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太空望远镜探测到矮星系的“保护罩”:麦哲伦日冕

2022-10-02 02:25:01 来源:网络

最近的理论预测表明,这些矮小的卫星星系必须受到一个无孔不入的防护罩的保护,以防止银河系将其基本的恒星形成气体移除。这种所谓的麦哲伦日冕,由温度为50万度的超强气体组成,将作为麦哲伦云周围的一种宇宙碰撞区,使圆盘和恒星在碰撞中相对不受伤害。尽管模拟显示麦哲伦日冕应该存在,但观察到的证据仍然难以找到。

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和远紫外光谱探测器独特的紫外线视野,加上遥远的类星体的探测能力,天文学家终于能够探测到麦哲伦日冕并开始绘制其地图。这个由热气体组成的弥漫性光环的发现,从大麦哲伦云延伸出10万光年,覆盖了南部天空的大部分,证实了这个预测。它还照亮了我们对小星系如何与大星系互动而不失去未来恒星形成所需燃料的理解。

距离地球近20万光年的大麦哲伦星系是银河系的一个卫星星系,它漂浮在太空中,围绕着我们的银河系跳着漫长而缓慢的舞蹈。当银河系的引力轻柔地拉扯着它邻居的气体云时,它们就会坍塌,形成新的恒星。反过来,这些恒星又将气体云照亮,呈现出万花筒般的色彩,在这张来自美国宇航局/欧空局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图像中可以看到。

几十亿年来,大麦哲伦云和小麦哲伦云--银河系最大的卫星星系一直遵循着一个危险的旅程。当它们被拉向我们的母星系时,它们相互绕行,开始解体,留下了气态碎片的痕迹。然而,这些矮星系仍然完好无损,持续进行着旺盛的恒星形成,让天文学家们大惑不解。很多人都在努力解释这些物质流怎么可能存在,如果这些气体被从这些星系中移除,它们怎么还能形成恒星呢?

由Krishnarao领导的一个天文学家小组终于找到了答案,在美国宇航局哈勃太空望远镜和一颗名为远紫外光谱探测器(FUSE)的退役卫星的数据帮助下,他们发现麦哲伦星系被一个日冕所包围,这是一个由高温超强气体组成的保护罩。这将这两个星系包裹起来,防止它们的气体供应被银河系抽走,从而使它们能够继续形成新的恒星。

这一发现刚刚于9月28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涉及到星系演化的一个新方面。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共同研究者安德鲁-福克斯说:"星系将自己包裹在气态的茧中,作为对其他星系的防御性盾牌。"

几年前,天文学家预测了日冕的存在。"我们发现,如果我们在模拟麦哲伦云落入银河系的过程中加入日冕,我们就可以首次解释提取气体的质量,"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共同研究者埃琳娜-德翁吉亚解释说。"我们知道,大麦哲伦云应该有足够大的质量来拥有一个日冕"。

然而,虽然覆盖了南部天空的很大一部分,并从麦哲伦云延伸到10万光年以上,但日冕实际上是看不见的。事实上,绘制它需要从30年的存档数据中搜寻合适的测量数据。

科学家们认为,星系的日冕是数十亿年前坍缩形成星系的原始气体云的残留物。尽管在更遥远的矮星系周围已经看到了日冕,但天文学家以前从未能够像这样详细地探测一个日冕。

Krishnarao说:"在计算机模拟中,有很多关于它们应该是什么样子的预测,它们在数十亿年中应该如何互动,但是在观测中,我们无法真正测试其中的大部分,因为矮星系通常太难探测了。因为它们就在我们家门口,麦哲伦云提供了一个研究矮星系如何互动和演变的绝佳机会。"

为了寻找麦哲伦日冕的直接证据,研究小组在哈勃和FUSE档案中筛选了位于麦哲伦日冕后面数十亿光年的类星体的紫外线观测。类星体是星系中极其明亮的核心,其中含有大量活跃的黑洞。尽管科学家们推断,尽管日冕会太暗而无法单独看到,但他们认为,它应该作为一种雾气,遮蔽和吸收来自背景中类星体的明显的亮光模式。过去,哈勃对类星体的观测被用来绘制仙女座星系周围的日冕。

通过分析来自28个类星体的紫外光模式,研究人员能够检测和描述大麦哲伦星系周围的物质,并确认日冕的存在。正如预测的那样,类星体光谱上印有碳、氧和硅元素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环绕银河系的热等离子体光晕。

需要极其详细的紫外线光谱来探测日冕。"哈勃和FUSE的分辨率对这项研究至关重要,Krishnarao解释说。"日冕气体是如此的弥漫,它甚至几乎不存在。此外,它还与其他气体混合在一起,包括从麦哲伦云中拉出的气流和源自银河系的物质。"

通过绘制结果,研究小组还发现,气体的数量随着与大麦哲伦云中心的距离而减少。这是一个完美的提示信号,表明这个日冕真的存在,它确实在为星系形成一个保护盾。

如此稀薄的气体笼罩如何能够保护一个星系免遭破坏?任何试图进入星系的东西都必须先通过这种物质,所以它可以吸收一些冲击。此外,日冕是第一个可以被提取的材料。在放弃一点日冕的同时,受保护星系本身内部的气体,能够形成新的恒星。

,哈勃太空望远镜湖北经视直播 探测到矮星系的“保护罩”:麦哲伦日冕

相关:

从“鲁迅有点帅”说起说起鲁迅的外貌,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在其诗作《自嘲》中的形容——“横眉冷对”,虽然有如此严肃冷峻的加持,然而一米六左右的身高以如今的审美标准来看,恐怕怎么都称不上“帅气”。鲁迅、萧伯纳、蔡元培从左至右,摄于1933年对于鲁迅的外貌描述最准确的,应该是他身边的亲人、好友、学生们。在鲁迅的挚友、作家许寿裳笔下,鲁迅“额角开展,颧骨微高,双目澄清如水精,其光炯炯而带着幽郁”;而作家郁达夫甚至称鲁迅为“中..

莫言的国庆假期书单:一起阅读《史记》等经典大家好,我是莫言。国庆长假就要到了,跟大家分享我读过的好书,我们在假期里一起阅读经典。《史记》我们读《史记》,何尝不是在读司马迁的心灵史。司马迁一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奇。他是童心活泼的大作家。他笔下那些成功的人物都有出奇之处,都有行为奇怪、超出常人之处。项羽奇在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兵也不成,不学而有术,奇在他是一个天生的战斗之神。韩信奇在以雄伟之躯甘受胯下之辱,拜将后屡出奇计,最后被糊糊涂涂地处死。奇..

母乳与奶粉:一段有关喂养的文化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对于初为人母的女性来说,这只是故事的开始。生产之后,是选择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背后既有理性计算,也是科学话语与道德观念的必争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有关生育、人口问题的讨论之中,喂养议题一直备受关注。事实上,无论是母乳还是奶粉,它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近代以来,无论东西方,都经历过从母乳喂养到牛乳哺育的话语转变。近年来,母乳喂养重被提倡为最佳的哺乳方式,围绕母乳喂..

中国人的性格就是这几位诗人的杂糅说起唐朝诗人,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太多,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等,然而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大名之外,还另有一个唐朝诗人在其中显得尤其特别——王梵志。作为一名唐初河南的底层农民,王梵志创作的一大主题就是道德劝诫,所谓“教你做人”,然而他在“讲道理”、劝诫讽喻的时候,真的触及了社会现实,讽刺当时的官吏司法、世态人情,在通达、通透之处看透了生死、爱憎与得失。下文摘选自王晓磊(六神磊磊..

一生中难免有那么几次,人会荒唐地去怀疑自己的价值 | 星期天文学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年轻而富有才华,是新文学的旗手,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

没人关心女性的性爱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上野千鹤子 & 铃木凉美上野千鹤子,日本女性主义先驱,其作品《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启发了无数女性。铃木凉美,拍过100多部成人电影的“前AV女演员”,她将此段经历与观察写成学术论文后,被东京大学录取。相差35岁的她们经历迥异:铃木在性交易市场目睹过男性低劣的欲望,已对男人彻底绝望;上野经历过无数次愤怒与失望,但仍对世界充满信心。她们在2020年开始通信,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12个不同..

阿尔茨海默病人的最后记忆:爱你,不曾忘却当记忆被疾病夺走,阿尔茨海默病人最坚固的回忆是什么?永远背得出女儿的电话号码;给老伴夹菜仿佛肌肉记忆;忘不了那年背儿子去城里看病、救回一条命……记忆力减退是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症状,这种脑部退行性疾病会逐渐蚕食患者的记忆和认知。然而,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中,病人对家人爱的记忆往往难以冲刷,家人也成了他们生命最后一站的全部依托。从记忆断点开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还会迷路、无法算账,分不清左右,甚至出..

找了14年,终于找回了我被拐卖的孩子2007年10月9号,对大多数人而言,是无比平常的一天。但对于本文口述者孙海洋来说,这却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一天。这一天,是他在深圳的包子铺刚开业的第7天,也是他的小儿子孙卓上幼儿园的第2天。这一天的晚上8点前后,他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了。在这之后的14年零57天里,孙海洋踏上了漫长的寻子旅途。他曾目睹过“拐卖村”,见到过老婆、孩子全是买来的一家人;他加入全国各种寻子群体,甚至帮助别人找到过被拐走的孩子;他也曾作..

出身寒门的我,不想屈服于命运的安排此前,“小镇做题家”一度成为网络热词。“小镇做题家”们依靠出色的做题能力升入名校,却发现身边那些家庭条件优渥的同学不仅会做题,而且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这种一定程度上是由出身所带来的差距,以及由此所催生出来的复杂心境,引发了大众深刻的共鸣。不过,相比较能够进入名校的“小镇做题家”,也许一所普通二本院校里的大学生们的境况会更加贴近更多人的真实现状。本文作者艾苓正是来自这样一所普通..

我的朋友啊,故乡的那棵树如今在何方?在城市里,树往往以社区的点缀或者道路的卫士等“身份”被安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但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小孩而言, 树是他们熟悉且亲密的伙伴。 他们会在树下玩耍,会将树枝和树叶变换出各种好玩的花样,甚至当他们愁闷之时,树还是可以听他们絮叨的“亲人”。下文中,出身农村的郭福来为我们讲述了他与一棵树之间的“羁绊”—— 小郭福来发现了一棵会流“血”的树,并领来了两名同龄小伙伴前来“猎奇”,三个人与一棵树从此便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