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14次发射连胜:我国长三甲系列火箭2018年完美收官

2018-12-26 11:06:37 来源:网络

12月25日零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新华社发(王玉磊摄)2

2018年12月25日零时5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新华社发 王玉磊 摄)(拖拽图片可查看大图)

(科技日报12月25日报道)12月25日零时53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以下简称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丙遥十七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送入预定轨道。这意味着该系列火箭2018年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长三丙与长三甲、长三乙并称为长三甲系列火箭,这是长征火箭家族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军,也是成功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的火箭系列,有“金牌火箭”的美誉。一年来,“金牌火箭”布北斗、送嫦娥,揽下中国航天多枚“金牌”。

■14连胜,创年度发射数量纪录

此次发射,是长三甲系列火箭全年第14次执行任务。取得14连捷的同时,它还刷新了我国单一火箭年度发射数量纪录。

一院长三丙火箭总指挥金志强介绍说,长三甲是我国现役中型高轨运载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复杂、适应性最强的火箭系列。其形成了从2.6吨到3.9吨、再到5.5吨的运载能力梯度,入轨精度与当今世界主流运载火箭相当,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各种中高轨道有效载荷,以及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需求。

近几年,该系列火箭年均发射数量都保持在10次左右,这在国际上也名列前茅。尤其是2018年,几乎每个月都有它发射成功的捷报。“其实从今年10月份之后,我们的每一次发射,都是在创造新纪录。”金志强说,“未来几年,长三甲系列预计还将保持高强密度发射的节奏。”

■96次出征,创发射总数纪录

多次获得中国火箭发射年度冠军的长三甲,也在发射总数上遥遥领先。96次的成绩,顺理成章地刷新了我国单一系列火箭发射总数纪录。凭借高密度、高品质、高成功率等特点,长三甲系列火箭受到众多用户青睐,承担着我国绝大多数高轨道卫星和飞行器的发射任务,发射总数占到长征家族总发射次数的三分之一。

资料图:近地轨道(LEO)中地球轨道(MEO)地球同步轨道(GEO)高椭圆轨道(HEO)示意图。

资料图:图为近地轨道(LEO)、中地球轨道(MEO)、太阳同步轨道(SSO)、地球同步轨道(GEO)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示意图。(拖拽图片可查看大图)

金志强说,该火箭不仅能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太阳同步轨道(SSO)、倾斜地球同步转移轨道(IGSO)、中圆轨道(MEO),还能执行地月转移轨道(LTO)及深空探测发射任务。同时它具备大型卫星双星发射、末级长时间滑行、窄窗口/多窗口乃至零窗口发射、低温推进剂加注后推迟24小时不泄出再次发射等能力。这些技术保证它能满足我国绝大多数重大工程的发射任务需求,成为长征家族中的“劳模”。“预计在2019年上半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将迎来第100次发射,有望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个发射总数过百的系列火箭。”一院长三丙总设计师陈闽慷说。

■14天任务周期,创高密度发射纪录

除了发射数量,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刷新了由自己创造的高密度发射纪录。自2018年10月15日至12月25日,它完成了5次发射任务,平均任务周期仅14天。这超越了它在2015年创造的平均任务周期16天的纪录。“这5次发射任务包含‘北斗’‘探月’等国家重大工程,研制队伍也经受住了考验,尽显‘金牌’成色。”一院长三甲系列火箭副总指挥刘建忠说。

高密度发射纪录的背后,除了出色的任务适应能力,还有该火箭“系列化、组合化、通用化”的设计思想。刘建忠介绍,研制团队一直致力于实现同构型火箭在单机、系统甚至子级上互相通用,让火箭根据不同需求自由搭配实现“去任务化”。“就像批量生产的汽车可以任意匹配司机。”他说,“这种设计思路可以让火箭研制生产先行一步,不受任务掣肘,既便于质量管控,也利于实现高密度发射。”

,全年14次发射连胜:醉千年 我国长三甲系列火箭2018年完美收官

相关:

综艺引发博物馆热潮 文创火爆《国家宝藏》也上新曾经引发博物馆热潮的“现象级”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近日再次开播,除了诸多让人惊叹的“国家宝藏”,还有一家卖文创的天猫店也随之而来。上周,《国家宝藏》“你好,历史旗舰店”正式上线并发布了10余款以节目中亮相的国宝为设计灵感的IP文创产品。 多款文创齐登场 售价最高1.58万 近日,《国家宝藏》宣布正式入驻天猫,开设“你好,历史旗舰店”。《国家宝藏》背后的制作方中视电传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学慧说,关于文..

冯骥才:文化遗产消逝前 我们能做什么这些年,作家冯骥才和文学越发疏离。 这位津门著名作家,近三十年更多地以非遗、古村落保护者的形象示人。在他一次次或恳切、或无奈、甚或愤怒的疾呼中,大众逐渐知道了我们文化的博大,也慢慢发现,这些“好东西”正在快速地消逝。投身文化遗产保护的二十多年里,冯骥才常有被裹挟之感,这个漩涡既来自于文化本身巨大的吸引力,也来自于想做的与能做的巨大差距带来的内心张力。近日,在他的新书《漩涡里》中,冯骥才向我们展示..

国家图书馆启动2018年读书周12月24日,为期7天的国家图书馆2018年读书周启动。 据了解,“爱书说”阅读分享会在提高读者“沉浸式”体验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设置“爱书脱口秀”“爱书群英汇”“爱书大家谈”等参与感较强的环节。首期活动以“如果你有100块,买光盘还是买会员?”为话题,通过馆藏精品展览、形象片展播、观点动态表决等多个环节,为读者、馆员、出版社提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 读书周期间,在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视听服务空间,将..

话剧《青春之歌》致敬经典近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由北京联合大学制作出品,改编自杨沫同名长篇小说的话剧《青春之歌》在北京隆福剧场上演。 《青春之歌》是中国当代第一部以学生运动为题材的小说,以杨沫亲历的生活为原型,描写了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等一批知识青年在特殊历史时刻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青春之歌》曾对新中国几代青年人的成长产生影响。值此作品出版60年之际,北京联合大学选择以话剧方式改编演出《青春之歌》,..

文化IP开发更需向立体纵深推进文化创新类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最新一期在12月21日更新了。与前几期推出的美妆日用品“美什件”“真丝睡衣”一样抓人眼球的是,最新亮相的文创产品“十公主童顽故宫益智游戏棋”将故宫地图作为棋盘,故宫的文物照片则变成了游戏功能卡片。这样一来,消费者在游戏的同时还能够以一种更自然、轻松的方式了解故宫历史文化。 从参观体验的不断改善到惊喜不断的主题展览、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创产品,再到这次推出将进宫识宝、探..

一波文化类综艺节目来袭随着《诗意中国》热播,《一本好书》率先登陆网端,接下来有多档全新文化综艺进入观众视野。《上新了!故宫》也蓄势待发,在这个十月为传统文化内核赋予更多当代美感。 网友:不敢开倍速和弹幕 被称作“《见字如面》升级版”的《一本好书》于10月8日开播,节目由赵立新、王劲松、王洛勇、潘虹等实力演技派演员演绎,12期节目还原12本经典作品的经典场景,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呈现书中的情节冲突、人物性格..

自助借阅服务可以走多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读者常态化、多元化的借阅需求对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各级公共图书馆正想方设法将服务延伸到读者家门口,并在过去10年里催生出无人值守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类似ATM机的自助借阅机等服务方式。 近日,河南省首台24小时信用智能借阅服务机在郑州图书馆投入使用,该设备与以往的自助借阅机相比更加人性化,具有可扩展性,且无需缴纳押金,凭借支付宝芝麻信用分,通过扫码或人脸识别技术即..

戏曲导演的责任与样式的思辨作为戏曲导演,既要排戏还要教戏做示范。特别是当下,随着社会的大发展、大进步,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样,艺术品种多元化,全社会整体的文化水平日益提升,观众艺术审美的需求与标准亦越来越高。我们戏曲导演要排好戏,首先要明确导演的责任,要把握剧本的三个特点:要有强烈的时代质感,穿越历史,观照今天,服务今天;剧中主人公要有明确的主动行为贯穿全戏,并在行动中展示主人公的境界与智慧;全剧必须突出主人公情感的脉络..

当“在还是不在”成为台词时 我们离经典更近了由李六乙执导,胡军、濮存昕、卢芳主演的话剧《哈姆雷特》上个月结束在国家大剧院的首轮演出,下个月将亮相上海大剧院。 一段时间以来,知名导演操刀经典文本改编的舞台作品不在少数,对于如何平衡颠覆解构与忠于原著,也引发业内外热议。此次李六乙版《哈姆雷特》自宣布创排以来,导演本人被问到最多的便是“这一版有什么不同”。 昨天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六乙对此作出回应,他首先强调的是对文本“一字未改”。他认为在此..

《孤山路31号》打开被时间封存的文化宝藏西子湖畔,孤山南麓,“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静静地掩映在湖光山色中。近日,随着一部名为《孤山路31号》的纪录片在浙江卫视的播出,“西泠不冷”的新标识正带着它跨越115年的传奇历史,引发观众热议。 《孤山路31号》究竟有何魅力?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创新之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内容题材、创作思路及传播等维度,走进《孤山路31号》的影像世界。 自然元素中融入人文叙事要素 在文化底蕴、专业水准和技术保障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