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俄乌冲突三大新动向 无人机正改变战争

2022-10-19 09:00:16 来源:网络

10月17日俄军首次空袭了乌克兰的“能源决策中心”,并且连续两天打击乌克兰电力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与之前对乌空袭有所不同的是,这两轮空袭中,俄军使用巡飞弹作为打击武器是一大特点。上述俄乌冲突进展,透露出战况的哪些新动向呢?对此,《环球时报》记者18日采访了多名军事专家。

当地时间10月17日,一架无人机袭击基辅的画面

乌“能源决策中心”首度遭袭

据俄新社18日报道,乌克兰总统办公室副主任基里尔·季莫申科18日称,基辅左岸的一个能源供应设施发生了3起爆炸。基辅杰斯尼扬斯基区遭到打击后发生大火。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阿列克谢·贡查连科称,该市电力供应中断。18日上午,乌克兰媒体报道称,基辅市、基洛沃格勒、切尔卡西、波尔塔瓦、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尼古拉耶夫、基辅州遭到空袭。

俄新社18日报道称,俄国防部发言人科纳申科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8日,俄军继续用远程精确武器打击乌克兰军事指挥系统和能源系统,打击还针对外国生产的弹药。

此前一天,乌克兰众多目标同样遭遇打击。俄罗斯《消息报》17日报道称,乌克兰总理什梅加尔当日称,基辅的能源基础设施在17日的袭击中受损,数百个居民点因此断电。此外,俄军还对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和苏梅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导弹打击。

俄罗斯《观点报》17日发表题为“俄罗斯首次打击乌克兰首都能源决策中心”的报道称,乌克兰军队司令部报告称,至少有40架无人机从乌南部飞往北部,其中大部分飞往基辅。考虑到从战线到基辅超过400公里,这清楚地说明了乌克兰防空系统的状况。根据当地政府的数据,基辅当天发生了5起爆炸。从网络上的画面可以得出结论,爆炸发生在中央火车站所在区域,乌克兰能源公司建筑群、管理国家能源市场的几家公司的办公室以及乌克兰联合能源系统的中央调度总部都位于那里。总的来说,俄军首次打击了被国外社交媒体大量报道和谈论的乌克兰“能源决策中心”。与“泽连斯基掩体”不同,乌克兰“能源决策中心”负责做出一些重要决定,它影响着乌克兰工业领域维持乌军战斗力的能力。

据俄罗斯《观点报》18日报道,基辅政治学家阿列克谢·内恰耶夫当日表示,从俄军打击的情况来看,基辅的能源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失灵。起初,打击是针对首都右岸目标,现在轮到左岸。因此,俄大幅削弱了乌电力设施向乌工业和军事企业供电的能力。他称,泽连斯基本人18日表示,自10月10日以来,乌克兰30%的发电厂被毁,并重申拒绝与俄罗斯谈判。泽连斯基公布的数字令人怀疑,因为上周早些时候,乌能源部长就提到了同样的数字。从那时起,俄打击的次数和范围增加了。

军事专家张学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17日和18日的打击有多个目的。第一是对基辅目标的一次补充打击,因为之前打击的目标主要是发电、变电设施,而这轮打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乌克兰的“能源决策中心”。打击这些目标,意在进一步切断城市的电力供应。第二是对军事设施,特别是指挥系统的打击,这种打击可能会根据需要持续下去。第三就是俄罗斯试图用持续的空袭,进一步打击乌克兰方面的士气。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军事专家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乌境内关乎作战潜力的基础设施成为俄军重点打击目标是近来俄乌冲突的一个新动向。自从今年2月以来,俄军在乌境内的“特别军事行动”重在打击军事目标以及攻城略地,对于乌境内重要基础设施,虽偶有打击,但并非重点。但自从克里米亚大桥被攻击后,俄军的报复措施已明显将乌境内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打击目标。近半月来,俄军的远程攻击和精确打击行动,大多是瞄准具有军民两用价值的乌基础设施,尤其是能源设施。

专家认为,对俄而言,有效摧毁乌境内的基础设施将破坏乌克兰的作战潜力,尤其是后勤补给能力。乌军将因为缺乏油料,迟迟难以从后方将美西方援助的武器系统输送到前线。大量装备也因为缺乏电力供应而无法发挥作用,特别是用于侦察传感、通信传输和精确定位的电子装备等。这充分反映出俄军作战策略的变化,从最开始的顾忌过多,到现在抛弃限制作战行动的“绊脚石”,说明此前乌军事反攻造成俄军被动后,俄军已开始将打击并削弱乌军事潜力作为重要作战方向,并希望这种削弱能够对乌军前线的战场准备造成直接影响。

滞空弹药使用力度大增

除了打击目标和打击重点出现新的变化,俄军使用的打击手段也似乎在悄然发生改变。

张学峰认为,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至少从17日开始,对乌克兰首都基辅的打击,便以滞空弹药为主(又称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大量视频、照片显示这种巡飞弹出现在基辅上空。西方媒体拍摄的一张非常清晰的照片显示这种巡飞弹俯冲对目标进行打击。被西方媒体称为“沙赫德-136”的巡飞弹(俄方称为“天竺葵-2”)接替俄罗斯的“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以及乌克兰方面的“海马斯”火箭炮、“神剑”精确制导炮弹,成为俄乌战场的新晋流量明星。

上述不具名专家认为,滞空弹药对决成为新作战样式是俄乌冲突的又一新动向。从近期俄军作战行动所使用的武器装备看,滞空弹药等成为高频使用的利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向乌提供的“弹簧刀”“凤凰幽灵”等滞空弹药表现不俗。俄自身无人机技术发展并不弱,但俄军对无人机的使用观念并未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在俄乌冲突前期运用不多。现在俄军开始逐步大量使用滞空弹药打击乌境内目标,说明俄军对滞空弹药作用的认识已发生重要改变。可以说,俄乌冲突是全球首次大规模使用滞空弹药的高烈度战场,成为校验滞空弹药作战能力的平台,双方在战场上积累的经验教训也必将助推滞空弹药的技术发展和运用水平。

是否会开辟新战场

俄罗斯《观点报》18日发表题为“专家评估乌克兰计划制造无人机打击莫斯科”的报道称,乌方17日宣布,已完成与俄罗斯“天竺葵-2”相媲美的无人机的研发,航程为1000公里,弹头重量为75公斤。这样的距离将使无人机能够飞到莫斯科。

俄军事专家瓦季姆·科祖林称,乌克兰拥有生产有效载荷高达75公斤的无人机的技术基础,乌克兰目前获得了西方的资助和支持。俄军事专家谢尔盖·杰尼森采夫称,制造一架能够飞行1000公里、携带75公斤炸弹的无人机,对于任何相对发达的国家来说都是能够完成的任务,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无人机将使用什么样的控制和制导系统,具备什么样的抗干扰能力,安装什么样的动力装置,生产的成本和数量将是多少。因此,乌克兰没有能力研制类似俄“天竺葵-2”的无人机,乌发表这样的声明是希望在遭到俄无人机攻击时提高士气。

对于未来的战局走势,上述不具名军事专家认为,俄白区域联合防御部队的动向值得高度关注。俄军无论使用何种远程武器对乌克兰境内重要基础设施进行打击,决定冲突走向的关键要素依然是一线战场的变化。在哈尔科夫州、扎波罗热州、赫尔松州等地,双方的地面争夺依然胶着。虽然乌军号称重新夺取几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相较于俄军控制区的面积而言,并未对俄造成“伤筋动骨”。现在俄军正在重新部署,可能酝酿对乌军攻势行动进行“反冲击”。俄军进入白俄罗斯境内组成区域联合防御部队,相关动向值得关注,不排除准备在乌境内开辟新战场的可能性。

,盘点给水排水标准图集 俄乌冲突三大新动向 无人机正改变战争

相关:

俄军继续对乌发起远程导弹打击 达成所有预定目标俄罗斯国防部18日通报称,俄军过去一天继续使用远程高精度制导武器对乌克兰的军事指挥系统和能源设施进行打击,所有预定目标都已达成。乌克兰方面则表示,基辅、日托米尔、第聂伯罗等地的能源基础设施18日遭俄军导弹袭击,部分地区断水停电。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当天称,自本月10日以来,乌克兰30%的发电厂被摧毁。在南部战线,俄国防部通报,俄军通过空中打击摧毁了乌克兰位于敖德萨的航天通讯中心。乌克兰南方作战指挥部17日表..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侦探,也许是你我推理小说是一种拧巴的文学类型。它一边是“精英文学”,一边写的又是人类最本质的、未经包装的欲望。它极尽诡异、猎奇之能事,写出来的却是逻辑和辩证的理性思维。它的文学性常常被怀疑和诟病,喜欢它的读者却说这是最浪漫的文学。它是再小不过的点生发出来的一桩事件,人物不太会成长,时间甚至也不总是流动,却以小见大,从侦探的形象甚至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变迁。《布朗神父探案集》的作者G.K.切斯特顿曾说:“推理小说的第一..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篇“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1923年,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发表了《译者的任务》。与本雅明的许多作品一样,这篇文章当时由于过于晦涩难懂,并未引起足够多人的注意。多年之后,它才终于被认定为翻译理论领域极其重要的文献。翻译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称其为“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本雅明在本文中提出了许多先知式的关于翻译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翻译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交流”,而是接近某种巴别塔之前的“语言原型”,这带有他本人十分典型..

拥有一个菜园,为何成了我们对城市理想生活的最佳想象?《菜园简史》,[法]弗洛朗·凯利耶 著,卫俊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版。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爱弥儿,或论教育》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告诉学生爱弥儿什么是“所有权”,卢梭特意选了乡间别墅旁的一片菜园,让小爱弥儿在这里种蚕豆。在老师的陪同下,爱弥儿每天都来这里给种子浇水,观察植物的萌芽、破土和生长。随着植物的生长,爱弥儿也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所有权”。卢梭写道:..

手机废人:“已读不回”背后的不安2016年,神奈川县横须贺市、千叶县柏市等自治体推出了手机版的“母子健康App”,既电子版的母子手册(母子健康手册 )。这个App可以记录从孕妇怀孕到胎儿出生以及婴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预防、接种等一系列内容。母亲不仅可以通过这个App将胎儿的B超影像、出生时的录像制作成相册,还可以与家人共享。只要将孩子的身高、体重输入App,即可自动生成图表,直观地展现出孩子的成长过程。此外,App还提供了各类信息,如定期推送..

年轻,且有两条腿,简直所向披靡星期天文学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星期天文学」第13辑,嘉宾是作..

为何在继母迫害女孩的童话中,父亲要么不在,要么不管?蓝胡子、强盗新娘、白雪公主、灰姑娘……几代人讲述这些故事,它们如此疯狂惊悚,又如此平淡日常。“格林兄弟开始立志为‘诗歌史’添砖加瓦,根本无意出版‘供人消遣的书’。后来,威廉·格林不知不觉响应起大众的需求和期待,格林童话越来越远离初版时的粗野和纯朴,内容逐渐净化、风格化、文学化,大人孩子都喜欢。”哈佛大学民俗和神话研究教授玛丽亚·塔塔尔带我们重回童年的魔法森林,重新翻阅格林童话的最初版本——《儿童..

如今打开一本书,有的注释篇幅甚至超过了正文作为书的读者,我们或许有个直观感受是,这几年注释的篇幅似乎比以前更大了。打开一本书,有的注释篇幅甚至超过了正文。这当然不是指整本书一大半都是注释,而是有许多书,翻看几页,会发现有那么一两页是满篇的注释。如果是尾注,放在书的最后,有注释的页数加起来几十上百也是可能的。这些繁多的注释,似乎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宣告我们没有能力读下去。而我们本身也经常以一本书有没有满篇的注释,来决定是看还是不看,背后的..

昨天我哭够了,今天心情好愉快啊今天我们如何养育孩子?是希望他(她)和自己一样成功,还是不要再走自己过去的老路?口头说着只愿他/她健康、快乐、幸福——事实上已是近乎完美的期许——而常因现实的落差而焦虑不已?……几乎每一对父母都终将面临这些难题。即便翻过了数百本育儿指南,身临其境时也可能依然手足无措。学者胡泳在新书《像树一样自由:给孩子们的信》中无意于找寻标准答案,却希望提供一个不焦虑的、直抵心灵本质的解题样本。书里没有“鸡娃”..

我再也不想吃外卖了过去的半个月里,“科技与狠活”成了全网热词。美食博主辛吉飞以“揭黑”式科普为特色,引发了全网无法控制的食品安全恐惧。在辛吉飞爆火的那一期视频,他揭秘了自助餐的合成肉——往一堆碎牛肉和鸡肉里加入用于蛋白质重组的 TG 酶、大豆分离蛋白和肉类香精粉,居然把一堆碎肉做成了一整块牛排。后来,辛吉飞就把这类的视频作为主打,流量也越来越高。对于这些用食品添加剂增色增香制成的美食,他通通将其称之为“科技与狠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