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站黑夜不再安全 法国“老战车”加速改变俄乌战争

2023-01-10 06:53:28 来源:网络

前哨站|黑夜不再安全 法国“老战车”加速改变俄乌战争

文|凤凰网军事特约作者 高数

核心提要:

1. 马克耶夫卡袭击事件与罗戈津遭炮击事件显示,俄军战场保密与信息战防御能力低下,从而使“海马斯”火箭炮与“凯撒”卡车炮发挥了远超预想的杀伤能力。

2.法国AMX-10RC装甲侦察车具备世界顶尖、明显超越几乎所有主战坦克的夜战能力,俄乌战场的黑夜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乌克兰单向透明,这种技术优势很容易转化为战术优势。

3.30多年前的海湾战争就已证明,AMX-10RC在获得充足战场信息化保障的情况下,能够对“夜盲”的装甲部队发起突袭,上一个吃亏的对象正是俄制坦克。

4.今年冬季,美欧乌与俄罗斯双方都在努力将战争拉进自己的“舒适区”,谁能在春季率先发动进攻并取得决定性战果,谁就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

俄军自身的信息化劣势,使“海马斯”火箭炮这类装备的表现远超预期。

俄军自身的信息化劣势,使“海马斯”火箭炮这类装备的表现远超预期。

1月2日,俄军在顿涅茨克马克耶夫卡的临时部署点遭袭击,至1月4日,俄国防部称阵亡人数已达89人,其中包括1名副团长。同样是在顿涅茨克,稍早前的2022年12月21日,俄罗斯前副总理,国家航天集团前总裁罗戈津领导的一个军事顾问团遭炮击,罗戈津本人背部受伤。西方正在帮助乌克兰改变整场俄乌战争,而一款“老式”法国战车将令俄乌战场的黑夜危机四伏。

前哨站|黑夜不再安全 法国“老战车”加速改变俄乌战争

一个电话引来的杀身之祸

早在1996年,俄军就曾凭借一个电话信号,炸死车臣匪首杜达耶夫(左1)。

早在1996年,俄军就曾凭借一个电话信号,炸死车臣匪首杜达耶夫(左1)。

俄国防部的调查显示,在1月2日的马克耶夫卡袭击事件中,俄军违规使用手机暴露了位置,随后乌军使用“海马斯”火箭炮迅速对部署点进行了覆盖,进而对俄军造成了重大伤亡。这种失误相当低级。要知道早在1996年,俄军正是锁定了车臣非法武装首领杜达耶夫的卫星电话信号,才将其击毙。

而在2008年的俄格冲突中,俄军前线最高指挥官——第58集团军副军长阿纳托利·赫鲁廖夫中将,冒险借用随军记者的卫星电话向部队下达命令,很快他的位置就被格鲁吉亚军队锁定,随后被炮火炸成重伤。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第58集团军正是当年车臣战争的主力,曾经过格罗兹尼巷战洗礼。

俄军虽频遭“海马斯”火箭炮攻击,却鲜有真实的摧毁、俘获纪录。

俄军虽频遭“海马斯”火箭炮攻击,却鲜有真实的摧毁、俘获纪录。

与第58集团军在格鲁吉亚的作战不同,1月2日的马克耶夫卡是俄军的临时部署地点而非作战地点,所谓“违规使用手机”很可能是抵达前线的俄军士兵向家人报平安。与之类似,罗戈津的顾问小组在酒店中很可能也因使用民用通讯设施被锁定。两者都体现了俄军低下的战场保密与信息化防御能力。这对于一支已在这片土地上鏖战超过300天的军队来说,更是难以被原谅。

从装备角度来看,美制“海马斯”火箭炮制造了马克耶夫卡袭击事件,法制“凯撒”卡车炮制造了罗戈津遭炮击事件。 “海马斯”只是一款射程70千米左右的火箭炮,而“凯撒”则是一款最大射程50千米的车载机动榴弹炮。两者技术指标并不十分突出,但均处于西方在乌侦察、打击体系之中,能够针对最新情报进行迅速打击并快速转移。这也是为什么俄军虽然频繁遭受两者打击,但却鲜有图片、视频佐证的摧毁、缴获纪录。

前哨站|黑夜不再安全 法国“老战车”加速改变俄乌战争

法国老战车将精确夜袭俄军?

德国在对乌援助“黄鼠狼”1步兵战车后,提供“豹”2主战坦克也并非不可能。

德国在对乌援助“黄鼠狼”1步兵战车后,提供“豹”2主战坦克也并非不可能。

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将视线转向开头提到的那款“老式”法国战车——AMX-10RC装甲侦察车了。1月4日,法国表示将加大对乌军援,并首次在坦克为主的陆军装备上开放军援,宣布向乌克兰提供AMX-10RC装甲侦察车。随后在1月6日,美国表示在最新一轮30亿美元的对乌军援中,将包括约50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同一天,德国也表示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援助乌克兰40辆“黄鼠狼-1”步兵战车。

关于西方步兵战车对俄乌战争的影响,《前哨站》随后会进行专门解读。相比美德步兵战车,AMX-10RC战车的意义更为重大,它将成为“海马斯”火箭炮与“凯撒”卡车炮的延续,继续在西方在乌侦察、打击体系之中,以奇袭形式,对俄军造成较大伤亡或点穴式精确打击,努力为乌克兰一方获得战场优势。早在30多年前,AMX-10RC就已凭借其独特性能,以奇袭方式,在另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中取得重要战果。

AMX-10RC战车作为一款服役44年的老车,其夜视能力放在今天依旧先进。

AMX-10RC战车作为一款服役44年的老车,其夜视能力放在今天依旧先进。

AMX-10RC是法国于1970年研发的一款轮式战车,此前报道中多将该车称为“轻型坦克”是不准确的,按照法军对其定位,以及该车的设备配置,将其称为“装甲侦察车”或“轮式坦克歼击车”更为合适。AMX-10RC虽然是一款轮式战车,但其底盘实际上脱胎于法国首款履带式步兵战车AMX-10P,因此两侧车轮只能进行类似履带的“同进同退”,但该车配备的液气悬挂使其具备众多车体姿态,令AMX-10RC能在复杂环境下有效隐藏,并在射击时获得巨大俯仰射界。

熟悉法国坦克的人们都知道,在1970年代,法国的主力坦克是AMX-30,该坦克火控系统非常简单,甚至没有配备火炮稳定器,不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但AMX-10RC出于其侦查与坦克歼击的任务定位,在法制战车中首次配备了火炮稳定器,还配备了当时世界范围内性能最强的战车夜视侦查系统。

AMX-10RC采用汤姆逊公司的DIVT13微光电视(LLLTV)系统,包括主炮左侧防盾内的摄像机,电子系统,控制系统和车长、炮长使用的2个电视屏幕。瞄准分划自动叠加到监视屏幕上。自动火控系统的计算机计算出射击校正值,并转换成瞄准分划。简而言之,AMX-10RC在1979年服役时,其夜视探测能力达到4300米,同期研制的德国豹2坦克的夜视距离仅为1800米,12年后在海湾战争中大杀四方的美军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夜视距离也刚刚达到2100米,不到AMX-10RC的一半。

前哨站|黑夜不再安全 法国“老战车”加速改变俄乌战争

AMX-10RC:30年前就曾痛打俄制坦克

法军的AMX-10RC战车在海湾战争时期的作战完全能作为乌军未来的范本。

法军的AMX-10RC战车在海湾战争时期的作战完全能作为乌军未来的范本。

正是凭借AMX-10RC优异的夜视能力,辅以能在常规交战距离(2000米)上,凭借破甲弹能击穿400-450毫米均质装甲的105毫米炮,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装备AMX-10RC的法军轻装部队组织了沙漠机动侦查与突击部队,凭借美军的情报支持,对伊拉克精锐装甲部队的动向进行了精确侦查,并在夜间实施了多次成功突袭。

根据法国的战后统计,AMX-10RC共摧毁伊拉克各类坦克58辆,装甲车72辆,自身仅因为机械故障报废2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仍是AMX-10RC优异的信息化作战能力夜视能力,相比之下,伊拉克最强的T-72坦克的夜视能力仅为800米。

目前俄军最新的T-90M坦克的夜视能力尚不及AMX-10RC的一半。

目前俄军最新的T-90M坦克的夜视能力尚不及AMX-10RC的一半。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能明白AMX-10RC能为乌克兰军队带来什么了。仅就战车本身来说,AMX-10RC将在很大程度上,令俄乌战场的黑夜对乌克兰一方单向透明,俄军部队可能在夜间遭受越来越多精确而致命的冷枪冷炮。更为致命的是,AMX-10RC作为西方在乌侦查系统的战场终端,能在夜间更为高效的获取俄军部署情况,让西方与乌克兰一方进一步扩大在侦查与战场定位上的优势。

目前即使是俄军最新的T-90M主战坦克的夜视距离也仅刚刚超过2000米,相比AMX-10RC差距非常明显。在可预见的作战中,装备AMX-10RC的乌军装甲小队,完全能在夜间对俄军装甲集结地、弹药库、前线兵营等目标发起突击,同时将最新情报后送。AMX-10RC在力所能及的消灭目标后即可迅速后撤,同时引导诸如“海马斯”火箭炮与“凯撒”卡车炮等远射火力,对俄军进行第二轮更为猛烈的火力覆盖或精确炮击。

前哨站|黑夜不再安全 法国“老战车”加速改变俄乌战争

将战争拉进自己的“舒适区”

目前美国为首的北约,已在对乌军援上形成“三层分工”,未来将更高效、更高端。

目前美国为首的北约,已在对乌军援上形成“三层分工”,未来将更高效、更高端。

如果将目光从“海马斯”火箭炮、“凯撒”卡车炮与AMX-10RC战车拓展到整个俄乌战场会发现,美国及欧洲对乌克兰的军援,正在发生改变并形成了明确分工。其中诸如捷克、波兰这类原本使用俄式武器的北约成员国,通过将本国俄式武器转让给乌克兰,负责填补乌克兰最基本的常规武器消耗。

德国、意大利这类使用传统西方武器的北约成员国,一方面通过将现役西方装备输送给上一类国家,补对乌援助俄式武器造成的装备空缺,如德国向捷克移交豹2坦克,换取后者将现役T-72坦克移交乌克兰,另一方面也向乌克兰提供现役西方陆战装备,以求获得战场装备优势,如德国向乌克兰援助“黄鼠狼-1步兵战车。

美国、法国这类装备西方信息化武器的国家在对在对乌军援中的使命最为重要,在当下大多数北约国家已经因对乌援助筋疲力尽时,美法两国一方面将对乌军援的规模进行限制,降低自身与盟友压力,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自身的侦察、情报优势,令装备部分高度信息化装备的乌军,能对装备相对陈旧的俄军实现降维打击,通过精确、致命的打击改变战场形势。马克耶夫卡袭击与罗戈津被炸都属于这种战果。

俄军正努力将俄乌战争拉进自己的“舒适区”,具体效果将在今年春季揭晓。

俄军正努力将俄乌战争拉进自己的“舒适区”,具体效果将在今年春季揭晓。

反观俄罗斯一方,在谢尔盖·苏罗维金大将在10月8日担任俄军特别军事行动总指挥后,俄军就开始依靠强大的空中打击地面炮火,不断给乌克兰放血,同时以轰炸机、导弹、无人机对乌克兰的战争相关设施进行频繁打击。这实际上是俄罗斯努力将战争拖向自己更擅长,同时也是目前唯一有能力实施的传统消耗战模式。

简单来说,美欧乌与俄罗斯双方,都在试图将这场战争尽量拉进自己的“舒适区”,这种相持与拉锯将持续整个冬季,阶段性的结局或将发生在春季,谁能抢先发动进攻并取得关键战果,谁就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而在拉锯与阶段性的决战中,“海马斯+凯撒+AMX-10RC”或将成为俄军最为忌惮的战场“三叉戟”。

,前哨站黑夜不再餐后血糖正常值 安全 法国“老战车”加速改变俄乌战争

相关:

村上春树:我最爱的T恤们威士忌你爱喝威士忌吗?说实话,我很爱喝。倒不至于每天都喝、嗜酒成性,但若时机对了,也很乐意添杯。特别是夜深人静,一个人慢悠悠地听音乐的时候,最适合喝的酒就是威士忌。啤酒太淡,葡萄酒太高雅,马天尼有点装腔作势,白兰地又太克制……这样一来,也就只好拿出一瓶威士忌了。我平时基本维持着早睡早起的作息,偶尔也有熬夜的时候,基本上都在喝威士忌中度过。喝着酒,将一张听惯了的老唱片放在留声机上。无论怎么说,还是..

加缪:第二遍铃声,以及黄昏的囚车“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是加缪所著《局外人》的开篇。主人公默尔索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他对于体制、滥情、程式化,对于很多“必须”,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但这却让他被贴上麻木不仁的反社会人格的标签,最后被判处死刑。而在文本之外,终其一生,加缪似乎同样在努力保持某种“局外”感,他游走在不同阶级、婚姻和意识形态阵营之间,尽管他的名字总是和存在主义联系在一起,但加缪曾宣称:“不..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无法定义的“良质”,在《莱拉》中有了答案本文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为《莱拉:一场对道德的探究》所写的导读,原题为《溯流而上的“良质”探究传奇》,现标题为编者所拟。《莱拉》的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曾创作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一畅销书,成为美国大学的必读参考书之一,并被《时代周刊》评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本书之一。《莱拉》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续篇。罗伯特·波西格本书的作者美国作家罗伯特·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2..

我幼时过年,悲喜交集、苦乐参半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年的春节似乎来的格外早。这个年,无需居家,团圆可期,但同时也少了鞭炮和烟花的喝彩,少了那些藏在儿歌中的仪式感与热闹,我们该去何处寻找记忆中的年味?对作家陶亢德来说,过年最美好的意义在于让人想起童年。尽管儿童时代家境平平,却总是能在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里寻得一个崭新的、充满趣味的世界。送灶司、做除夜、裹粽子、放纸鸢、供月亮、赏“灯头戏”、吃年夜饭......那时候的年对孩子们来说..

史铁生:永存梦想的人间,比全是现实的世界,更能让我坦然对死1951年1月4日,史铁生生于北京。二十余年后,他在北京治疗腰腿疾,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也即他的写作事业的起点。坐在轮椅上,史铁生写出了一系列足以点亮中国文坛的名篇佳作。命运以双腿为限,关闭了他的大半尘世世界,也自然递给他一支写进灵魂的笔为偿。苦难从来没有让他变得阴郁,迷恋诉苦,反而助他从中沉淀出明亮的思想。或许可以说,理解史铁生笔下的文字,就是理解一条生命,如何在最为疑难之处觅..

加缪:人们所说的光荣,就是无拘无束地爱的权利在加缪有生之年,世界的动荡从未止息,这动荡锤炼着加缪的韧性与思想,竟使他短短的一生有了“丰盈”之感。他就像上天的玩偶,仿佛用以测试在怎样动荡的条件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创造出最杰出的人。——凌越《加缪:为人道主义立下里程碑文》加缪:为人道主义立下里程碑文 | 凌越1957年10月16日,加缪和友人在巴黎福赛圣贝尔纳街的一家饭店吃饭,一个穿制服的服务员跑来,告诉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加缪顿时脸色苍白,显得非常..

罗伯特·瓦尔泽:“让我们为自己保留一些心愿吧”1956年12月25日,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独自离开久居的精神病院外出散步,途中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躺倒在厚厚的积雪上。不久被人发现,警察到来,核查了身份:这人名叫罗伯特·瓦尔泽,一位早已被遗忘的瑞士德语诗人。罗伯特·瓦尔泽( 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大师,在欧洲和卡夫卡、乔伊斯、穆齐尔齐名。在世时默默无闻,后被《洛杉矶时报》认为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作家。照片摄于1899年。作为写作..

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要有罪恶感,也许工作对世界的危害更大“你幸福吗?”——这样的提问让人回想起一些幸福的时刻,哪怕是苦中作乐,在幸福的引导下也会格外香甜。“你痛苦吗?”——如果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大部分人一时都无法给出答案。德国作家韩秉哲在《妥协社会》一书提出,如今,随处可见一种痛苦恐惧症,一种普遍的对痛苦的恐惧。人们对所有痛苦状况避之不及,对痛苦的忍受度也在迅速下降,冲突和分歧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因为它们很可能导致令人痛苦的争论。痛苦恐惧症导致一种..

与我的预想不同,很多离异的人想要聊浪漫的爱情理想的亲密关系是人们永恒的讨论话题。上世纪末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的影响,在两性关系中也有所折射。如何建立并保持“好”的关系?怎样的亲密模式对于个体、婚姻和家庭,甚至社会最为有利?在无法忍受之时,人们又如何下定决心结束一段关系?《亲密的分离:当代日本的独立浪漫史》一书聚焦于个人生活和家庭变迁中的一个阶段——离婚,它涉及如何建立并保持“好”的关系,也涉及分离带来的风险和机遇。而在这些讨论中,每个词都值得..

我们对新诗依旧一无所知互联网上,从余秀华到贾浅浅,关于新诗的“骂战”屡屡登上热搜。反对派认为新诗“糟得很”,脱胎于西方诗歌,过于自由散漫,创作不出”艺术的美“和”美的艺术“。支持派则认为新诗“好得很”,不拘格律语言,从内容到形式打破一切窠臼,充沛着个体生命盎然蓬勃的自由精神。两派始终争论不休。实际上,从新诗诞生之初到现在,关于新诗的争议已横亘百年。某种意义上,新诗的争议背后,凝缩着中国新文学百年历史发展与抉择的集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