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谈 | 周国平:阅读照亮人生

2022-12-25 22:38:39 来源:网络

他是学者、也是作家,

他以坎坷的经历、丰厚的学识,

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哲语散文;

以非凡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

饱含真情实感,触动了万千读者。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三季节目,本期对话作家周国平,走进他的书香世界。

阅读照亮人生

1967年,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自此,他辗转湖南、广西,度过了近十年的知青岁月。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书籍有限,但这并没有阻挡他求知若渴的心。

在县委宣传部的4年间,他读完《马恩全集》、《列宁全集》;后来到县委党校任职期间,又读了《史记》、《韩非子》等书,“可以说中国历史的知识,我是那时候打的基础”。

在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书籍带给他更多精神支撑和力量。

君品谈 | 周国平:阅读照亮人生

周国平谈自己热爱读书

正如他说过,“人只能按内心世界的限度看世界,心中没有的,世界上再多,也仍然看不见。内心世界贫乏的人,所见的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本无定相,对不同人呈现不同面貌。所以,要让你的心灵丰富,而阅读是主要途径之一。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阅读从小奠定了周国平的人生底色。2007年,周国平受聘为中国国家图书馆顾问,2013年受聘为湖北省图书馆荣誉馆长。他的一生,与读书,与图书馆结下不解之缘。

“尼采的思想是很打动我的”

1978年,周国平告别大山,顺利考取社科院研究生院,攻读了哲学系硕士。

毕业后,他留校供职于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先任助理研究员,1988年改聘为副研究员,1994年擢升为研究员。他一边在研究所研究哲学,一边在研究生院教授学员,其间勤奋写作多部哲学专著和大量哲学散文。

入职伊始,他就将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思想作为研究重点。尼采的那些观点“(有)对人生的肯定,对生命力的肯定,对精神的肯定,对个性的肯定,这些都是人性的东西,肯定会引起共鸣的。比如说讲孤独、寂寞、无聊这三个东西的区别”。

君品谈 | 周国平:阅读照亮人生

周国平谈及尼采

1985年,周国平开始创作《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8万字的书稿,他仅耗时两个月便完成了创作。“我特别痛快的是,好多想说的话借尼采的口说出来了”。1986年该书出版,一年内畅销十万册,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共鸣。

谈及尼采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周国平认为是尼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一个就是要有强健的生命本能,另外一个就是高贵的精神追求。“高贵的精神追求是接了天了,强健的生命本能是落了地了,接了地气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周国平心里,20世纪八十年代是个“精神浪漫”、多种艺术形态蓬勃发展的时代。八十年代的人在他看来都是一代人,“那一代人就是不分年龄,可能是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他们精神上都是非常年轻的一代”。

1986年出版的哲学研究著作也为他创造了不少以书会友、以文明志的机会,结识了不少至今仍是好友的志同道合之士。

“沙龙”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彼此结识的方式。“文化人在一起轻松地聊天、闲谈的氛围,进来的标准就是谈得来、喜欢,都是有趣的灵魂”。

君品谈 | 周国平:阅读照亮人生

周国平讲述沙龙氛围

君子之交淡如水。他们的结识没有功利心,也没有什么目的。“从没有功利心这一点来说是淡如水,但是从大家的情感的融洽来说又很浓烈,浓如酒”。

在周国平看来,“在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它的思潮可以长期成为时尚”,既然称之为潮,就会长就会落。至于之后思潮是否会回来,在他眼中,读书、研究哲学是很享受的事,他力图以哲学的智慧创作出经世济民的散文创作,从而让人们在哲思散文中寻觅并捕捉到智慧的火花。

他致力将经院哲学走向大众化、通俗化和诗语化,坦诚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着万千读者,努力以自己的哲思智慧启迪着芸芸众生

君品谈 | 周国平:阅读照亮人生

/Users/qijiale/Desktop/周国平上图包/BJGG1396.JPGBJGG1396习酒用匠人精神,酿造君子品质

高贵的精神状态与强劲的生命本能都很重要锁定贵州习酒《君品谈》,继续关注凤凰网,更多丰富的君品故事和富于哲理的君品人生,主持人小莉将继续与您分享!

,君品谈 | 周国平:阅读照亮陈中流 人生

相关:

作家与作家之间:窥视、仰慕、厌弃、做朋友、做敌人、做恋人……当一位作家遇上另一位作家,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完全不输于他们笔下的小说:“他们相互窥视、合作、扶助、拒绝扶助、仰慕、厌弃、借债、资助、争吵、倾轧、做朋友、做敌人、做异性/同性恋人、私奔、结婚、离婚,风生水起,枝蔓丛生……”在下文《作家遇上作家》中,作家、译者黄昱宁细数外国文人间的磕磕绊绊,比如当时还寂寂无名的普鲁斯特唯一一次见到王尔德,却被王尔德拒之于厕所外面;而本为好友的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却“..

遇见大自然奇幻和野生动物的时刻,像诗一样美发表在《环境与行为》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对荒野景观产生依恋,是因为大自然能够满足自主性、能动性和关联性等基本心理需求。那么,在野外遇见蛇的时刻呢?美国西部长大的作家琼·狄迪恩,曾在她的纪录片《中心难再维系》中分享这样一个颇具哲学的理论:如果你把蛇放在你的视线里,蛇就不会咬你。同样来自西部地区,亚利桑那州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克雷格·查尔兹有与蛇接触的真实经历,在他的描述中,遇见大自然奇幻和野..

《红楼梦》:曹雪芹的挣扎与超脱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于每天中午12:45——这一远非黄金时段的“睡眠时间”——播出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没想到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男女老少,追踪观看”。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继“红学”“曹学”“脂学”之后,刘心武以“秦学”名世,驰誉海内外。“秦学”不仅从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还以秦可卿为钥匙,打开《红楼梦》这座巍峨..

小猫想要的,比人类想的简单得多“小猫之所以这么可爱,就是因为不会说话。”听说,在前不久的《脱口秀大会》上,你们又在调侃“吸猫”日常了。稍微收敛些看向我们的“花痴”眼神吧,多少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虽然隔壁汪星人也不太爱讲话,但人类似乎总是觉得,相较而言猫更难理解,毕竟看上去我们没那么热情。如果有机会聊聊,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谈谈猫的品种吗?自报家门,帮着解读看看哪些猫性格更温顺黏人,哪些又比较孤僻高冷?或者是哪种养育方式会让我..

欲治气血两亏、虚弱颓丧,更须读辛弃疾做词人不是辛弃疾的本意。一个立志于“弓刀事业”且曾建立奇功的铁血英雄,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望,却因生不逢时,失去了做名将、做宰相的机会,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词人,南宋词坛第一人。临死前,还在呼喊:“杀贼!杀贼!”不过还好有诗词,能够为辛弃疾烈性的情绪谋一个出口。一字一句间,闪烁的不止是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英雄失意,还有柔情百折,纤细风流与随遇而安。爱辛弃疾..

李煜:一个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千古之后,当我们依依别离时,心头依然会浮现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在某个黯然神伤的时刻,我们或许会写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当孤独与惆怅来临,我们也会禁不住吟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人间还在上演着世事的繁华与幻灭,李煜的词就将永远流传下去。失去了一世的江山,慰藉了万世的人心。李煜,你是另一种意义的胜利者。”——周公子《宋词群星闪耀时..

韩炳哲:拒绝一切痛苦的生命,是被物化了的生命痛苦之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对痛苦的恐惧和对幸福的绝对要求,这导致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韩炳哲在《妥协社会》中指出,使幸福免于被物化的恰恰是痛苦,而真正让人痛苦的恰恰是漫长而无意义的生命本身。原文作者|韩炳哲《妥协社会:今日之痛》,[德]韩炳哲 著,吴琼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1月版(即将出版)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告诉我你和痛苦的关系,我就会说出你是谁!”恩斯特·云格..

中国百年推理小说发展史福尔摩斯、埃勒里·奎因、波洛……提到名侦探,我们脑中第一时间涌现的大多是这些形象,然而,这些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侦探形象虽然影响力广大,但是,如果提及最能带给我们童年回忆与温情的侦探形象,或许还是那些年我们在电视机前看过的少年包青天、高喊“人命大于天”的提刑官宋慈,以及深入人心的狄仁杰大人等等。中国的推理小说从历史上的公案小说开始发展,已经具有了与中国文化相通的独特气质,民国时期,通过程小青、刘半..

探究文学中的“意义感”:幸福往往越渴望越背离意义感可能是人生在世最为重要的感受。什么是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你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意义感之间的参差比较是如何形成的,它合理吗?当然,这个话题早在古希腊就已经有人开始思考了,亚里士多德就会审视人们所做的一切:怎样的生活算是好的,怎样的生活不太好?他把最好的生活的状态称之为“幸福”,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幸福”。今天的这篇文章,摘编自张秋子《堂吉诃德的眼镜》,作者从19世纪新西兰女作家凯瑟琳·曼..

我始终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灰溜溜的人丨星期天文学·班宇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