精神   “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创新实干、奋斗自强”,16字新时代辽宁精神,凝聚成磅礴的力量。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在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时代辽宁精神激励着全省各界干部群众以崭新的“精气神”积极投身到振兴发展的实践中。   近日,辽宁日报推出大型报道——《聚力》,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辽宁..

吉林四平原政法委书记孙艳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新华社长春8月10日电(记者周立权)吉林省检察机关10日通报:近日,吉林省四平市委原常委、政法委书记孙艳军(副厅级)涉嫌受贿罪一案, 经吉林省人民检察院指定管辖,由松原市人民检察院向松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松原市人民检察院起诉书指控:被告人孙艳军在担任伊通县副县长、梨树县代县长、梨树县县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索取单位及个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依法应当以受贿罪..

陕西茶园面积超260万亩  新华社西安8月10日电(记者刘彤)陕西省农业厅副厅长王韬10日向记者介绍,经过多年发展,陕西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60.1万亩,较上年末增加9.1万亩,成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区。  据介绍,民间认为茶叶起源地在巴山,陕西是巴山茶叶面积最大的地区。1998年,陕西汉阳陵发现的植物样品,经中国科学院鉴定,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古老茶叶,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汉阳陵的陪葬品是按照宫庭供给确定的,说明当时茶是宫庭的供给品。..

全域旅游带动大凉山群众增收脱贫开启美好新生活  新华社成都8月10日电(记者吴光于)8月10日清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安哈镇长板桥村村民马有色早早起床,她一边用竹竿打着树上刚成熟的核桃,一边乐呵呵地讲起“甜蜜的烦恼”:“火把节来耍的游客太多,核桃供货都快跟不上了。”   凉山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螺髻山、恰朗多吉雪山、邛海等绮丽的自然风光,也有火把节、彝族歌舞等丰富的文化宝藏。在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凉山深入实施全域旅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