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新诗依旧一无所知

2022-12-25 10:38:00 来源:网络

我们对新诗依旧一无所知

互联网上,从余秀华到贾浅浅,关于新诗的“骂战”屡屡登上热搜。

反对派认为新诗“糟得很”,脱胎于西方诗歌,过于自由散漫,创作不出”艺术的美“和”美的艺术“。支持派则认为新诗“好得很”,不拘格律语言,从内容到形式打破一切窠臼,充沛着个体生命盎然蓬勃的自由精神。两派始终争论不休。

实际上,从新诗诞生之初到现在,关于新诗的争议已横亘百年。某种意义上,新诗的争议背后,凝缩着中国新文学百年历史发展与抉择的集体记忆,是不同社会群体对重大历史隘口的回应与反思。

新诗从不缺争议,也不惧争议。在”文学边缘“的时代,新诗若能汇聚大众读者的目光,激发不同的讨论和辩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或许更多人将因此读新诗,关注诗。

下文摘编自《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一书,是著名作家、诗人黄梵对“新诗”的50条看法,包含新诗创作与欣赏的多个要点。当然,这并非定义新诗的唯一答案。

题记中,黄梵先生写道:“我只写下答案,而问题由你们寻找。”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次关于作者和读者,同好者和异见者之间共同创谈的邀请。

阅读的过程,就是提问的过程。新诗无定解,疑义相与析。

新诗50条

我只写下答案,而问题由你们寻找。

——题记

电影《帕特森》

电影《帕特森》

#1 民主 正成为新诗的一种形式,成为新诗之轻的一种标志。

#2 意义不是诗歌要达到的领地,只是 加强感觉 的一种方法。

#3 无视佳作的存在,不过是在应和心中的无神论。

#4 感觉就像观念一样不可信,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观念确实能改变感觉。

#5 不要夸大新诗的抒 情作用 ,自从我们失去美德,已更容易变得封建和伤感。

#6 现代主义 只有从思想降格为方法,新诗才会变得更加出色。

#7 用一首诗维护一个意象,比用一首诗维护许多意象要好。

#8 作品其实是集体的产物, 正是诗歌的历史,让个人变成集体。

#9 只有伟大的诗人才能驾驭俗气,才敢从事研究民族生活的冒险。

#10 诗歌的纯粹,恰恰得益于 不纯粹。

#11 梦不是创造,只是 一种现实 ,为了防止损害想象,诗人需要适度抑制它。

#12 不用担心诗歌的死活,它的历史从来是由 暂时的遗忘 写就。

#13 不要相信比喻暗示的意义,而要 信比喻触动的感觉。

#14 诗歌研究常迫使人们去注意意图,但诗歌的立身之道不在理解, 而在激发。

#15 新的方法产生新的诗歌,不过好诗与坏诗的比例,从古至今没有改变。

电影《帕特森》

电影《帕特森》

#16 一个 不体验失败 的诗人,难以固守什么精神。

#17 修辞和技巧,无法弥补一个诗人在道德上的缺陷。当然,要诠释道德,必须 既勇敢又智慧

#18 我欣赏 自我怀疑的 诗人,他往往会高估自己的不足,这样他会用一生尊重诗歌的自发性。

#19 越担心作品没有价值,越能丰富自己。

#20 一个诗人的无能为力,恰恰势不可挡。

#21 什么是史诗?史诗作为 一种境界 ,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22 叙事与抒情并非泾渭分明,事实上,它们是 同一事物的两面。

#23 风格隶属于主题,而不是相反。

#24 二流诗人自鸣语言之美、意象之奇,一流诗人忧心语言不足、形象不准。

#25 与朋友谈论自己的诗作,是一种慷慨的义举。

#26 复杂的威胁在于消灭交流;简单的危害在于毁灭探索。

#27 年轻是新诗的一种病 ,一旦患过,就会终生免疫。

#28 成功不是诗人的祖国,诗人只 对失败负有义务。

#29 完美的诗歌具有适应性,能适应不同的时代。唯美的诗歌,只会找到欣赏它精湛的个别时代。

#30 个人经验并不隶属个人,它既是共同经验的个人解读,也是 往昔经验的重

新唤醒。

#31 误解传统比模仿传统要好, 追求正确 只会限制新诗。

#32 诗意不来自世界,而来自 诗人的注视。

#33 永恒是诗歌造就的客观事物,没有诗歌,这些事物就不会出现。

#34 好诗中的自由,要少于坏诗中的自由;好诗中的逻辑,要多于坏诗中的逻辑。

#35 诗歌是不唱的歌曲,不是歌词求助歌曲,是 歌词恢复歌曲。

电影《帕特森 》

电影《帕特森 》

#36 语言也有属于自己的杂念,稍不留神,语言也会对垃圾推波助澜。

#37 词中有肉体,不一定 有灵魂 ;有头脑,不一定 有情感 ;有形象,不一定 有触动

#38 诗歌的本质,就是 文明的本质 ;在保有尊严的同时,使人对预言、可能不再大惊小怪。

#39 我不信任晦涩的诗,但信任难懂的诗;不信任诗人神话,但信任诗歌神话。

#40 偏见是一种意志。一种 编造谎言 的意志。

#41 新诗与批评尚无法相互理解,而理解调动的常常是 宣言 。

#42 新诗的历史,就是 企图建立现代国家 的精神挣扎史。白话小说尚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力道。

#43 诗人不需要对观点的忠诚,但需要 对自己的忠诚 ;不过忠于自己,并非等于屈从自己的无知或缺陷。

#44 道德不是体制的围墙,相反,它为我们保存着 解放的力量

#45 唤起读者共鸣,不该令诗人感到羞愧,要感谢读者重新陈述了诗歌。

#46 糟糕的诗,问题不出在灵感,出在 糟糕的判断

#47 好的诗歌研究,是一种脱离法则、但令人臣服的谦逊。

#48 今天, 技巧 已不再是对一个诗人真诚的考验,技巧已可能拥有造假的激情。

#49 写诗的不一定与诗有关,不写诗的不一定与诗无关。

#50 我们对新诗依旧一无所知 ,已有的所谓认识,仍不过是说服他人的冲动或愿望。

电影《帕特森》

电影《帕特森》

我们对新诗依旧一无所知

本文节选自

我们对新诗依旧一无所知

作者: 黄梵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纯粹Pura

副标题: 诗的写作课

出版年: 2021-8

,我们对新成都安全教育平台登录 诗依旧一无所知

相关:

为什么《三体》影视化这么艰难?重读原著我们找到了答案12月初,动画版《三体》终于开播。自从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后,《三体》三部曲一直是中国科幻最热的话题。而2019年,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的电影爆火之后,《三体》影视化之路在观众的期待、资本的加持下,更加势不可挡。在动画版《三体》开播前,刘慈欣就曾表示,动画特别适合表现科幻内容,“我希望它能够超出原作作者所想象的东西,能够让我们作者看到有倒吸一口冷气的感觉”。然而,动画版《三体》开播三集..

《西游记》确是出自吴承恩之手吗?恐怕未必从小背的文学常识中,每提及到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马上会联想到那个熟悉的名字——吴承恩。然而,《西游记》确是出自吴承恩之手吗?恐怕未必。根据现有的资料,吴承恩有可能是作者。即使这样说,也是相当大胆和自信的。在作家张宗子的考证、想象与侧写中,那个写出巨作《西游记》的作家更像一个书商请来的专业写手,把一个上好的、有市场价值的题材综合编写成一部畅销小说。他很可能是一位市井中的小文人,社会地位不..

亲密的分离:他们为什么选择了离婚?在最新两集的《再见爱人2》中,苏诗丁和卢歌这对花束般的旧日恋人骤然发现曾经最亲密的对方竟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而原本令人大喊窒息的张婉婷,似乎迎来了通向改变的裂隙……自去年《再见爱人》开播以来,人们在这档离婚综艺中倾注的关注远超于对同期婚恋类综艺。最重要的原因是相比后者,恰恰是离婚将亲密关系更为真实的一面推至我们面前。当然,作为一档真人秀节目,《再见爱人》无论呈现得再真实,恐怕也离普通人的状况相去甚..

君品谈 | 周国平:阅读照亮人生他是学者、也是作家,他以坎坷的经历、丰厚的学识,创作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哲语散文;以非凡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饱含真情实感,触动了万千读者。时代有我,君品相传。由凤凰网出品,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第三季节目,本期对话作家周国平,走进他的书香世界。“阅读照亮人生”1967年,周国平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自此,他辗转湖南、广西,度过了近十年的知青岁月。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书籍有限,但这并没有阻挡他..

作家与作家之间:窥视、仰慕、厌弃、做朋友、做敌人、做恋人……当一位作家遇上另一位作家,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完全不输于他们笔下的小说:“他们相互窥视、合作、扶助、拒绝扶助、仰慕、厌弃、借债、资助、争吵、倾轧、做朋友、做敌人、做异性/同性恋人、私奔、结婚、离婚,风生水起,枝蔓丛生……”在下文《作家遇上作家》中,作家、译者黄昱宁细数外国文人间的磕磕绊绊,比如当时还寂寂无名的普鲁斯特唯一一次见到王尔德,却被王尔德拒之于厕所外面;而本为好友的海明威与菲茨杰拉德,却“..

遇见大自然奇幻和野生动物的时刻,像诗一样美发表在《环境与行为》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对荒野景观产生依恋,是因为大自然能够满足自主性、能动性和关联性等基本心理需求。那么,在野外遇见蛇的时刻呢?美国西部长大的作家琼·狄迪恩,曾在她的纪录片《中心难再维系》中分享这样一个颇具哲学的理论:如果你把蛇放在你的视线里,蛇就不会咬你。同样来自西部地区,亚利桑那州的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克雷格·查尔兹有与蛇接触的真实经历,在他的描述中,遇见大自然奇幻和野..

《红楼梦》:曹雪芹的挣扎与超脱2004年4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于每天中午12:45——这一远非黄金时段的“睡眠时间”——播出节目《刘心武揭秘〈红楼梦〉》,没想到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反响,“男女老少,追踪观看”。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继“红学”“曹学”“脂学”之后,刘心武以“秦学”名世,驰誉海内外。“秦学”不仅从秦可卿原型的研究入手,揭示《红楼梦》文本背后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政治权力之争;还以秦可卿为钥匙,打开《红楼梦》这座巍峨..

小猫想要的,比人类想的简单得多“小猫之所以这么可爱,就是因为不会说话。”听说,在前不久的《脱口秀大会》上,你们又在调侃“吸猫”日常了。稍微收敛些看向我们的“花痴”眼神吧,多少有点不太聪明的样子……虽然隔壁汪星人也不太爱讲话,但人类似乎总是觉得,相较而言猫更难理解,毕竟看上去我们没那么热情。如果有机会聊聊,你们想知道些什么?谈谈猫的品种吗?自报家门,帮着解读看看哪些猫性格更温顺黏人,哪些又比较孤僻高冷?或者是哪种养育方式会让我..

欲治气血两亏、虚弱颓丧,更须读辛弃疾做词人不是辛弃疾的本意。一个立志于“弓刀事业”且曾建立奇功的铁血英雄,血液里流淌的都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望,却因生不逢时,失去了做名将、做宰相的机会,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词人,南宋词坛第一人。临死前,还在呼喊:“杀贼!杀贼!”不过还好有诗词,能够为辛弃疾烈性的情绪谋一个出口。一字一句间,闪烁的不止是刀光剑影,金戈铁马,英雄失意,还有柔情百折,纤细风流与随遇而安。爱辛弃疾..

李煜:一个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千古之后,当我们依依别离时,心头依然会浮现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在某个黯然神伤的时刻,我们或许会写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当孤独与惆怅来临,我们也会禁不住吟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要人间还在上演着世事的繁华与幻灭,李煜的词就将永远流传下去。失去了一世的江山,慰藉了万世的人心。李煜,你是另一种意义的胜利者。”——周公子《宋词群星闪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