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糖抗争的那10年

2023-08-09 04:00:34 来源:网络

作者 / WeirdoJ

编辑 / 柳逸

她离开的那天。

夜里,我被柜门撞击声吵醒。揉开惺忪的睡眼,老妈站在卧室门口,眼眶发红,被泪水填满。我的卧室里是高低床,下铺的大姑怀着孕,也被惊醒。看到老妈的样子,大姑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她强忍情绪扶腰下床,早已习惯的动作在这时显得沉重异常。

医院安静得可怕,空荡的大厅里充斥着消毒水和药剂的气味。我扶着大姑,她的肩膀伴随抽泣声不断地颤抖。走到病房门口,我看到了在脑海里出现过很多次的场景:奶奶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再也不能动了。泪水不受控制地涌上来,模糊了视线,耳边充斥着的都是屋内人的哭泣声。

这一年是2014年,奶奶永远地离开了我。在哭声中,我闭上眼睛,仿佛回到了那个她还在的时候。

原来这就是糖尿病

我听到开锁的声音。一个短发的老人,有些肥胖,提着一袋子蔬菜踉跄进门。她不甚灵活地换鞋,发出急促的喘息声,汗湿的头发在阳光下反着光。七楼对她来说,也算是琐碎生活中的一个小坎儿。

换好鞋,她径直拿起桌上的一大壶凉白开。水灌进喉咙,发出一连串的咕咕声。这是她专门用来喝凉开水的水壶,以便口渴时能够随时喝到凉白开。因为喝水频繁,她上厕所的频率也不断增加,有时一天能跑十几趟厕所。多饮、多尿、多食是她的日常,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状。

这是我的奶奶和糖抗争的开始。

奶奶的病是在做胆结石手术时偶然发现的,自此“糖尿病”三个字伴她十年,直至去世。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可分为I型、Ⅱ型和妊娠期糖尿病,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占比约90%。糖尿病无法根治,且需要终身服药,严重时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与此同时,患者也深受各种并发症的折磨,包括但不限于水肿、严重高血压、视力减退、足部皮肤溃疡、伤口愈合慢或经久不愈等慢性病变。

我第一次知道糖尿病是在2004年,因为一个测血糖的血糖仪。

“来,过来帮我看一下等会的数字。”奶奶招手示意我过去。

我走到她身边坐下,见她从医用包里拿出一个方形仪器。仪器不大,一块用于显示血糖值的屏幕几乎将其占满,屏幕下方有两个按键。血糖仪配备一次性穿刺针和试纸条,顶部的小孔可以插入试纸条。

奶奶拿出一次性穿刺针,拔掉针头的保护帽,刺破食指指腹,并轻轻按压,挤出血液。等出血量差不多时,将试纸条底部完全插入血糖仪的测试孔——它上端有用于储血的测定区——再将血液靠近试纸条上端,血液就会被自动吸入直至填满测定区。接下来,只需静待血糖结果。

五秒之后,屏幕上显示的数字是7。正常人的血糖值一般在4-6之间,奶奶的血糖明显偏高。

这是她确诊糖尿病的第一年。确诊糖尿病之后,奶奶必须每天吃药来维持自身的血糖和血压平衡,生活方式也要随之改变。

首先就是多运动。久坐不动和体重超重与糖尿病的病发密切相关。奶奶的身体较为肥胖,本身就有一定的高血脂、高血压风险,不运动只会加重病情。她在运动上做出的改变是每天早起去爬山,晚上吃完晚饭再出去溜达消食。有时我也会陪她一起锻炼,但很多时候都因为不能早起而以失败告终。

最需要控制的是饮食习惯。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清淡,避免进食油炸类的食品,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油脂、高糖分的食物,同时避免暴饮暴食。从奶奶患病开始,家里多了很多五谷杂粮。这是最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其中有的食材甚至是不含糖分的。像水果之类的高糖分食物,在家里人的监督之下,奶奶尽量不吃,偶尔会吃一两个解馋,同时补充维生素。

带糖分的东西毕竟比五谷杂粮更合人的胃口,也更能够带给人愉悦的感觉。奶奶出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时能吃饱饭已是满足,糖分更是奢求。这样的经历,使奶奶的“戒糖”越发困难。

这天,老爹买了油桃回来,但是奶奶只能吃一个解解馋。吃完晚饭,她就回房关上了门。关门这个举动有点反常,老妈不放心,就想进去看看。

她缓缓推开门:“妈,你干嘛呢?”

受到惊吓的奶奶慌忙把手背过去,嘴里咀嚼的动作也立马停止。“没干什么呀!”因为嘴里还有东西,这几个字仿佛也被咽了下去。

老妈已经明白了她是在自己偷偷吃油桃,但也没有戳穿。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只是觉得奶奶很可爱,就像自己小时候背着老妈偷吃辣条这种“垃圾食品”,却不小心被抓包一样。都说人越老越像小孩,这次我才真正理解。

肚子上的针眼

“女儿,吃饭啦!”老妈隔着油烟机的嗡嗡声喊道。

“哎,来啦。”

我走进厨房,拉开冰箱。在一堆瓜果蔬菜中,赫然堆着好几个药盒。我踮脚拿出了最上层的小盒子,里面装着一个细长的注射器。和普通医院打针的注射器不同,它的形状像笔一样,头部的针管很细小,只有一厘米左右。管身中空,其中嵌有胰岛素制剂,尾部是有着精密刻度的旋钮,用来控制每次的注射剂量。

我拿着注射器走到奶奶面前,拧好要打的刻数,今天是12个单位。把针递过去时,奶奶看着我说:“今天你给我打吧。”

我慌忙把针塞到她手里:“我可不敢打,我连给别人拔根头发都不敢,更何况打针了,我要给你打的话也控制不好力度。”

“我还想着,你给我打了,以后就不用我自己打了。”

奶奶看着我笑了笑,撩开衣服,拿着注射器对自己的肚皮扎了进去,缓缓推动注射器,直到那12个单位的胰岛素都进入身体。这是现阶段奶奶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注射胰岛素,一共两针,早饭和晚饭前各一针。同时,用来维持血糖和血压的搭配药物也不能停。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很多,包括上臂、腹部、大腿和臀部,奶奶是自己注射的,腹部是最方便的地方。她的眼睛不好,所以每天饭前给她的注射器拧好刻度也成了我的日常。

这是奶奶病情的下一个阶段,药物的作用已经不足以控制自身的胰岛素分泌,只能通过更强效的、直接注射胰岛素的方式来控制血糖和血压。这也会使她对胰岛素产生一定的依赖性,需要终身的胰岛素替代治疗来维持生命和生活。

2009年的我还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小孩儿,只知道生病了要吃药打针,打针很痛,并不知道奶奶的病有多严重。渐渐地,每天给奶奶拧好针成了我饭前的习惯。偶尔我会问问奶奶疼不疼,她也只是说习惯了,没有多疼。

这天,我给奶奶递过针就跑到厨房拿了个苹果吃,回来发现她还没有打好针,我便问道:“还没打吗?”

奶奶低头看着肚子在摸索:“我在找我这肚子还有哪块没打过,找找空的地方。”

虽然我每天都会给她拧好针拿过去,但我总觉得打针很可怕,从来不敢直视她打针的整个过程。听完这句话,我才第一次去看她的肚子。看到那块皮肤时,我的肚子也仿佛被针扎到一样缩了一下:肚子上一眼望过去全是密密麻麻的红点。奶奶的皮肤是比较白皙的,衬得那些红点格外显眼。红点的大小不一,有的地方由于重复扎针,红点会略大一些。一片针眼之间,会有几点相较于皮肤稍白的痕迹,那是针眼出血结痂之后脱落形成的。

这一针打完,又会多一个红点了。我试着用手轻轻抚摸她的肚子,生怕弄疼了她:“这么多的针眼,疼不疼啊?”

“有些是以前的了,不疼,现在按上去只会有一点感觉。”奶奶说这话时显得很轻松,使那时的我真的以为她不会疼。可是当时她打胰岛素已经快一年了,将近300天,一天两针。自从奶奶开始注射胰岛素之后,家里冰箱的冷藏库里总会有一小块地方是堆放着药盒的。

粉碎性骨折

谁也没有想到,她会因为一个香蕉皮,再也无法正常走路了。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早晨,奶奶和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收拾好出门了,目的地是位于我们这个小县城东边的岳麓山。奶奶早上的固定流程是在爬山之后,去山脚的早市买些刚刚采摘下来的新鲜蔬菜,然后因为想抹个零头和菜贩子讨价还价。

可是那一天她还来得及上山,就被路边的香蕉皮滑倒而不能动弹。见奶奶摔倒迟迟不起,几个路人便围上去询问,其中一个问道:“阿姨,您有手机吗?给您家里人打个电话让他们来接你吧,这要是严重的话就得去医院了。”

“我没有手机,但是我记得我儿子的号码。”奶奶忍着大腿的疼痛答道。她不识字,能接触到的通讯工具就是只有简单数字的座机,唯一能记住的电话号码也只有儿子的。

睡梦中,老爹被电话铃声吵醒,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的声音:“您好,您是XXX吗?您母亲在山下摔倒了,您赶紧过来一趟吧!”那是2010年,家里还没有置办汽车,老爹开着表姑送货的面包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山下。他在周围人的帮助下,把奶奶抬上面包车,送往了附近的医院。

检查结果是右侧大腿的粉碎性骨折。这种粉碎性骨折和糖尿病密切相关——严重的糖尿病会使患者体内的钙物质流失增多,导致营养无法完全吸收,继而出现骨质疏松。严重的骨质疏松会导致患者骨折。老年人的骨头本就脆弱,更何况是一个糖尿病患者的骨头,随便一摔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

我赶往医院的时候,奶奶已经做完了手术。穿过人群走到病床前,面前的景象使我终生难忘。奶奶躺在病床上,下半身只穿了一件短裤,被子盖了一半,大腿上包着手术之后用来固定的纱布和石膏。一根细长的钢管横穿过她的右腿膝盖,钢管的两头分别系着两根绳子,搭在床尾的隔板上,绳子尾部则吊着一个秤砣。钢管和膝盖的连接处能看到一片红肿和点点血痂,老爹说,钢管是用电钻钻开后穿过去的,用来固定骨折之后的伤腿,防止大腿根部嵌入的钢板移位。

我是一个很怕疼的人,生病了能吃药绝对不会打针,我很难想象电钻的钻头穿过人的皮肉和骨头该有多疼。一早上手术后的虚弱,使得病床上的奶奶显得很平静,虽然睁着眼睛,但却目光呆滞。床边的两个姑姑都红了眼眶,我忍不住又看了一眼奶奶的腿,视线也变得模糊了。

在糖尿病和年龄的影响之下,奶奶的伤口很难愈合,恢复也比一般人要慢很多。在做完手术的一年里,她都没有再下过床,吃喝拉撒全都在床上完成。一年里,陪伴她时间最长的是眼前的小桌子,还有桌子上老爹不知道哪里弄来的黑白小电视。一直和奶奶一起睡的我,也为了不碰到她的伤口,搬到了另外一个卧室自己睡。

一年之后,奶奶可以靠着拐杖自己下床走两步。她用的是医用腋下拐杖,刚开始时并不习惯,必须要人扶着才能架起拐杖艰难地站起来。在不断地练习之后,奶奶终于可以自己架着拐杖走路了。

那时候家里还是蹲便器,奶奶无法自己上厕所,老爹就买了一个简易的坐便器,样子与椅子类似,但坐垫是中空的。坐便器下方有一个可以取下来的盆子,用来接住排泄物。上完厕所之后,必须手动将排泄物倒掉,然后清理好便盆。

奶奶行动不方便,便盆都是老妈拿去清理的。可是她总有去上班或者忙的时候,给奶奶清理便盆的活儿就落到了我的身上。刚上初中的我,虽然面上没什么,心里却有些叛逆,觉得这个活儿很脏,有点难以接受。每次奶奶上完厕所之后,我都是捏着鼻子别过头,快速跑到厕所倒掉,边干呕边清理。

那时的我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嫌弃的表情和动作会给生病的奶奶造成怎样的伤害。直到有一天,她上完厕所之后,没有再像往常一样叫我去清理。

我坐在客厅里看电视,听到了拐杖哒哒的响声。声音越来越近,我抬起头,看见奶奶两只手抓着拐杖,但右手里多了一个便盆,上面盖着一张报纸。一只手的力量有限,又抓着拐杖,拿便盆的就只有三根手指。排泄物的重量使得整个便盆都是倾斜的,好像很快就要掉下来一样。她一步步往前挪,手里的便盆也摇摇晃晃。

奶奶走过时瞥了我一眼,没有说话,我也好像没看到一样,转过头继续看电视。过了一会儿,厕所里传来了哗哗的水声和清理便盆的声音。我无法想象当时奶奶眼里的我有多么的冷漠,她又是多么伤心。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女,有一天也会在自己生病不便的时候嫌弃她。现在回想起来,我只觉愧疚万分。

自那以后,在家里没人的情况之下,奶奶都会自己清理便盆。

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奶奶开始尝试自己拄着拐杖下楼。当时的家在7楼,没有电梯,光是下楼她就要用半个小时。一开始,我们会一起陪着奶奶一级一级台阶地往下挪,熟练之后,她便可以自己下楼了。考虑到奶奶,老爹做了换房子的决定。2012年初,我们搬到了新家。新家安了坐便器,位置也选在了更方便奶奶出门的三楼。

无法逃脱的遗传史

“我回来啦!”放学回家的我,第一件事情就是去问候奶奶。像往常一样,我从冰箱里拿出注射器拧好刻度,递给她。奶奶打好针,拿起床边的一对拐杖,艰难地起身,坐到餐桌旁。

桌子上摆好了饭菜,但是今天老爹吃饭时比以往多了一个步骤——喝药。2011年,老爹也确诊了糖尿病。

奶奶患病之后,我们全家都对糖尿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它的高遗传率。医学研究表明,无论是I型还是Ⅱ型糖尿病都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父母只有其中一方患有糖尿病,生下来的孩子发病率为40%,比普通人患糖尿病的几率稍大一些;如果父母双方均有糖尿病,孩子的发病率则高达60%。但是否会发病,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后天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遗传更多地只是遗传易感性,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患病之后,老爹好像换了一个人。他一改过去的习惯,开始学习做菜,也逐渐戒了烟。他的自控能力比奶奶好很多,不能吃的就尽量不吃,绝不会贪嘴。

老爹的生活也逐渐变得规律。吃饭按时按点,早上七点就起床出去锻炼,午饭和晚饭之后都会出去散步活动。他的病情控制得很好,生活自律、按时吃药,一年会去一次医院进行输液调养。但如果不准时吃饭,老爹反而会偶尔出现低血糖的症状,比如饥饿、眩晕、面色苍白、四肢麻木发软、出冷汗和头痛等。

糖尿病人也是会出现低血糖症状的,这种症状甚至比高血糖更为可怕。若没有及时补充糖分或者采取救治措施,其血糖会进一步降低,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逐渐出现发音障碍、复视、肌肉震颤、共济失调,紧接着是神志昏迷和不同程度的惊厥。这种状态下,如不及时抢救,可能致死。每次不能准时吃饭时,老爹都会找一些其他食物来暂时补充糖分,以免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搬进新家之后,奶奶少了很多麻烦。白天她会自己架着拐杖出门,在小区里转转,和院子里的老头老太太聊聊天。腿上的伤口偶尔还会疼痛,糖尿病让她即使得了小感冒也会很难痊愈,眼睛也因为并发症而愈发看不清东西。长期的病痛折磨,让奶奶逐渐变得阴郁,脾气也古怪起来,很难再有咧嘴笑的时候。

心理的压力和身体的不便,让奶奶不愿意再下床运动,多数时候都是待在床上。但糖尿病患者必须保持每天的运动量,不运动身体机能就会下降。奶奶好像走进了一个死循环,越难受越不想动,越不动也就会越难受。老妈时时都会提醒她,就算不下楼,也多在家里转转,但她也只是敷衍地走两下就又回到了床上。

2014年,我升入高一,有了晚自习,每天回家都接近半夜十一点。新家只有两个房间,我和奶奶就住在一个卧室里。为了不影响到奶奶的腿,卧室里放的是高低床,奶奶睡在下铺。不管我几点到家,下床奶奶的小台灯总是亮着的。在黑漆漆的家里,那一点亮光总会让我格外舒心。睡眼朦胧的她也总会温柔地对我说“回来啦,赶紧睡吧。”

直到有一天,她又住院了,糖尿病最后的各种并发症一起爆发。老爹在去医院的路上跟我说:“奶奶这回估计撑不住了,各种肾脏功能都已经衰竭了。”她是在梦中去世的,一句话也没有留给我。自那以后,我的下床空了,晚上回家的那点光再也没有亮过。

奶奶有四个兄弟姐妹,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在奶奶走后的几年时间里,都陆续确诊了糖尿病,无一例外。两个舅爷爷和大姨奶奶因为糖尿病都已经去世了。

小姨奶奶和我奶奶长得很像,无论是样貌、体型还是发型。今年年初,她病发住院,我们一家前去探望,在她身上我仿佛又看到了奶奶生前的样子。那时,她已经躺在床上全身都不能动弹,一举一动都要在他人的帮助下进行,说话也很困难,吐字很不清楚。我们说话的时候,她也只能静静看着,没有办法跟着附和。

这时候我才清晰地意识到,奶奶那边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这种遗传已经在老爹身上显现,也意味着我比普通人得糖尿病的几率大很多。这么多年来我深知糖尿病的磨人程度,想到糖尿病三个字,有时也会感到恐惧。平常老爹总是会不断地提醒我注意自己的饮食,少吃甜食、多吃蔬菜,多运动,规律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世界的糖尿病人越来越多,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的数据,2021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高达5.37亿,患病率约为10.5%。据推测,2030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6.43亿,2045年则将高达7.83亿。

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于世界首位。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41亿,这意味着每10位中国成年人中,就有1位患有糖尿病。但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仅为48.3%,也就是说,患者中约有7200万人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却是可防可控的。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可以使其发病风险降低30%到50%。

健康才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实习编辑吴争对文本亦有贡献)

,她与王恒 糖抗争的那10年

相关:

女生举止风骚导致性骚扰?心理健康课不能这么教不用明显不当的言辞传播错误的性别观念,应该成为底线要求。近日,据《华商报》报道,广东肇庆一中学开展的女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发热议。在被曝光的课件上,写着“不少(性骚扰)受害者是因女生花枝招展、举止风骚而导致的”。有网友指出,这是在倡导“受害者有罪论”,也有网友表示已向当地教育局举报。对此,涉事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称,学校本意是提醒女生保护好自己,并不是针对受害者,可能措辞不当引起误会。图片来源:视觉..

台当局扩建太平岛,背后有美国因素?美国又想搞什么鬼?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国际卫星影像公司近日公布太平岛最新卫星侦照影像,“南沙太平岛港侧浚深及码头整修工程”已近完工,全岛外围沙滩以浚深抽砂补强,面积明显变大。台“海巡署”昨(8月7日)称,工程可望九月如期完工。▲最新太平岛卫星侦照(图片取自台媒)据报道,台“海巡署”办理“南沙太平岛港侧浚深及码头整修工程”计划,期程自2020年起至2023年,预算16亿余元新台币,主要工程包括100吨级巡防艇..

陈时中刷存在感,却伤了赖清德?“不知蔡英文真正的意图是爱他还是害他?”台卫福部门前负责人陈时中近日“重出江湖”,不只痛批在野阵营猛打前瞻预算等争议是“哗众取宠”,还大力称赞蔡英文当局的“施政”。对此,资深媒体人董智森认为,陈时中此时出现会伤害到民进党204参选人赖清德的选情。▲陈时中陈时中呛在野党是"台湾的灾难"8月6日,陈时中在台北一场为赖清德站台的活动上称,民进党当局无论是在还债还是存钱上,都做得非常好,而疫情3年来台湾地区的经..

女装店卖咖啡拒绝男士单独堂食,商家为何这样规定?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某商家张贴消费提示,写明“本店为女装会员制综合店铺,恕不接待男士单独堂食”,引发热议。8月8日,经该店所在的杨浦区市场监管局核查,情况属实,经营者拒绝单身男性堂食的行为不涉及违法违规。另据经营者解释,因一楼堂食区域与二楼的女装展示和试衣区仅一板之隔,该规定是为保护顾客隐私。店内提示和陈设。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8月8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

暑假是割双眼皮最好的时机吗?“趁着暑假,偷偷变美”“割双眼皮后成功上岸,开学惊艳亮相”……正值暑期,充足的术后恢复时间、低价营销方式,让一些高中毕业生、大学生将割双眼皮、打水光针、“光子嫩肤”等医美整形项目列入暑期计划。根据某医美平台《2022年医美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岁以下的消费者占比达11.12%。可未成年人做医美整形手术,存在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为提醒广大家长及未成年消费者,提出五大原则↓↓理性看待..

关键时刻,王毅与俄外长通话传递什么信息?直新闻:在沙特举行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期间,俄乌两国之间的攻防似乎是在升级,您怎么看?特约评论员 孙兴杰:最近几天,沙特在吉达召集的国际会议受到广泛关注,会议的目标是如何实现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构建稳固的和平秩序,但是我们也看到,俄乌两军之间的战斗似乎是在升级的,尤其是乌克兰对黑海地区的多个港口,以及俄方的登陆舰和油轮的袭击在加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甚至威胁说让俄罗斯成为“无船之国”。整体来看,..

涉核导弹基地,美国空军承认了据美联社8日报道,美国空军承认在蒙大拿州多处核导弹基地的地下发射控制中心检测到可能致癌物,已经有多名人员确诊癌症。美国当局已下令进行有害物质清理工作。美国空军全球打击司令部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这一发现“是对美国现役洲际弹道导弹基地进行广泛采样后的首次(发现),该采样调查旨在解决导弹部队成员提出的特定癌症担忧。”调查结果包括,在来自蒙大拿州马姆斯特罗姆空军基地两个发射设施的样本中,多氯联苯(PCB)含..

华裔青少年在清华上“建筑课”:很喜欢北京的红砖绿瓦  中新网北京8月8日电 (记者 袁秀月 程子倬)“具备什么能力的学生能够学好建筑学,什么人适合学建筑学?”   8月8日,立秋当天,2023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季研学营走进清华大学,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华裔青少年在这里上了一堂别样的“建筑课”。在课上,华裔青少年们争相发言提问,来自阿根廷的黄家乐问出上述一个问题。 8月8日,2023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季研学营的学员们走进清华大学,参观大学校园,聆听清华大学..

台湾学生湖南广电实习结业 感叹交流让青年更融合  中新网长沙8月7日电 (付敬懿 徐志雄)“这一次实习我看到了很多高科技的专业器材,所见所学都让我感慨:世界是那么大,只要我们踏出舒适圈,就可以收获想见、想学的任何东西。”8月7日,获得“优秀实习生”的台湾学生郭芸祯谈起实习收获时表示,有机会一定要多来大陆走一走。   当日,第六届台湾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暑期来湘“爱・在芒果”实习交流活动结业仪式在长沙举行,来自台湾20多所高校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主的50余..

从实习到熟悉:台湾大学生苏州忙工作、觅机遇  中新社苏州8月7日电 题:从实习到熟悉:台湾大学生苏州忙工作、觅机遇   中新社记者 钟升   7日,仍在暑假中的台湾大学生刘禹?早早地起了床。洗漱过后,她乘上地铁,穿越整个苏州古城前往苏州诚品书店。清扫桌面、整理文具与书籍、引导客人,伴着书香,刘禹?开始新一天的实习生活。   2023台湾大学生苏州实习就业特训营7月20日在苏州启幕。一个月的时间里,十余名台湾青年被分配至不同的实习岗位,在工作中发现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