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世界的不确定,如何锻炼情绪的韧性?

2022-10-24 09:24:40 来源:网络

近年来,各种不确定性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韧性。列纳德·蒙洛迪诺的新书《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正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情绪的力量,进而重建精神韧性。本文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为《情绪》一书所撰写的序言,其中所提及的锻炼情绪韧性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经历过无数次瘟疫、战争以及自然灾害。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大灾难后依然存活,并且活得越来越好,主要归功于人类社会的高韧性,而这种韧性很大一部分源于人类复杂的情绪。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生物体需要拥有更多的灵活性,情绪作为人类决策过程中的一个复杂变量,赋予思维高度的灵活性。“在理性思维的引导下,人们能够根据自身的目标和相关数据得出有逻辑的结论,而情绪会影响人们对目标和数据的重视程度”,在暗处改变人们对当前场景和未来前景的思考方式。因而面对相似的情境,人们可以先考虑各种应对方式,深思熟虑后再做出决定。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无论是我们现今界定的“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有其价值。如本书所言,“不同的情绪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模式,都会让你对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做出相应的调整。”

《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作者: [美] 列纳德·蒙洛迪诺,译者:董敏 /陈晓颖,版本:中译出版社 2022年7月

《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作者: [美] 列纳德·蒙洛迪诺,译者:董敏 /陈晓颖,版本:中译出版社 2022年7月

对于情绪,科学家们已经成功探索出其对于人类进化的重要意义。2005 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了“拓展—建构理论”。该理论合理解释了积极情绪的进化原因。面对风险,人类大脑必须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大脑需要让我们对外界充满好奇,积极的情绪会鼓励我们拓宽见识、探索未知。例如,书中举例表明“快乐能够鼓励人们挑战自身极限,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一切。快乐能让人冲破原有的思维框架, 积极探索、发明创造,而且还能变得幽默风趣。”

而另一方面,大脑要帮助我们规避危险,注意可能面临的威胁,从而阻止我们的冒险探索。这就是消极情绪的存在意义。例如,人类在恐惧状态下所做的思考常会造成悲观的认知倾向。在徒步中听到蛇的声音及时逃离后,出于惧怕再次遇到蛇的心理,对于树丛中更细微的声音也会持续保持警惕。可见,消极情绪也为人类的生存、进化立下过汗马功劳。

尽管情绪的进化有助于大脑权衡我们的反应,但有些特性或许放在几十万年前适用,放在今天的社会中却找不到用武之地。我们的情绪机制会对很多只存在于现代社会的新情况产生过度反应,引发种种问题,尤以消极情绪为甚。

情绪沉浸:积极、进取地生活

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 魏格纳(Daniel Wagner) 做了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尝试想象一只白色的北极熊,然后再让受试者忘掉它,结果人们的思维出现强烈反弹,脑海中北极熊的形象越加鲜明,根本忘不掉。魏格纳教授以此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后续实验证明,用逃避、压抑的方式去控制疼痛、创伤和困扰都会导致这些症状以更负面的方式回归。那么该如何忘掉这只白色北极熊呢?积极心理学给出了一个方法:我不去想它,我去想什么?我可以去想孩子的笑脸,春天的鲜花,灿烂的阳光,用积极的一些体验来转移、替代和升华我们的消极体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的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教授是第一个将这一概念提出来 , 并以科学方法加以探讨的西方科学家, 他的研究表明,人在做一件事情,特别投入的时候会有一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酣畅淋漓、如痴如醉的心理体验,他用“Flow(流动)”这一概念来描绘这种状态,翻译成中文就是“心流”或“福流”,后者是我个人偏好的译法。

什么是福流呢?它是一种经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是以积极情绪为主的全身心投入而带来的一种状态, 包括愉悦、兴趣、忘我,还包括兴奋、充实等情绪,所以说, 福流是一种美妙的、复合型的情绪体验。处于情绪的福流中, 人们完全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常有“时间过得真快”的感慨,也察觉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现今,许多人将闲暇时间用于玩游戏、浏览娱乐新闻、看短视频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无法自拔,甚至废寝忘食。这种状态并不会让人获得真正的振奋或满足,反而会体验到更多的失落和空虚。这种被动吸引而非主动进入的情绪状态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情绪福流”。对此,心理学家布莱恩·萨顿 - 史密斯(Brian Sutton-Smith)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你不需要改变你玩的游戏,你只需要专注游戏让你进步的方式。任何人只要开始思考,游戏让他们变得更好的方式,就能够学会在面对艰难挑战的时候,在精神上和情绪上变得更有适应力。这个观点与我正在开展的关于积极情绪的沉浸课题研究不谋而合。

要构建“情绪福流”的沉浸状态,有四种方式。首先, 要改变认知,从日常工作中构建福流,可以将工作任务拆分, 确定更明确的目标,更迅速的反馈,更匹配的难度。把挑战看成又一个获得高水平福流的机会。其次,在关系中构建福流。

电影《匿名情绪》剧照。

电影《匿名情绪》剧照。

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和友谊处理得当也能带来满满的福流。再次,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掘自身在哪些活动中能产生福流的感觉,尽量去多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做自己不得不做的事情。最后,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把那句“活在当下”通过科学的方式真正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用非刻意的方式充分享受当下此时的心流与体验,从中发现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崇高、更加干净、更加通透的超越感。

锻造心理韧性:

应对高度不确定性的重要能力

根据蒙洛迪诺先生的论述,情绪是人类心理工具包的一部分,但因个体差异,有些人生来更容易陷入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现今,我们的生活仍面对着疫情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常常引发各种消极情绪。能否渡过难关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颗坚韧的心”。

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已经发现了大脑的“决心开关”。决心不仅能赋予我们行动的动力——主动做事、主动与某人打交道,开口说话,而且还能促使我们将自己的行动坚持到底,直到最终目标实现。就像跑长跑一样,一开始我们可以依靠我们天赋的体力跑起来,中期就要依靠我们的智慧、经验和战略,后期拼的一定是我们的心理韧性。而关于提升个人的心理韧性,我曾分享过三个建议:第一,要韧性,不要任性。要刻意锻炼建立理性的防御机制,不要总是遇到事情就马上启动本能的防御机制。遇事要理性,不能太本能。

电影《匿名情绪》剧照。

电影《匿名情绪》剧照。

第二,要强悍化,不要软体化。不要被困境所困,被难事所难。要主动选择跳出思维陷阱、超越即时快乐、提升自我效能、发现自我优势、保持身心健康、追求远大目标,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第三,要让坚韧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而不是成为一种标语口号。在多年的教学与生活实践中,我总结了帮助普通人控制负面情绪困扰、培养心理韧性的八个具体的小方法,简称“八正法”,它包括:深呼吸,闻香(屈原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君子佩香是传统文化中一项很高级的生活内容),抚摸身体(特别是膻中穴、腹部、掌心),幽默地会心一笑,倾诉,运动,专念(如“抱元守一”的觉察),写作(“文以载道,文亦可以养心”)。这些小小的行动,持之以恒,能培养我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抗逆力。

世上的万事万物无所谓对错,关键在于我们喜欢不喜欢。人类所有的活动,其实都受情绪的影响。我们需要重新正确认识情绪的存在意义,理解自身的情绪感受,以高度的韧性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消解负面的感受,探寻情绪的福流,感受积极、正面的人生价值。而这些,是让我们面对当下生活,无论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 挑战或享受,痛苦或幸福,最有力量的沉浸力量!

本文经出版方授权摘编自《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序言部分,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少部分内容有删节。

原作者/彭凯平

摘编/张婷

编辑/走走

校对/柳宝庆

,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对世界的不确定,如何锻炼情绪的韧性?

相关:

松弛感,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跟着博主学拍照,打造迷人的松弛感;松弛感女生为什么受欢迎;从优秀女生身上学到顶级魅力:松弛感;为什么她们自带松弛感;松弛感,不在乎就很酷……这是在某知名社交媒体平台搜索“松弛感”,立即弹出的热门讨论。松弛感,是今年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非常火爆的一个流行词。关于“松弛感”最初的来源,在信息驳杂的互联网几乎已不可考。但仔细梳理这些与松弛感有关的词汇,我们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特点。比如,与此前的同类流行词..

杜甫的诗,柳永的词,庄子的思,都是这样写出来的在古人的世界里,诸多高见巧思、佳品杰作都来自登高俯视。杜甫登高,悲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以自然之变感怀人生之变;庄子登高,借鲲鹏之翼扶摇而上以“游无穷”,身体灵魂全然自在逍遥;张择端登高,绘《清明上河图》,世间种种逼真完整地再现……可以说,如果不是站在高处俯视脚下世界,就很难脱离世俗纷扰,也不会感受到思绪万里神游的快感——在无限的大地和天空的怀抱中,人脱离了肉身的限制,与历史、未来,乃至宇宙共震..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侦探,也许是你我推理小说是一种拧巴的文学类型。它一边是“精英文学”,一边写的又是人类最本质的、未经包装的欲望。它极尽诡异、猎奇之能事,写出来的却是逻辑和辩证的理性思维。它的文学性常常被怀疑和诟病,喜欢它的读者却说这是最浪漫的文学。它是再小不过的点生发出来的一桩事件,人物不太会成长,时间甚至也不总是流动,却以小见大,从侦探的形象甚至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变迁。《布朗神父探案集》的作者G.K.切斯特顿曾说:“推理小说的第一..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篇“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1923年,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发表了《译者的任务》。与本雅明的许多作品一样,这篇文章当时由于过于晦涩难懂,并未引起足够多人的注意。多年之后,它才终于被认定为翻译理论领域极其重要的文献。翻译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称其为“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本雅明在本文中提出了许多先知式的关于翻译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翻译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交流”,而是接近某种巴别塔之前的“语言原型”,这带有他本人十分典型..

拥有一个菜园,为何成了我们对城市理想生活的最佳想象?《菜园简史》,[法]弗洛朗·凯利耶 著,卫俊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版。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爱弥儿,或论教育》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告诉学生爱弥儿什么是“所有权”,卢梭特意选了乡间别墅旁的一片菜园,让小爱弥儿在这里种蚕豆。在老师的陪同下,爱弥儿每天都来这里给种子浇水,观察植物的萌芽、破土和生长。随着植物的生长,爱弥儿也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所有权”。卢梭写道:..

手机废人:“已读不回”背后的不安2016年,神奈川县横须贺市、千叶县柏市等自治体推出了手机版的“母子健康App”,既电子版的母子手册(母子健康手册 )。这个App可以记录从孕妇怀孕到胎儿出生以及婴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预防、接种等一系列内容。母亲不仅可以通过这个App将胎儿的B超影像、出生时的录像制作成相册,还可以与家人共享。只要将孩子的身高、体重输入App,即可自动生成图表,直观地展现出孩子的成长过程。此外,App还提供了各类信息,如定期推送..

年轻,且有两条腿,简直所向披靡星期天文学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星期天文学」第13辑,嘉宾是作..

为何在继母迫害女孩的童话中,父亲要么不在,要么不管?蓝胡子、强盗新娘、白雪公主、灰姑娘……几代人讲述这些故事,它们如此疯狂惊悚,又如此平淡日常。“格林兄弟开始立志为‘诗歌史’添砖加瓦,根本无意出版‘供人消遣的书’。后来,威廉·格林不知不觉响应起大众的需求和期待,格林童话越来越远离初版时的粗野和纯朴,内容逐渐净化、风格化、文学化,大人孩子都喜欢。”哈佛大学民俗和神话研究教授玛丽亚·塔塔尔带我们重回童年的魔法森林,重新翻阅格林童话的最初版本——《儿童..

如今打开一本书,有的注释篇幅甚至超过了正文作为书的读者,我们或许有个直观感受是,这几年注释的篇幅似乎比以前更大了。打开一本书,有的注释篇幅甚至超过了正文。这当然不是指整本书一大半都是注释,而是有许多书,翻看几页,会发现有那么一两页是满篇的注释。如果是尾注,放在书的最后,有注释的页数加起来几十上百也是可能的。这些繁多的注释,似乎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宣告我们没有能力读下去。而我们本身也经常以一本书有没有满篇的注释,来决定是看还是不看,背后的..

昨天我哭够了,今天心情好愉快啊今天我们如何养育孩子?是希望他(她)和自己一样成功,还是不要再走自己过去的老路?口头说着只愿他/她健康、快乐、幸福——事实上已是近乎完美的期许——而常因现实的落差而焦虑不已?……几乎每一对父母都终将面临这些难题。即便翻过了数百本育儿指南,身临其境时也可能依然手足无措。学者胡泳在新书《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中无意于找寻标准答案,却希望提供一个不焦虑的、直抵心灵本质的解题样本。书里没有“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