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观察:在职场与婚恋中陷入彻底的“失语”

2023-03-17 08:02:28 来源:网络

“泡沫经济”时代的东京街头,人群拥挤在出租车扬招点,拿着一万日元大钞也打不到车。

日本社会在二战结束之后,依托美国的援助,积极加入国际分工“拥抱战败”,很快便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大公司疯狂地扩编,所有大学应届生都有大量的工作机会,企业给出的待遇也极其优厚。这样的景气光景让日本人沉醉,以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与之相匹配的,日本人的感觉结构在那段狂飙的岁月里也发生了改变,那种曾经在明治维新时期风行的“乐观主义”又回来了,国民的自信体现在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爱情。《东京爱情故事》中的赤名莉香对于爱情极其洒脱,会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一场可能没有结局的感情,恰如小田正和所演唱的主题曲《突如其来的爱情》,那是一个相信付出就有回报的时代。

然而泡沫自然会有被戳破的一天。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之前的纸醉金迷一下子犹如梦幻泡影。这场危机最引人注意的地方就是企业招聘进入了“冰河期”,大学生一毕业就失业了,前辈们给出的就业经验完全失效,因为泡沫经济时期过度招聘,许多企业的岗位饱和,导致新人难以入职,即便有幸录用,其晋升的可能也会大幅降低。同样的,这种不景气反应在婚恋问题上,结婚困难、尼特族兴起、少子化等等接踵而至。

这便是《中年危机观察:失意的一代》所站立的位面。读者的眼前是一个繁华的日本,虽然经济发展已经停滞了二十余年。作为一个外国观察者,目力所及的是日本社会的“表世界”,数次旅行的经验告诉自己,这是一个极其现代化的国度,服务业的先进举世无双。同时也会在某些时间体验到“里世界”的秩序与压抑。NHK的“Close-up现代+”节目在B站上有不少“生肉”(无字幕资源),结合着这本小书,随NHK的镜头,让我们一同尝试探寻社会表述“危机”的方式与可能。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吗?

“读了四年大学,正是身强力壮、干劲十足的年纪,为什么没有一家企业愿意接受我呢?许多那一世代的人都会有过这样的疑惑以及焦虑。”

“他们没有任何过错!他们只不过是碰巧赶上了第二次婴儿潮出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谁知道毕业碰巧碰上了冰河期,他们本身一点儿过错也没有呀。假如说这不叫悲剧的话,那又该怎样来形容呢?”

前一年还在疯狂扩员的企业在一夜之间就按下了暂停键,往年门庭若市的招聘会干脆消失不见了,学校前辈们介绍的求职经验完全起不到作用。如果错过了毕业生集中录取的档口,那么不得不成为劳务派遣市场的一员,同时也放弃了对于正式职员工作的追求。劳务派遣与正式职工的待遇天差地别,除了基础的工资差距(年收入是对方的40%),更缺乏基础的奖金、晋升机会,连业务培训的机会也几乎没有。“即便每天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人家是正式员工,和自己完全是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Close-up现代+”节目组采访了多位遭遇就职“冰河期”的男女,他们都有着类似的经历,信心满满地进入社会,无法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因为专业的问题,在劳务派遣公司那里很难寻获满意的工作机会,只能在一般性岗位上蹉跎岁月,无论是薪水还是个人状态都不理想。更为悲剧的是,他们后面的世代马上又遇到经济复苏,没有遭遇那么严重的就业问题,于是这批现今40岁上下的人们陷入了彻底的“失语”,好像这事(就业“冰河期”)从来没有发生过。他们的父母(昭和婴儿潮生人)不能理解他们的就业困难,父辈的印象中工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们没能找到工作那是因为自己的怠惰。而后续的晚辈也不会对这种危机感同身受,因为少子化的浪潮袭来、经济的回暖,就业紧张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日剧《半泽直树》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吗?平凡人的韧性,对于时代不公的积极抗争,这些日剧常见要素也是NHK这一系列社会纪实片的组成部分,但是终究是不如意的,鸡汤要灌进嘴里首先观众不能产生那种共情,产生了共情,这种安慰剂作用的叙事回护就显得相当苍白。前些年大火的《半泽直树》把日本企业中的种种渊薮用“以牙还牙”“百倍奉还”的爽剧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超高的收视率印证了“社畜”们对上司、僵化制度的普遍不满,但是终归也只能意淫吧。日语中“是这样啊?(そうですか?)”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语气充斥其中。

如果社会是人类关系的集合,那么社会对每个人其实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反之亦然),如果承认问题的存在,那么更好地防范系统性的风险,为每一世代创造一些“软着陆”的预防措施,这是社会以及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社会(政府)的反应与正在发生的矛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针对“Around 40”不少法律条款的出台,保障了求职者在应聘时不会因为企业的一些“潜规则”被拒之门外。但是40岁的这批人,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青年时代了。

结婚难——自救中的个人与社会

你能想象由寺庙组织的相亲吗?这不是荒诞情节,而是实实在在地在日本发生着。日本人往往把“寺院”和“葬礼”“法事”联系在一起,但如今的寺院却成了渴望婚姻的单身男女蜂拥而至的地方。(筋野茜《婚难时代》)因为“婚活”(和结婚相关活动的总称。例如对内积极装备自己,参加化妆、健身或沟通等课程;对外积极相亲,参加约会式交友等活动。“婚活族”大部分都是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为结婚而抓狂,一切围绕着结婚而经营。)的兴起,参与相亲活动的成本日益增高,而且“婚活”市场良莠不齐,还有不少诈骗陷阱。不少日本男女更愿意加入寺庙联谊的队伍,寺庙价格公道且童叟无欺。

前面谈到了“Around 40”所面临的工作危机,经济的问题最终会落实在社会层面上,于个人而言最大的危机就是传统家庭结构的崩溃。因为工作不好所以收入较低,不得不和父母同住,生活上依赖父母的养老金接济,缺乏认识异性的机会,逐渐走向不婚。这就是这本小书中抛出的另一个重大问题——“4070”问题。

昭和“团块世代”(1947-1949二战之后出现的婴儿潮)的生活方式被日本人普遍视作正常的生活范式,轻轻松松就业、结婚,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以往的婚姻生活基本就是男人负责工作赚钱养家,女人顶多做做短期的非全日制零工。但客观现实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主观意识仍旧停留在“与高收入、工作安定的男性结婚”,这造成了“40岁上下”女子结婚困难的现实。

对于结婚率出奇高的父母辈来说,“结不了婚”这种事情他们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现象与“就业冰河期”也紧密联系在一起,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否是正式职员直接影响了“40岁上下”女性的结婚率。由于切身感受过求职活动的艰辛,因而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本来工作就不由自己选择,现在连结婚也由不得自己选择了,一天到晚在逼自己要快要快,我感觉实在太累了!”与此同时,“40岁上下”的未婚男子的择偶选择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他们也开始关注结婚对象的经济实力。

日本人口基本集中在东京都(东京23区),少子化、不婚族已经成为社会的常态,政府(社会)层面的自救一直没有停歇,基层相亲、企业相亲,地方县政府每年用于鼓励结婚、生育的预算逐年上升。有些地方开出的奖励政策非常丰厚,但是仍旧无法挽救生育率,日本的人口不断下滑,未来社会保障压力空前巨大。

社会发展程度高,结婚的必要性就会下降,传统家庭观念不断地削弱,生活成本的上升,婚姻不再是解决生存的必由之路,反而会造成个人的生活水平下降。这些话我们已经不陌生了。

日剧《不能结婚的男人》

泡沫经济时代是恋爱时代,是《东京爱情故事》《恋爱世纪》盛行的年代,而现在则是《东京白日梦女》《不能结婚的男人》的时代。泡沫世代年轻时恰逢都市言情剧的鼎盛期,所以有很强烈的恋爱至上主义倾向。那一代人对婚姻的看法更加积极正面,而现在的年轻人看待婚姻大多比较现实。

日剧《迟开的向日葵》

在日剧《迟开的向日葵》中,在东京打拼多年的丈太郎也是一个派遣工,端茶送水,忙里忙外,上司每每许诺给他转正,然而还是逃脱不了被终止合同的命运,和他一同蜗居多年的女友因为看不到他的前途离他而去,剧本里的主角自然可以拿着逆袭台本走出来,可同一个频道的纪录片节目则会告诉看剧做梦的观众们,醒醒吧。

参考书目:

[日] 筋野茜 尾原佐和子 井上词子 《婚难时代》

[日] 落合惠美子 《21世纪的日本家庭》

[日] 赤松利市 《看不见的日本》

,中年危机观办公司 察:在职场与婚恋中陷入彻底的“失语”

相关:

苏东坡的坏朋友,具备了坏家伙的先天“素质”苏轼在凤翔交朋友,有好有坏。陈慥是他的好朋友,是美姬如云的酒徒、拔剑四顾的侠客。可是陈慥经常挨打,有时在大街上被打得抱头鼠窜。谁打剑客呢?是陈慥的父亲陈希亮。老知州有几个儿子,他认为小儿子陈慥最没有出息。老知州又是军人出身,鞭子不离手,动不动就挥向身背宝剑的陈慥。可怜一呼百应的陈大侠挨打似乎上了瘾:后来成家了,复被老婆柳氏追打。“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句出于苏轼,后来“河东狮”成了..

“孤独的人,唯一的陪伴就只有一只猫。”人世间总是流传着关于猫狗的传奇,比如猫有九条命、猫能感知到死亡,或是狗能比任何医生或任何机器都更准确地嗅出癌症……让身边的宠物拥有神秘的力量,好像是个不错的主义,毕竟动物能获得人类无法获得的知识。不过,这种对宠物的期待,难道真的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吗?下文中,作者杰弗里·马森盘点了那些猫狗拥有的“超能力”——猫咪奥斯卡能准确预测到人类的去世,9·11事件中两只导盲犬带着主人成功逃生,轻抚一只咕噜咕噜..

《巴黎评论》采访大江健三郎:获得诺奖对写作几乎没有意义【编者按】作家访谈“小说的艺术”是知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栏目,在99读书人出版的《巴黎评论·作家访谈2》中,收入了2007年对大江健三郎的访谈。《巴黎评论》:在你职业生涯早期,你采访了许多人。你是一个很好的采访者吗?大江:不,不,不。好的采访是把以前从未谈到过的某种主题揭示出来。我没有能力成为好的采访者,因为我根本不能提炼某种新的东西。一九六〇年,我作为入选的五位日本作家代表团成员去..

“你得学着和自己相处,不是跟别人。”| 孤独简史他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最活跃,他独自一人的时候最不孤独。——[古罗马]马尔库斯·波尔基乌斯·加图20世纪人本主义哲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其名著《爱的艺术》中写道:“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之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原始时代的洞穴人、游牧民族、埃及的农民、腓基尼的商人、罗马的士兵、中世纪的僧侣、日本的武士、现代的职员和工人都..

祖父是叶圣陶,父亲是藏书家,他笔下的南京你读过吗?作家叶兆言家里有一间令所有读书人羡慕的书房。数十个木质书架整齐摆放,一直顶到天花板,每个书架都装满了书。从他家的窗户望出去,能看到长江流过。有时,他在天不亮时就起床写作,随着天光转换,他能看到晨光熹微中长江边的行人,看得多了,难免生出苍茫之感,让他感慨“逝者如斯”。叶兆言。图/九久读书人叶兆言的作品很多,有人说,光是把他作品的年表看上一遍,就得花费不少时间。其中,光是他自己作品的各种版本,就够放..

专访作家周游:一边写小说,一边研究小说,也算是读写相长“文笔有冯梦龙之趣,读来似二月河梦回。”这是著名作家萨苏对于《麒麟》的评价。作为作家周游的长篇小说出版处女作,《麒麟》确实令人惊喜。它具有中国传统世情小说的风貌和志趣,又内蕴关于现代主题的思考和发问。而以说书人视角讲述故事、推进情节、再融入故事,也是对传统小说书写的颠覆。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探索中,《麒麟》有着诸多成功的创新。《麒麟》是一幅呈现众生的画卷。帝王、官员、儒生、说书人、传教士、反叛者,我..

宋徽宗“再受命”危机及其应对蔡條在《铁围山丛谈》中写道,“大观、政和之间”,“日惟讲礼乐,庆祥瑞。”(蔡條:《铁围山丛谈》,以下称《丛谈》,中华书局,1983年9月第1版,第28页)北宋徽宗朝祥瑞体系建设,尤其是艮岳作为神宵世界之神降场所,更历来为史家瞩目。(久保田和男:《宋代开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243页)政和年间,宋徽宗更将礼文符瑞与崇道熔于一炉,通过“元圭自至”,“上帝降格”等极致化的“神应”事件,将这..

《周四推理俱乐部》:“英式下午茶风格”推理“周四推理俱乐部”系列故事发生在英国乡间高档养老社区,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每天组织板球、钩花、拼图社团,午后惬意地喝着啤酒晒太阳。当然,也有人不满足于这样的退休生活,前特工伊丽莎白拒绝“穿着纸尿裤,坐在轮椅上慢慢变老”,于是联络推理迷护士乔伊丝、工人罗恩、心理医生易卜拉欣组成“周四推理俱乐部”,每周四聚会,研究警方多年未破的悬案、疑案。在“周四推理俱乐部”刚成立不久,他们的身边就开始出现一连串错综复..

为什么一旦开始阅读金庸,就停不下来?1924年的今天,一代武侠小说宗师金庸出生。香港作家倪匡曾说:“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金庸的小说。”金庸武侠受欢迎的程度由此可窥一二。“一个好的小说家不难赢得一大批读者。但是,能够迷住一大批具有不同教育程度、不同背景、不同社会阶层、性别和年龄的读者,依然相当令人惊奇。”作家田晓菲在其文《瓶中之舟——金庸笔下的想象中国》里如此评价金庸。在她看来,金庸武侠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活..

我的爷爷丰子恺,撸猫、喝酒、存不住钱2007年,丰羽从他父亲丰新枚手中,继承了爷爷丰子恺的部分手稿,这些手稿被报纸包着,存放在皮箱内,有他的画作、译文、散文、家书……绝大部分,此前从未面世。从此,整理出版爷爷留下的吉光片羽,成了丰羽的首要任务。很少有人知道,丰子恺除了是漫画大师之外,还是民国时期标准的“斜杠青年”,精通文学、书法、音乐、出版、装帧设计,还翻译过俄、日、英三国语言的30多种著作。“猫奴”丰子恺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幽居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