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开蚊子如何闻到人类气味的神秘面纱

2022-10-23 12:00:22 来源:网络

现在,一项富有启发性的新科学研究解释了为什么蚊子的嗅觉如此难以被破坏。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Cell》上,其揭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嗅觉系统--能让埃及伊蚊专门猎杀人类并传播登革热、寨卡、基孔肯雅和黄热病等病毒。关于蚊子如何感知和解释气味的长期假设被该论文中提出的数据所颠覆。

“乍一看,蚊子的嗅觉是没有意义的,”洛克菲勒大学Robin Chemers Neustein教授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首席科学官Leslie Vosshall说道,“蚊子组织其嗅觉的方式完全出乎意料。但对蚊子来说,这是很有意义的。每一个解释气味的神经元都是冗余的,以至于嗅觉系统基本上是牢不可破的。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找到打破蚊子迷恋人类的方法。”

违反嗅觉的规律

从昆虫到哺乳动物,科学家普遍认为大脑通过1:1:1的系统处理气味。每个嗅觉神经元表达一个气味受体从而跟一簇神经末梢--血管球沟通。在昆虫中,一个神经元-一个受体-一个肾上腺模型的证据之一是观察到许多物种的嗅觉受体跟肾上腺的数量几乎完全相同。果蝇拥有约60个受体和55个血管球;蜜蜂则有180个受体和160个血管球;烟草天峨分别有60个和70个。

研究表明,即使在进化遥远的生物体如苍蝇、小鼠甚至人类中也存在同样的、干净的1:1:1比例。并且尽管蚊子的受体数量是血管球的两倍,但Vosshall实验室之前的工作表明,它们也会遵守相同的嗅觉基本规律。论文共同第一作者Margaret Herre说道:“假设每个生物体都会以这种方式工作是合理的。”

跟味觉不同的是,一个负责检测苦味的细胞可能会表达许多苦味受体以确保苦味食物的味道一致,而1:1:1的嗅觉模型似乎是必要的。Herre说道:“这将使动物有能力生活在一个丰富的嗅觉空间中检测和区分大量的气味。”

但在研究埃及伊蚊如何闻到人类散发的独特的体味和二氧化碳花束时,沃斯霍尔实验室的前博士后、现为波士顿大学的助理教授Meg Younger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尽管1:1:1的规则决定了蚊子应该有一个神经元、受体和血管球来闻到体味并有一个单独的方案来闻到二氧化碳,但Younger跟Herre合作发现了个别气味神经元跟多个不同受体的证据。

进一步的调查产生了更令人困惑的结果。Vosshall说道:“几乎每个细胞都表达了所有的东西。蚊子的嗅觉系统应该是保持不变的,但在蚊子身上却完全混乱了。”研究论文联合第一作者livia Goldman是沃斯霍尔实验室的博士生,她进行的单核RNA测序证实了伊蚊的嗅觉系统与传统模型不同;体内电生理学则直接测量了蚊子的脑细胞活动,并证明这些细胞实际上是在检测多种气味分子--而这些都公然违反了嗅觉教条。

研究小组怀疑,跟小鼠和其他在许多不同地方寻找食物的通用物种不同,蚊子进化出一种独特的嗅觉系统,以此来帮助它们不惜一切代价追踪血食。对于不喝血就无法繁殖的埃及伊蚊来说,聚焦于嗅出人类的气味感应可能比检测大量气味的能力更重要。

与此同时,该系统的冗余和弹性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之前试图敲除嗅觉的核心基因并没有阻止蚊子对人类的定位。“了解蚊子是如何定位人类的对于我们操纵这一系统并使人们不那么容易受到蚊子传播的疾病的影响至关重要。研究这个系统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蚊子的嗅觉是如此牢不可破,”Goldman说道。

超越教条的发展

就在Vosshall对她的发现感到困惑的同时,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hristopher Potter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果蝇中观察到了类似的杂乱的气味感应模式。曾在昆虫嗅觉方面的教条开始迅速解开。但Vosshall--其先前的研究在建立昆虫嗅觉的传统模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却毫不畏惧。“我觉得这很令人兴奋。这意味着我的早期工作错过了这种复杂性,它表明科学的进步是向真理弯曲的。”

Vosshall指出,另一项研究甚至更早地记录了果蝇中非常规气味编码的证据,但研究人员们将他们的发现视为随机噪音,另外还不恰当地得出结论--他们的数据支持而不是推翻了传统模型。

“教条是有用的,但也是有问题的,”Vosshall说道,“当你发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时可能很难说出来,因为你的第一直觉是认为你的实验没有成功,这只是噪音。我们的发现应该激励人们,如果他们看到了什么,就说出来。”

就目前而言,“坏消息是,要打破蚊子对人类的迷恋可能是不可能的,”Vosshall说道。他引用了蚊子嗅觉系统的纯粹弹性。然而,好消息是,这些结果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超越小鼠和果蝇并重新审视其他不太出名的生物体如何感知气味。

“除了大家研究的物种之外,还有更多的物种。我们想知道:蜱虫有常规的嗅觉吗?还有蜜蜂呢?研究非模型生物体的系统并发现我们最喜欢的原则并不总是适用,这很令人兴奋,”Vosshall说道。

,科学感恩的心伴奏 家揭开蚊子如何闻到人类气味的神秘面纱

相关:

新研究:选择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的资料图“简而言之,我们的理论是,意识发展为一种记忆系统,被我们无意识的大脑用来帮助我们灵活地、创造性地想象未来并进行相应的计划,”研究论文通讯作者、神经学教授Anderw Budson博士说道,“这一理论的全新之处在于,它表明我们并不直接感知世界、做出决定或执行行动。相反,我们无意识地做所有这些事情,然后--大概半秒钟后--有意识地记住做这些事情。”为了解释一些早期意识理论无法轻易解释的现象,Budson指出,他和他..

研究发现熊不是纯食肉动物“熊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肉食动物,就像猫一样,它们消耗高蛋白的饮食,”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华盛顿州立大学野生动物生物学教授Charles Robbins说道,“在动物园里,无论是北极熊、棕熊还是懒熊,人们一直建议把它们当作高蛋白的肉食动物来喂养。当你这样做时,你会慢慢地杀死它们。”在单独的测试中,科学家们给圈养的大熊猫和懒熊喂食了无限的食物以观察它们的喜好,然后记录它们选择的营养状况。为了衡量大熊猫对竹子的偏好,..

先进的基因组学方法为海洋保护带来新希望我们的海洋没有任何部分是不被人类触及的。重要的生态系统如珊瑚礁、海草草甸和海带森林都在因气候变化和其他人类干扰而不断减少。研究人员van Oppen和Coleman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出,通过传统的策略和最近的发展如辅助进化使用遗传和基因组方法在推进海洋保护和恢复方面有着巨大的前景。比如DNA测序现在可以识别非法捕捞的海鲜产品以保护受威胁的物种。海水样本中的DNA--称为环境DNA--正在成为传统的基于SCUBA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调..

我们不知道外星人在哪里,但这里有他们可能不在的地方首先,我们有一个基本上是无限的宇宙,可以将我们的望远镜对准它并试图找到外星生物;其次,我们人类只熟悉我们所知的生命。不过在周五,科学家们有了一个发现,他们认为可以极大地缩小对太空生物的复杂搜索。在发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的一篇论文中,该团队解释了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如何围绕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M型矮星--运行,似乎没有大气层。这意味着也许可以得出结论,围绕所有其他M型矮星运行..

俄战机巡逻白俄罗斯边境 最近处距基辅不到100公里据路透社20日报道,明斯克方面表示,俄罗斯空天军战机当天在白俄罗斯边境进行了定期巡逻飞行。报道称,在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总统上周说白俄罗斯面临乌克兰的攻击威胁后,俄罗斯向这个邻国部署了一支由9000名官兵和数百件军事装备组成的强化特遣部队。白俄罗斯国防部在一份声明中说:“目前,地区联合部队中的俄罗斯航空兵部队正在俄白联盟国家的空中边境进行定期巡逻。”“俄白联盟国家”是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组成的无边界免税区的..

面对世界的不确定,如何锻炼情绪的韧性?近年来,各种不确定性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韧性。列纳德·蒙洛迪诺的新书《情绪:影响正确决策的变量》正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情绪的力量,进而重建精神韧性。本文是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教授彭凯平为《情绪》一书所撰写的序言,其中所提及的锻炼情绪韧性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经历过无数次瘟疫、战争以及自然灾害。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大灾难后依然存活..

松弛感,不仅仅是个体自我疗愈的方式跟着博主学拍照,打造迷人的松弛感;松弛感女生为什么受欢迎;从优秀女生身上学到顶级魅力:松弛感;为什么她们自带松弛感;松弛感,不在乎就很酷……这是在某知名社交媒体平台搜索“松弛感”,立即弹出的热门讨论。松弛感,是今年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非常火爆的一个流行词。关于“松弛感”最初的来源,在信息驳杂的互联网几乎已不可考。但仔细梳理这些与松弛感有关的词汇,我们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特点。比如,与此前的同类流行词..

杜甫的诗,柳永的词,庄子的思,都是这样写出来的在古人的世界里,诸多高见巧思、佳品杰作都来自登高俯视。杜甫登高,悲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以自然之变感怀人生之变;庄子登高,借鲲鹏之翼扶摇而上以“游无穷”,身体灵魂全然自在逍遥;张择端登高,绘《清明上河图》,世间种种逼真完整地再现……可以说,如果不是站在高处俯视脚下世界,就很难脱离世俗纷扰,也不会感受到思绪万里神游的快感——在无限的大地和天空的怀抱中,人脱离了肉身的限制,与历史、未来,乃至宇宙共震..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侦探,也许是你我推理小说是一种拧巴的文学类型。它一边是“精英文学”,一边写的又是人类最本质的、未经包装的欲望。它极尽诡异、猎奇之能事,写出来的却是逻辑和辩证的理性思维。它的文学性常常被怀疑和诟病,喜欢它的读者却说这是最浪漫的文学。它是再小不过的点生发出来的一桩事件,人物不太会成长,时间甚至也不总是流动,却以小见大,从侦探的形象甚至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变迁。《布朗神父探案集》的作者G.K.切斯特顿曾说:“推理小说的第一..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篇“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1923年,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发表了《译者的任务》。与本雅明的许多作品一样,这篇文章当时由于过于晦涩难懂,并未引起足够多人的注意。多年之后,它才终于被认定为翻译理论领域极其重要的文献。翻译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称其为“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本雅明在本文中提出了许多先知式的关于翻译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翻译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交流”,而是接近某种巴别塔之前的“语言原型”,这带有他本人十分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