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发女孩之后,网暴者又盯上了她

2023-03-05 12:05:16 来源:网络

《三年A班》剧照

《三年A班》剧照

近日,湖南某中学高三女生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的演讲,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女生说:“凌晨6点的校园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绩真的很耀眼。”视频曝光后,她遭受了网暴。

“你咬牙切齿的样子真的很难看”“亢奋过度”等负面评论在原视频的评论区中有着大量的点赞,超过了大多数的正面评论,在评论区中占着靠前,也相对显眼的位置。

在持续的传播和发酵中,视频主角的表情、语气、演讲内容中任何不完美的地方都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在短短几天时间里演化成了一场几十万人参与的大型网络暴力。

本是一次简单的誓师大会,却逐渐失控,成为了针对视频里女生的网暴。在谴责网暴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知道的是什么造成了这次网暴。

百日誓师大会是许多高中在高考前都会例行举办的一次大型活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高考的一个共同认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桥的对面是坦荡的人生道路。类似的隐喻延伸到了高考的方方面面,“誓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军队出征前或作战时﹐统帅向将士宣示作战意义﹐以激励士师的战斗意志”。在当下的语境中“泛指群众集会庄严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

这样一次寻常的活动却意外“出圈”,迅速地扩散到几乎所有大型的社交媒体平台,但是造成这种扩散的是人们对于视频主角的恶意。

网暴,比想象更可怕

网暴,比想象更可怕

我们无意证明女孩演讲的内容是否合理,也无意反驳每一条负面评论。即使女孩的说法大错特错、负面评论指出的部分多么合乎逻辑,她都不应该承受来自陌生人的言语攻击。任何一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无法承受数以万计的恶意。

针对这名高三女生的部分网暴言论。/图片源自网络

针对这名高三女生的部分网暴言论。/图片源自网络

网络暴力真正发生的施害行为远比其名称可怖。网络是地点,暴力是行为,而其能发生的形式十分多样,可能是一段充满敌意的文字,可能是一段恶意拼接的视频,在网络和现实的界线越来越模糊的时代,网络暴力越来越容易进入受害者的现实生活。

对于电话号码的语音、短信轰炸,寄到工作单位、学校的举报信,甚至还有寄到家门口的恐吓邮件,人身安全遭遇的威胁也逐渐严重。一度成为全民心理阴影的词语“人肉搜索”,门槛越来越低,令人不寒而栗。

《三年A班》剧照

《三年A班》剧照

在宾夕法尼亚州大学一项关于网络暴力对于青少年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有93%遭受过网络暴力的受访者表示这对于自己有着负面影响,32%感觉到来自网络暴力的压力,38%的受害者在情绪上感到痛苦,十分不安。

与此同时,这些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还表现出了2倍于同龄人的自杀风险。可能出现的影响还包括:对欺凌的痛苦感、抑郁和情绪波动感增加、焦虑感增加、入睡或保持睡眠的问题(例如失眠)、自杀念头或自杀未遂、增加恐惧感、低自尊或自我价值的感觉、社会隔离、退出朋友群,或花很多时间独处、避免做他们曾经喜欢的事情、学习成绩差、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中的问题、创伤后应激的症状、自我伤害(例如,切割、打自己、撞头)、药物滥用、愤怒、烦躁或愤怒爆发的感觉增加。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剧照

《白雪公主杀人事件》剧照

遭遇网暴的受害者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辱骂,却因为网络媒介的特殊性无法有效地进行反击,为自己辩护。而那些进行网络暴力的施害者却可以在施暴过后迅速切断与这条信息的联系,而许多网暴受害者公开的自我辩护却常常成为下一个靶子。

为什么施暴?

为什么施暴?

许多人质问,难道这些施暴者没有亲人、没有共情的能力吗?为什么他们会对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有着如此强烈的恶意?网络暴力为什么会不停地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在其著作《社会性动物》中提到了人类所具有的攻击性行为,除了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之外,有一种名为“敌意性攻击”的行为,其源于愤怒的情绪,目的是给他人造成痛苦或伤害。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进阶阅读》

《社会性动物(第12版):进阶阅读》

[美] 乔舒亚·阿伦森/[美] 艾略特·阿伦森 著,邢占军/黄立清 等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7

许多参与网络暴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稳定的工作、完整的家庭,但他们会在网络上成为施暴者,这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根据一些调查和采访,这些在网络上发表恶意评论的人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屏幕对面的人受到攻击是因为他们自己有问题。施暴者在网络上主持公道时,需要的只是一把键盘,同时难以被追责,导致了施暴行为的成本极低。

阿伦森总结,这些对他人造成伤害的人,往往有着谴责他人的倾向。

“当某人伤害另一个人时,体验到一种认知不协调——‘我伤害了他人’与‘我是公正、理智、善良的人’这两种认知不协调。减少这种不协调的最好方法是,设法使自己相信伤害他人并非不公正、不理智的坏事。如我可以无视他人的优点和强调他的缺点以使自己相信他人是个很坏的人,他受伤害是罪有应得的。”

《开端》剧照

《开端》剧照

而许多平台下以点赞量为评论排序的方式可能加重了施害者进行暴力行为的意愿,本无意施害的围观者对于施害行为的模仿加重了网络暴力的程度。这样的行为已经在公众的视野中出现过许多次:曾有记者进入“网课爆破”的组织群,发现其中“00后”占了将近7成。曾有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即使是没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如果长期观看暴力电影,也会变得更有攻击性”。

在事件曝光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任何角度的评论都可能产生。

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的高三女生可能戳到了一些对当下不满的人的痛处,人们将对自己的不满投射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女孩对于高三生活的激情建立在对于未来的幻想之上,而一些挣扎在生活中的人们也期望通过眼下的苦获得一个更美好的未来。但是后者很大可能已经经历过前者激情澎湃的阶段,难免会以一种过来人的角度散发出悲观和负面的情绪。这可能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传:要用对“现在”的妥协来换取未来的幸福。然而许多人发现上岸后也并不幸福,然后寻找下一个岸,但永远没有尽头。

《开端》剧照

《开端》剧照

在负面情绪占据浪头的网络环境中,负面的评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可能性就更高。这也可能是其引起迅速传播的重要原因。

在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实验参与者在置顶三条中立评论的帖子中回复恶意言论的比例是35%,而在置顶三条负面评论的帖子中,这一比例上升到了50%。接触到网络暴力帖子的人,大约有68%的时间都成为了网络暴力的施害者。

目前网络暴力在我国还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定义,也没有具体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来规制网络暴力。

《搜索》剧照

《搜索》剧照

网络暴力在发生之后,受害者遭遇的合法权利的损害往往涉及许多方面,而施害者往往人数众多,形式多样,难以追责。这导致受害者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遭受的伤害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缓解。

粉发女生自杀的事件在舆论场的风波尚未平息,对于600分女孩的恶意评论又席卷互联网。

在这一次对于高中女孩的网暴事件里,正面的声音在事情发酵得更加严重之前占领了社交媒体舆论的主流。

《三年A班》剧照

《三年A班》剧照

根据报道,当地教育局也已经对该学生进行了心理疏导,其近两天学习状态不错,没有受到影响。某社交平台上,87个违规账号被封禁,116条违规信息被清理。

网络暴力可能是这个时代会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最恐怖的事情,它是互联网的癌症,发生只是因为倒霉,而诱因只是一次微小的错误。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只能看着一次次网暴事件的发生,却没有一把手术刀可以将其割除。

每当网络暴力发生,事后总是有对于施害者的声讨,但是这样的事件却仍然不停地发生。甚至可能上一次声讨网暴的参与者在不经意间又成了下一次网络暴力事件的施害者。幸运如高三的女孩,舆论风潮及时得到控制,而因粉发被网暴而重度抑郁、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女生,又有谁能为她的死亡负责呢?

,粉发女孩之后,网暴者又盯亿欧网 上了她

相关:

ChatGPT在县城,时髦年轻人已经用它吊打同事了ChatGPT已经在国内火了一个多月了,这个让AI巨头神仙打架的智能对话机器人到底火到了什么程度?看看中国的底色——县城就知道了。在县城,走在信息前沿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用ChatGPT吊打同事了。在山西老家县城大型制造厂里工作的刘小云,亲身经历了ChatGPT对她和朋友们在县城职场的强助攻。ChatGPT是怎么拯救他们于写材料的“苦海”的?小镇青年在信息认知上又有怎样的马太效应?刘小云给「后浪研究所」描募了与ChatGPT相关的县..

2023年,彩礼还这么多事在社交平台上,能成为“恒久”“流量密码”的话题不多,但“彩礼”算其中一个。和“彩礼”有关的话题,只要被提起,就必能引起网友的热议。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受年轻群体关注的“彩礼”话题便再次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先是来自河北的全国人大代表石炳启将“零彩礼”议题带到两会,随后便有专家就“零彩礼”一事表示,“彩礼作为传统婚俗的一部分,推行完全的‘零彩礼’不符合传统婚俗(文化),其可行性仍有待考虑,‘我们在..

美军最高将领突访叙利亚称:撤军会危及美国安全(观察者网讯)据路透社3月5日消息,美军最高将领、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4日突访叙利亚美军军事基地。米利表示将阻止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死灰复燃,并称美军在叙执行任务是值得冒险的,撤军将危及美国和盟友的安全。路透社:美军最高将领罕见突访叙利亚,称在叙执行任务值得冒险报道称,米利此访是在事先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期间他将评估美军的安全防御措施,并审查应对“伊斯兰国”武装的工作。米利告诉随行记..

日本核电专家:日本政府背弃承诺 核污染水排海十分危险位于日本东京的“原子力资料情报室”长期关注福岛核事故的处理过程。该机构负责人伴英幸是从事核电研究30多年的专家,3月4日他在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向海洋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他们坚决反对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

“与中国脱钩是致命的”德新社2月28日报道称,与中国脱钩对德国巴伐利亚州来说是致命的。报道引述专家的分析称,德国经济与中国脱钩将对巴伐利亚州造成致命后果。鉴于出口在巴伐利亚州经济中占有很高份额,脱钩不仅会对企业利润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对市政当局及其贸易税收产生负面影响。这是巴伐利亚州雷根斯堡市经济官员格奥尔格·斯特凡·巴尔富斯在州议会关于中国对巴伐利亚影响的听证会上说的。他说,失去和中国的经济关系对雷根斯堡这样的城市来说..

国际民调:超九成受访者对美国儿童保护现状感到悲观近日,美国媒体报道称,在缺乏父母监管情况下进入美国的移民儿童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会从事违反童工法律的相关工作。消息一出,舆论哗然。CGTN面向全球网友发起的民意调查显示,91.2%的受访者对美国儿童安全保护和权益保障的现状感到十分悲观;90.8%的全球受访者对于美国政府在儿童权益保护方面的表现感到失望。另外,有92.6%的受访者认为美国对于儿童安全问题存在明显漠视;91.7%的受访者认为滥用童工问..

“乌军几乎被包围,只有一条路可走”据外媒报道,俄罗斯军队和雇佣兵对通往乌克兰城市巴赫穆特的最后一条通道发动猛烈炮击,经过极为激烈的战斗,莫斯科离半年来的首次“重大胜利”更近一步。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网站报道,俄罗斯准军事组织瓦格纳集团创始人叶夫根尼·普里戈任3日说,巴赫穆特现在“几乎被完全包围”,乌克兰士兵只有一条路可走。报道说,夺取巴赫穆特意味着俄罗斯将获得代价高昂的冬季攻势以来的第一个“重要胜利”。去年俄罗斯征召了数十万预备役..

台湾与乌克兰情况不一样,不能混为一谈导读:俄乌冲突已进入第二年,但启动和平谈判始终无法提上日程。近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大校就俄乌战争、台湾问题等热点问题,接受了德国《亮点》周刊的专访。《亮点》周刊的设问带着西媒一贯的“傲慢与偏见”,对中国问题多有误解或曲解;其设问不代表本网立场,读者阅读时需审慎判断。观察者网翻译访谈实录,仅供参考。【翻译/观察者网 李泽西】《亮点》:周波大校,在俄乌战争爆发的几周前,习主席与普..

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最新封面绝了资料图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最新封面绝了。两个西装革履的领导人,看打扮和姿势,左边是白发苍苍的美国总统拜登,右边是秃着脑袋的德国总理朔尔茨。高大的拜登牵着朔尔茨的小手,一脸崇拜的朔尔茨看着拜登。《明星周刊》的封面大标题就是“老大哥回来了”。老大哥是谁?毫无疑问是美国。不管这是在赞颂拜登,还是在嘲讽朔尔茨,但都够形象吧。杂志发表的当口,朔尔茨突然访问了美国。说“突然”,是因为这是一次没有媒体随行、没..

2022年中国最堵的城市不是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它3月2日,百度地图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下称《报告》)显示,重庆超过北京,成为2022年中国最拥堵的城市。在过去四年的报告中,重庆有三年都位于交通拥堵排行榜第一名。仅在2021年,重庆被北京超过,降到了第二名。在2022年的交通拥堵榜单上,上海、杭州、长春、南京、广州、西安、沈阳、武汉等城市紧随重庆和北京之后,成为全国十大拥堵城市。不过2022年全国整体交通拥堵情况有所改善。《报告》统计的100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