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2024-04-25 13:06:11 来源:网络

2023年,鲁迅代表作《呐喊》出版100周年,这本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文章的小说集,在过去的100年里不断被人分析、讨论和引用,《觉醒年代》的热播与《南渡北归》的热卖,也让“鲁迅热”达到了顶点。

近日,时代华语推出了作家张守涛的新书《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以鲁迅为主角,用有趣平实的文字展现了他与14位民国大师的交往。在作者笔下,他们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生在100年前的80后、90后、00后,是和当下青年一样有青春理想,也有缺点和不成熟的“同龄人”。鲁迅长孙周令飞因此认为,这本书反映的是年轻时鲜活真实的鲁迅,“比较适合大众尤其是年轻人阅读”。

最近,《我的沉默震耳欲聋》的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南渡北归》作者岳南、《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作者张守涛、青年作家大生刘蟾、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马利敏进行了分享,大家从鲁迅的“朋友圈”看鲁迅、看大师们。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新书分享会现场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新书分享会现场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与许寿裳结下深厚友谊,从此两人半生一起走,生活思想相互力挺;鲁迅加入《新青年》,整日被陈独秀催稿,终促成《狂人日记》的诞生;鲁迅与刘半农共事,旁人说刘的文浅,鲁迅却赞誉半农“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还有李大钊、蔡元培、钱玄同、胡适……他们不再是课本上枯燥的知识点,而是生在100年前鲜活的们。

他不是一个人在呐喊

作者张守涛是中国作协会员,也是大学讲师,他发表过很多有关鲁迅的文章和专业论文并长期在高校开设“鲁迅经典作品鉴赏”课程。在不断地分析和学习鲁迅的过程中,张守涛觉得鲁迅有非常多面向,借用网友对鲁迅的概括,鲁迅的标签包括但不限于文学大师、情话大王、宠娃狂魔、穿搭达人、编辑、封面设计师、中国新兴版画之父、废话文学开拓者、段子手、互联网“嘴替”、“亚洲怼王”……

事实上,鲁迅也并非如传说中那样,说出那句振聋发聩的“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后就开始义无反顾地抗争的,他也沉默过、消沉过。在鲁迅供职于北洋政府期间,因刚正不阿而郁郁不得志,每天只能绝望地抄写碑文,回忆这一时期他说:“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老友钱玄同拜访他时,随手翻着散落在石桌上的古碑抄本问,“你抄这些有什么用?”鲁迅说:“没什么用。”“那么你抄他是什么意思呢?”“没什么意思”。说到这,钱玄同不无惋惜地劝说他,“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后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沉默的灵魂遇见了沉默的灵魂,希望也在绝望中迸发出来。

诚然鲁迅也确实有很多论敌,但正如鲁迅所言,鲁迅的论战大部分都出于公仇而非私仇,对事不对人,骂的不是个人而是背后代表的现象。他曾言:“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在那个沉默年代,他不仅是在一个人呐喊,同时对朋友的关心尤其是对青年朋友都是尽力而为、真诚无私。曾不遗余力地帮年轻作家指导写作改稿投稿,如众所周知的萧军、萧红都是鲁迅亲自引领到文坛上的。所以,鲁迅还是有很多朋友的,也赢得了他一些论敌的尊重,就连胡适在鲁迅去世后也愿意帮鲁迅说好话、帮他出版文集。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书封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书封

“觉醒年代”的群星

张守涛分享道:“《觉醒年代》很好看,有思想,有情怀,有意义,但是它里面很多细节都是假的,比如鲁迅趴着写《狂人日记》这样的细节。而且《觉醒年代》的主人公不是鲁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鲁迅应该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角,是《觉醒年代》核心人物。于是我接受出版社的邀请,决定以鲁迅作为中心发散,写鲁迅和他的朋友圈。”

张守涛认为,鲁迅一生中能打动人的友情故事很多。

如鲁迅与李大钊的战友之情,鲁迅与李大钊在《新青年》时期并肩战斗,在李大钊去世后鲁迅非常关心李大钊文集的出版,还为文集作序。

鲁迅在《〈守常全集〉题记》中谈过对李大钊的印象:“我最初看见守常先生的时候,是在独秀先生邀去商量怎样进行《新青年》的集会上,这样就算认识了……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可见,鲁迅对李大钊的第一印象非常良好也非常深刻。

而李大钊也曾心有灵犀地对人说:“鲁迅先生是我们《新青年》中最谦虚、最热忱的成员。他非常爱护青年,又最顾全大局。我们见面虽不多,但他和我却很能‘默契’。他善于‘忘我’,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战友。”

书中也写及鲁迅与周作人的兄弟之情,鲁迅一直非常关心注重提携弟弟周作人,虽二人也生过嫌隙,他临终前还在阅读周作人著作;再如他和许寿裳的终生情谊,两人“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当然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与蔡元培的友情,尤其是蔡元培对鲁迅的关心,可以说蔡元培一直是鲁迅生活上的恩人,邀请鲁迅在教育部、北大任职,又聘请鲁迅担任特约撰述员。鲁迅虽然认为他和蔡元培“气味不相投”,但总体上也尊敬、感谢蔡元培。而蔡元培在民国时期对诸多人才都不遗余力地关怀,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包括对西南联大的诸多教授都有培养之功,这在岳南的《南渡北归》里也有不少体现。

如张守涛在本书序言中所言:“除了鲁迅,‘觉醒年代’的很多知识分子同样值得我们了解、致敬。本书便以鲁迅为中心,以鲁迅与‘觉醒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为主线,还原他们的本色人生和当时的真实历史。本书致力于呈现真实的‘觉醒年代’,补充《觉醒年代》主人公后来的命运。让鲁迅回归鲁迅,也让那个群星璀璨的‘觉醒年代’重现。如鲁迅所言:‘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我们应该让‘觉醒年代’那些仁人志士永远埋在活人的心中。”

,《我的朱正廷图片 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相关:

安妮·埃尔诺访谈录:我写作不求“再现现实”,而要追寻现实编者按: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一直强调她写作的“非虚构”之维,她始终如一地书写生活,尽可能地贴近现实,从自我出发、从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出发去揭露反思现实种种。现实主义之于她就是求实抵真,开创新的语言、新的文体,塑造新的文学形象,在阶级和女性这两大领域表达她强烈的社会介入和现实关怀。本文作者黄荭,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主要从事法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本文原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24年第1期..

当一个家境优渥的孩子,决定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是一个“雅俗共赏”的作家。他最负盛名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写一个满嘴脏话、因被退学而在成人世界游荡一夜的高中少年,因此被视为某种“青春文学”。然而,对于较为专业的写作者、文学爱好者来说,他的短篇小说集《九故事》,又是一部严肃的佳作。而且,即使在古怪的作家群体中,塞林格仍能算得上是一个怪人。成名之后,他藏身到自己的深宅大院中,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不见人,也不怎么发表作品,没人知道他到底在..

文学是人类最美好的生存方式之一马尔克斯诞辰1927年3月6日,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一个偏僻的临海小镇,多年以后,他将成为一个时代中最杰出的作家。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独》“像热香肠一样畅销”,他本人也成为“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人物。《纽约时报》评价说:“《百年孤独》是《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对一个作家来说,这恐怕是最大的称赞与荣光了。今天是马尔克斯97岁诞辰,希望下文能帮你消除对盛名的畏惧,带你认识一下可爱的“..

还未成年,我已经开始照顾家人在很多人眼中,能帮助料理家事、承担起照顾家人的责任的孩子是会被称赞的“懂事好孩子”。但人们却很少意识到,他们很可能是“需要帮助的对象”。日本每日新闻特别报道部关注到了这些“少年照护者”,并展开了一系列纪实报道,揭开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力图为这群沉默而坚忍的孩子寻求出路,改善境遇。今天的文章是化名呈现的真实故事,“少年照护者”不是日本才有的问题,今时今日,这也是我们或许尚未关注,但已然存在的..

离开大城市后,怎么办?| 星期天文学·远子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

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不劳而获不知从何时起,劳动曾经的神圣意义早已消失,勤勉的品德不再被大众所追随,劳动回归到仅仅是个人挣钱谋生的手段。与此同时,躺平成为了更多人的渴望,它意味着“拒绝既有的、乏味的、无聊的、毫无意义的工作”。下文中,汪民安教授从劳动最初的哲学意义出发,分析不同时代劳动概念的演变,由此回看今天的躺平现象——他引用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理论,“我们今天应该要实践不去做的潜能”,如同罗兰·巴特所说:“人们要敢于懒惰..

北大教授胡泳:这个世界多为年轻人设计,对老年人不够友好","type":"text"},{"data":{"duration":1140,"bigPoster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16/CBEFDAFC5F5C8E5A0568F60B8A43151F47D65FF7_size109_w1035_h518.jpg","attachmentType":"video","fileSize":"112726","guid":"92b9918f-e97a-459c-ae13-0e3f22101a30","audioFileSize":"17818","attachmentId":"92b9918f-e97a-459c-ae13-0e3f22101a30","mobileUrl":"https://video19.ifeng.com/video09/2024/04/19/p7186753255..

“每天工作四小时,一切都会好起来”据说现在的打工人身上都有一股挥之不去的“班味儿”,那是一种“上过班才有的疲惫气质”。如果你也曾接受过劳动即美德的信念,强迫自己每天辛勤工作,不妨听一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如何为慵懒辩护。罗素在作品《赞美闲散》中警示我们,“拼命工作是奴隶的道德”。我们不能像现在这样为了辛劳而辛劳,而是要通过辛劳去实现不再需要辛劳的生活状态。工作之外,打工人能不能拥有闲暇,如何在生活中寻回自我?罗素说,每天工作四小..

守规矩成方圆,不守规矩,成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历史上相当特别的一群人,学者汤一介认为,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魏晋风度,是以礼法教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中的异类。然而,他们的洒脱起于无奈,汤一介说,他们“生不逢时”,所以借酒消愁,转而追求精神的自由。从看似消极中,另辟蹊径,开创出一种风骨,这大概就是七贤的独到之处。下文摘选自《汤一介 乐黛云:给大家的国文课》,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

刘亮程回得去的家乡从《一个人的村庄》开始,作家刘亮程的书写几乎总是只关于他生活多年的那座村庄。在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大地上的家乡》中,他把书写的范围扩大到了“家乡”,这是一种从狭义推及广义的家乡。当今的年轻人总觉得家乡是“回不去的”,似乎只要离开了那里,就很难重新融入家乡的价值体系里。刘亮程却认为,“年轻时,或许父母就是家乡。当他们归入祖先的厚土,我便成了自己和子孙的家乡。每个人都会接受家乡给他的所有,最终活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