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踢好球,必须过苦行僧般的生活

2022-10-21 07:47:22 来源:网络

编者按: 作为中国留洋球员的代表,谢晖曾在德国踢了五年球,那段经历对他的足球观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他今后走上教练道路带来不少帮助。最新这篇专栏,谢晖除了分享自己的留洋故事,也谈了自己对中国足球目前一些现状的反思。

懒熊体育诚邀那些热爱观察和思考、无论在役还是退役的运动员们,来这里用文字表达你们的独特观点,告诉外人一种前所未见的体育视角。我们将尽力为你们提供一个优雅的平台。此前竞走奥运冠军刘虹——「当我谈竞走时,我谈些什么」、前国脚谢晖——「和谢晖同步思考」、前女篮国手赵爽——「爽言爽语」已开通个人专栏。

1999年的最后一天,我怀着忐忑心情踏上前往德国的航班,开启了自己的留洋之旅。前前后后算下来,我差不多在德国踢了五年球,至今还跟当年很多队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我想通过这篇专栏分享一下自己在德国踢球的故事,如果能顺便对中国足球有些启发,就再好不过了。

足球需要苦行僧般的生活

我当年参加国奥队集训时曾跟队一起去过德国,当时就对那种足球环境很向往。我始终认为,欧洲才是真正的足球摇篮,不管从任何意义来讲,我们都应该走出去看看。杨晨、范志毅那时已经在欧洲站稳脚跟,这更坚定了我“走出去”的念头。

我们当时对欧洲足球的接触不像现在这么多,施拉普纳(前中国国家队主教练)给了我很多帮助,他的帮助让我去德国踢球变得更方便。

1999年的最后一天,当我登上前往德国的飞机时,既兴奋又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毕竟足球在我们国家属于弱项。到了德国后,施拉普纳告诉我:“足球就是一场战争。”我最开始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他很耐心地给我做了解释,告诉我每天一睁眼就应该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每一天的安排,都要围绕着“如何让自己在训练中比同样位置上的人表现更好”的目标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拼到上场机会。

施拉普纳还告诉我:“你是个职业球员,平时绝不能吃快餐,必须去餐厅点菜。比如要点一份沙拉、一份主菜,要有合理的营养配比,不能啃个汉堡就完事了。”对于一名职业球员来讲,吃饭也是件很讲究的事,既不能吃得很随便,又不能总吃自己爱吃的。除训练之外,吃饭、喝水、睡眠都是职业球员日常很重要的部分。

▲在德国踢比赛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国内时,我以为踢球就像上班,是有上、下班时间的,但施拉普纳告诉我:“足球是没有下班时间的,即便你的训练结束了,也要想着怎么休息好,怎么吃好喝好。”

我之前没在任何国内教练嘴里听到过这些,所以当我25岁到德国才意识到:“噢,原来一场足球比赛需要这样去准备!”这对我的影响很大。

我最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心流》,它讲述那些成功的人为什么能从痛苦中得到更多启发。书里说的其实就是一种苦行僧的状态,放到足球上也同理。在足球世界里训练是痛苦的、很多东西不能吃是痛苦的、自律是痛苦的、伤病恢复是痛苦的、克制情绪是痛苦的……你只有承受住这些痛苦,才能取得成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

有些东西我也直到今天才完全领悟,足球需要用苦行僧那般的生活做派,去获取到那么一点点多巴胺。 这种成就感没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我在德国进了第一个、第二个球后才慢慢体会到。

▲和亚琛队队友们一起庆祝。

看球就像去教堂一样虔诚

施拉普纳告诉我,能站在德国职业足球舞台上的人都是精英。我很认同他的说法。

在德国,足球的淘汰率很高。德甲、德乙加起来不过1000多名球员,这只是金字塔的顶端,下面就是业余级别的比赛,有裁判、有记录、有排名……全国一周总共8万场左右的比赛。德乙虽然是第二级别联赛,但它的水平不低。

德国球迷和中国球迷对待足球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总说中国球迷和欧洲差不多,只不过是我们这里踢球人的水平跟欧洲差距太大,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与世界足球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各个方面都有,这也是我到了德国之后才了解到的。

打个比方, 德国球迷看球的虔诚度就像去教堂一样,而我们的球迷看球像看电影。在德国,祖孙三代支持一支球队的现象很常见,“看球”是他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德乙比赛的对抗很激烈。

我们可能会问:“他们那么疯狂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会对体育的某一个项目如此痴迷、执着?”一定会有这样的回答:“他们那里的娱乐活动太匮乏了。”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没有那么多人执着地喜欢足球,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踢球,没有那么多人踢球就不会有高水平的联赛和国家队,都是相互关联的。在德国,几乎所有男孩子都有踢球的经历,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最起码大家都在参与,巴西、意大利、西班牙也都如此。

我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概括那种氛围,我们也很难像德国人那样执着于某一项体育运动。如果必须要找出一样,乒乓球倒是有可能,但乒乓球的体量和足球没法比。足球是国际化第一运动,体量接近占全球体育产业的一半。

我在德国踢球时也会在空闲时间跟队友打乒乓球,但那只是为了娱乐。即便我用左手他们也打不过——不是我打得有多好,而是他们打得太差了。我削球,他们一接球就下网。我换成左手一切,他们又下网了。

中国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打球时会把每个细节做到位,比如怎么发球、怎么接发球,前三板怎么打……摆、挑、甩、拉……光接发球就有十几种,这些都是其他国家的乒乓运动员无法想象的。同样的道理换到足球也一样。 我们国内很多人都认为对于足球已经很懂了,其实不过是井底之蛙,愚蠢至极。

▲在威斯巴登俱乐部效力时参加比赛。

用进球回击媒体的质疑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在德国联赛中看到日、韩球员的身影,但我们那个年代在德国踢球的亚洲球员并不多,这就要求你到了之后要尽快融入到当地的足球环境中。我代表亚琛队踢的第二场比赛就进球了,当时的对手是斯图加特踢球者,我们2比1取得胜利,那是我在德乙进的第一个球。

进了那个球后,德国媒体开始对我进行各种采访,去中餐馆拍我吃饭、看我如何使用筷子、把我和杨晨做对比等等,他们也希望通过我来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作为亚琛队的第一张中国面孔,他们觉得很新奇。如果我来自非洲、南美,可能就没有这种关注度了,德国联赛有太多这样的球员。

▲赛后接受德国媒体采访。

我是在2000-01赛季中途以租借的方式加盟亚琛队的,半个赛季进了四个球,赛季结束后正式以转会的方式加盟。当时的转会费是100万马克(德国当年的货币名称),差不多相当于500万人民币。这个数额传出后德国媒体很震惊,曾有当地报纸写过这样的评论:“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买个中国球员?亚琛又不是乒乓球俱乐部。”

德国联赛当时有非欧盟球员限制,每场比赛只能有三个上场名额。队里当时除了我之外,另外两名非欧盟球员来自非洲。媒体认为应该把我那个名额留给南美球员,或者再引进一名来自非洲的球员。我理解这种质疑,所以我要更加努力,证明自己比别人强。

我在转会加盟后的那个赛季前八轮都没有取得进球,压力可想而知。我的进球从第九轮联赛开始后到来,那个赛季总共进了14个球。我在国内联赛的进球率大概是两场一个,在德乙应该是三场一个。那赛季德乙联赛的最佳射手总共进18个球,我后来要回国参加世界杯预选赛,最后六轮比赛都没踢。要知道,我回国前就进了14个球,与其他几个球员并列排在射手榜第一位。剩下的六轮比赛中我们有四个主场,如果都踢了,还是很有机会争取最佳射手的。

踢完那个赛季后,我收到了德甲凯泽斯劳滕俱乐部的合同。他们当时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我不跟着国家队踢十强赛就可以签约。那个时候谁敢说不回国踢十强赛?报效祖国是必须要做的事。现在想想如果我能踢上德甲,去更高水平联赛锻炼、提升水平,将来也能更好地为国家队效力。现在说这些大家能理解,但那个年代不行。除了凯泽斯劳滕外,我还收到了科隆俱乐部的合同,都没去谈。现在回头看也没什么遗憾,开弓没有回头箭,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进球后的庆祝。

现在中国能立足德乙的球员不太多

前后算下来我在德国大概踢了五年球,我去的时候25岁,已经有些晚,没法完全把根扎住。如果我能像孙兴慜那样十五六岁就走出去,肯定又会不一样。

我们当年对欧洲联赛的概念不是很清晰,也不知道那里的联赛究竟比我们好多少。去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我们的联赛跟欧洲联赛相比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对足球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有时就像很多青蛙在井下看着天,觉得天很大。 当一个人跳到井口重新看了一眼天,发现跟他在下面看的完全不一样,然后跳下去告诉大家天有多大,结果被嘲笑了。

我以前经常会跟别人讲德国足球的先进之处,马上有人就会说我崇洋媚外,还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德国谢”,想想也是无奈。我去外面看过,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行。请注意,我说的是“我们”,我也身在其中。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的局限性,不敢承认差距才是最可悲的。

▲当年在国家队训练。

我从六七岁开始踢球,现在已经快50岁,一直在第一线,可以说是一线的一线。有时也会无奈,甚至悲观。没办法,还要继续往前走,努力去改变一些东西。

总有人问我目前的国内球员谁能去德甲踢球,我觉得目前来说一个也没有。如果去德乙,倒是可以列举出几个,比如武磊,他肯定可以。当然,现在列举三十岁以上球员没意义,他们年龄太大。那就只能从年轻球员里面选,可以立足的不算太多。

欧洲联赛真的不好踢,武磊在国内属于天花板水平,想要在西甲、西乙进更多球也不容易,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我们要承认这种差距,然后再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任重而道远。

声明: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懒熊体育。

,要想踢好球,必须过苦行僧般的高新区人才网 生活

相关:

全红婵排名第一进决赛!207C完美发挥,预定世界杯冠军?北京时间10月20日晚,2022年跳水世界杯在德国柏林揭开战幕。在女子十米台赛场,东京奥运会冠军全红婵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首次世界杯之旅。预赛中,全红婵5轮动作表现稳定,最终以418.5分排在第一,顺利晋级决赛,陈芋汐排名第二。北京时间10月22日晚,本届世界杯女子单人十米台金牌战将打响。全红婵和陈芋汐将再次上演火星撞地球的对决,这一次,克服了207C的全红婵,能否如愿夺冠?本次世界杯,中国跳水队在女子10米台项目上依旧..

王皓回归,樊振东3-0完胜!遗憾无缘复仇张本智和北京时间10月20日晚,2022年WTT澳门冠军赛继续进行。世界排名第一的樊振东与中国香港队的黄镇廷相遇。最终,在关键分把握上更胜一筹的樊振东以大比分3-0击败对手,成功晋级16强。值得一提的是,本场比赛,王皓重新担任樊振东的场外指导,让很多观众激动不已。此前,由于樊振东在国际赛事中成绩较为一般,并且多次输掉外战,王皓曾频频受到球迷质疑和指责。如今,这对师徒已经完成华丽转身,向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终极目标前进。..

杜甫的诗,柳永的词,庄子的思,都是这样写出来的在古人的世界里,诸多高见巧思、佳品杰作都来自登高俯视。杜甫登高,悲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以自然之变感怀人生之变;庄子登高,借鲲鹏之翼扶摇而上以“游无穷”,身体灵魂全然自在逍遥;张择端登高,绘《清明上河图》,世间种种逼真完整地再现……可以说,如果不是站在高处俯视脚下世界,就很难脱离世俗纷扰,也不会感受到思绪万里神游的快感——在无限的大地和天空的怀抱中,人脱离了肉身的限制,与历史、未来,乃至宇宙共震..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侦探,也许是你我推理小说是一种拧巴的文学类型。它一边是“精英文学”,一边写的又是人类最本质的、未经包装的欲望。它极尽诡异、猎奇之能事,写出来的却是逻辑和辩证的理性思维。它的文学性常常被怀疑和诟病,喜欢它的读者却说这是最浪漫的文学。它是再小不过的点生发出来的一桩事件,人物不太会成长,时间甚至也不总是流动,却以小见大,从侦探的形象甚至可以看出一座城市的变迁。《布朗神父探案集》的作者G.K.切斯特顿曾说:“推理小说的第一..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篇“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1923年,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发表了《译者的任务》。与本雅明的许多作品一样,这篇文章当时由于过于晦涩难懂,并未引起足够多人的注意。多年之后,它才终于被认定为翻译理论领域极其重要的文献。翻译学家安托瓦纳·贝尔曼称其为“20世纪关于翻译的核心文章”。本雅明在本文中提出了许多先知式的关于翻译的看法,比如,他认为翻译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交流”,而是接近某种巴别塔之前的“语言原型”,这带有他本人十分典型..

拥有一个菜园,为何成了我们对城市理想生活的最佳想象?《菜园简史》,[法]弗洛朗·凯利耶 著,卫俊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版。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在《爱弥儿,或论教育》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为了告诉学生爱弥儿什么是“所有权”,卢梭特意选了乡间别墅旁的一片菜园,让小爱弥儿在这里种蚕豆。在老师的陪同下,爱弥儿每天都来这里给种子浇水,观察植物的萌芽、破土和生长。随着植物的生长,爱弥儿也渐渐知道了什么是“所有权”。卢梭写道:..

手机废人:“已读不回”背后的不安2016年,神奈川县横须贺市、千叶县柏市等自治体推出了手机版的“母子健康App”,既电子版的母子手册(母子健康手册 )。这个App可以记录从孕妇怀孕到胎儿出生以及婴幼儿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预防、接种等一系列内容。母亲不仅可以通过这个App将胎儿的B超影像、出生时的录像制作成相册,还可以与家人共享。只要将孩子的身高、体重输入App,即可自动生成图表,直观地展现出孩子的成长过程。此外,App还提供了各类信息,如定期推送..

年轻,且有两条腿,简直所向披靡星期天文学周五好,这里是「星期天文学」。也许有读者还记得这个名字,它初创于2016年,是凤凰网读书最早的文学专栏之一。这几年,我们与网络环境相伴共生,有感于其自由开放,也意识到文字载体的不易,和文学共同体的珍稀。接下来的日子里,「星期天文学」将以一种“细水长流”的方式,为纯文学爱好者设宴。这里推荐的小说家,他们持续而毫不功利的写作,值得我们多花一点时间,也补缀、延展了我们的时间。「星期天文学」第13辑,嘉宾是作..

为何在继母迫害女孩的童话中,父亲要么不在,要么不管?蓝胡子、强盗新娘、白雪公主、灰姑娘……几代人讲述这些故事,它们如此疯狂惊悚,又如此平淡日常。“格林兄弟开始立志为‘诗歌史’添砖加瓦,根本无意出版‘供人消遣的书’。后来,威廉·格林不知不觉响应起大众的需求和期待,格林童话越来越远离初版时的粗野和纯朴,内容逐渐净化、风格化、文学化,大人孩子都喜欢。”哈佛大学民俗和神话研究教授玛丽亚·塔塔尔带我们重回童年的魔法森林,重新翻阅格林童话的最初版本——《儿童..

如今打开一本书,有的注释篇幅甚至超过了正文作为书的读者,我们或许有个直观感受是,这几年注释的篇幅似乎比以前更大了。打开一本书,有的注释篇幅甚至超过了正文。这当然不是指整本书一大半都是注释,而是有许多书,翻看几页,会发现有那么一两页是满篇的注释。如果是尾注,放在书的最后,有注释的页数加起来几十上百也是可能的。这些繁多的注释,似乎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宣告我们没有能力读下去。而我们本身也经常以一本书有没有满篇的注释,来决定是看还是不看,背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