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丛书缘何能被视为“中国电影批评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2023-12-20 00:39:13 来源:网络

日前,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与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六卷本《中国电影思潮史》新书发布会暨座谈会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举行。会议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张斌、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院长程波主持,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丛书进行了深入研讨。

生动展示百年社会文化思潮与电影交互影响

生动展示百年社会文化思潮与电影交互影响

《中国电影思潮史》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的资深教授曲景春主编,赵轩、邓文河、张波、郭学军、周小玲、张卫军等六位学者分别撰写各卷。丛书把中国百余年间电影批评观念的各种变化过程,放在欧美现代观念进入亚洲之后,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及文明观念的嬗变这个大背景中去考察,分析和呈现西方中心主义视野下建构的文明秩序、启蒙思潮等观念进入中国之后,特别在中国电影批评领域内,与中国传统文脉和传统观念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博弈过程。

程波表示,《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呈现出非凡的学术气度与学术品格,从中国电影发展早期一直延续到新世纪,对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完整地解释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探讨。“曲老师和她的团队在这样一个分段的六卷本系列著作当中,既形成了一种体系性的研究,又有所侧重地切入到每个时代的中心。”程波说。

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也是传统中国遭遇现代性并做出反应的过程,具备后发现代性的一切典型征候。因此,对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的考察,必须纳入中国现代性进程的视野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何元龙认为,在这一思路下,六卷本的《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生动展示了一百年来社会文化思潮是如何通过电影批评话语进入到电影创作实践,又如何通过电影文本推动社会变动和思想流动的过程。

曲春景教授在致辞中特别向六位作者表达了感谢:“感谢他们这么多年的辛勤付出,感谢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他们的才华,也特别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不忘初心,一直努力、执着、认真地在这本书上不断耕耘,没有这6位学者的辛勤努力,就没有这套书。”

秉持明确的“中国性”立场

座谈会上,关于丛书的出版时机,上海戏剧学院校长黄昌勇认为恰逢其时、契合当下。新时代以来,艺术学科领域的一些立场、主张有些变化。这种变化在黄昌勇看来,就是习总书记说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表面上看的是一个民族立场、国家立场,其实影响到学术就是你有没有自己的立场,有没有中国的立场。”

“在我看来,《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秉持明确的‘中国性’立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表示,在全球地缘政治、现代文明史观和中西文化比较宏阔的视野中,从思想史、思潮史的家度尽量回到历史和电影的现场,通过爬梳文献、反思语境,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批评展开知识考察、话语探源与体系建构,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这种“中国性”立场,来源于曲春景对当下中国批评诸多困境的深刻忧思。她在序言里写道:“当下中国批评面临着三个困境,一个是思想基础,一个是理论基础,还有一个是异化的问题。” 围绕着这三大问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万传法认为,曲春景在整套丛书里面建构了三个范式,即思想范式、理论范式、本土化范式,继重写电影史、文学史之后重写批评史,并且建构了整套的学术规范和学术体系。

同济大学教授王鸿生对曲春景带领学生撰写本套丛书的过程体会很深,看到了她的电影信念。“这个电影信念就是中国文化信念,礼乐化人,德性导向。在今天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礼乐化人,德性导向’确实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区别于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血脉渗透进去以后,这种德性文化对电影技术做了一种规训,一种反规训,对此我觉得曲老师内心有很坚定的东西。”王鸿生说道。

合影

合影

为第三次电影批评高潮提供扎实研究成果

“在中国古人的传统治学理念里要当代修志。这套丛书里所讲述的中国电影批评的现象都是我们亲身经历的,如果我们这代人不记录、不讲述,那么后一代人讲述就不一样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贾磊磊从修志的角度评价丛书出版的紧迫性。

这种紧迫性和必要性,在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看来,不仅仅在于保存亲历者的记忆,更在于当前电影批评学界对于推进第三次电影批评高潮到来的期冀。“曲春景老师的六卷本《中国电影批评思潮史》为我们第三次电影批评的高潮提供了扎扎实实的研究成果。因为所谓批评高潮的到来应该有一些标志性的著作、标志性的人物和标志性的事件,我觉得这部书应该从这三个方面都体现出来了。”饶曙光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的所长赵卫防表示,丛书的总序里对这套书的方法论到大致的内容都做了比较简略也比较深刻的阐释。这套书并不是依附于电影史论研究,也不是纯粹地依附于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的批评文本的研究,而是追踪了批评模式、观念、方法发生变化的时代思潮。

“这套丛书具有崭新的整体观写史意识,是中国电影批评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一个高峰性的总结。” 北京大学长江学者陈旭光同样给予了该丛书极高的肯定。

作为本套丛书的作者代表,赵轩、张波、张卫军表示,将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为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套丛书缘何能被视姉summer 为“中国电影批评领域的一个里程碑”?

相关:

当女人想要一间自己的办公室 | 爱丽丝·门罗爱丽丝·门罗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她也是第一位加拿大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1968年,37岁的门罗出版了她的第一本书、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之舞》,讲述加拿大乡村小镇各个角落的生活片段,探索青春的回忆、亲密关系的真相和女性遭遇的各种隐秘的挫折。下文摘选的是其中的名篇《办公室》。苏童说,《办公室》的叙事“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不问出处’的温暖,它只与具体的扎实的生活有关”。本文摘自爱丽丝·门罗《快乐影子之..

狄仁杰和武则天:唐朝职场里的神仙友谊武则天当政的四十余年间,人才辈出,关于这段历史的演义、传说也颇多。毕竟,历史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时代:女性沉浮于宦海之中,进行激烈的政治角逐,有学者将这一时期称为“红妆时代”。上官婉儿十三岁为武则天赏识,除奴婢贱籍擢升五品才人,在中宗时期扶摇直上,一跃成为二品昭容,然而她并非是后宫嫔妃,而是“独掌制诰”的朝廷大臣。但是缠绕在她身上的不仅仅是身世浮沉的秘密,还有她复杂的情感纠葛、灵动的才气。同样拥有..

如何驯服一篇童话清朝年间,江南华亭人(今上海)黄之隽写过一则《虎媪传》,一对姐弟受母亲委托带着吃食去探望外婆,在林中迷路后遇到一位假扮外婆的老妇人,便跟随老妇人去往家里。夜里,姐姐发现弟弟被老妇人吃掉,施计逃到屋外的树上,最后被路过的樵夫搭救。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化作人形的老虎这则故事据说来自安徽地区的民间传说,里面有许多瘆人的细节,比如姐姐在夜里听到老妇人吃东西的声音,讨要后发现老妇人吃的正是弟弟的手指头。..

桑塔格是如何成为桑塔格的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声名卓著的知识分子,她是作家,是文学巨星,也是母亲、女人和孩子。桑塔格是如何成为桑塔格的?在癌症痊愈后,她用前所未有的12小时长篇访谈,进一步敞开自己的世界。在这次访谈中,她谈到了自己那些极其重要的作品,谈到了阅读、摄影、写作,也谈到了对身体与性的理解,谈到了自己更具体的生活(比如她喜欢摇滚乐、会去看帕蒂·史密斯的演出)。她说:“我认为我创造了我自己。我甚至认为我是自学成才。..

我在《千里江山图》里发现了一个孤独的人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近十二米长,比《清明上河图》长一倍还多;高度亦翻倍。在如此超大幅面中,不仅有宏阔辽远的山水,还有细微如尘的人物,因此信息量极大。可是,普通人到底要怎样才能去欣赏这样一幅“巨作”呢?学者田玉彬为此写了一本书,名为《千里江山图:大宋的颜色》,他用导游一样的视角,拉着读者一步步在画中漫游,不放过任何细微处的风景,把“千里江山“拆解得妙趣横生。想要知道《千里江山图》到底好在哪里?..

50 段文字,写给抑郁的人冬日自有它温柔的一面,可有时,冬日却也给人带来忧郁的情绪。“冬日忧郁”在1984年由南非精神病学家诺曼·罗森塔尔首度提出,它也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或“季节性抑郁”。所以如果心情不好,把不愉快的原因推给季节的变化吧!下文整理了50段缓解抑郁的文字,希望能给你带来些许温暖。01开门见山地说吧,我患抑郁症已经25年了。抑郁症让我的大脑时常被宛如黑色流沙一般的消极淹没,有时候又像身上有层层厚重的乌云压着,令人..

《纽约时报》2023年度十大好书近日,《纽约时报》2023“年度十大好书”公布。从2004年开始,《纽约时报》每年都会从当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中选出“年度百佳好书”(100 Notable Books of 2023),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选出“年度十大好书”(The 10 Best Books of 2023)。《纽约时报》的书评编辑说:“每年从初春开始,我们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去讨论那些令人期待的作品,我们逐渐被书中的故事牵动心弦,为非虚构著作而着迷,也无法忘怀那个虚构的..

唐诺:一直年轻起来的眼前世界“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求剑》是作家唐诺的全新散文集,23篇关于“年纪、阅读、书写”的思辩。逐渐步入暮年的唐诺把年纪这个视角加进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变为读和写的新视角。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书写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最大好处是,书籍也跟着年轻起来,由此阅读和书写产生了一种从容跟得上的转动,得以一步步揭露,深入作者希冀抵达之处。本文为该书第..

谁是“佩塞利诺”?发现被遮蔽的文艺复兴明星弗朗西斯科·佩塞利诺(Francesco Pesellino,1422-1457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艺术世家,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职业画家。他主要活跃于佛罗伦萨,曾多次收到美第奇家族的委托,曾与弗拉-菲利波-里皮(Fra Filippo Lippi)等艺术家合作共事。佩塞利诺擅长描绘建筑和动物,用图画讲故事,在小尺寸的画布上表现复杂的细节。他在35岁英年早逝,迄今他工作室留下的许多画作存在署名争议,导致其艺术遗产被后世长期忽视。而现在,..

最出色的女作家们,也曾处在孩子与事业的两难之中20世纪的社会普遍认为,母亲身份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自主性是水火不容的。骚塞、济慈、弗洛伊德都曾表达过“女人做不好艺术”这样类似的观点,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曾指出:“不管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作家)的私人生活还是写作中,她们都将智慧、勤奋、博学和文学事业说成是去女性化的,甚至是畸形的。”与之抗争的女性也在尝试,寻找“好妻子、好母亲”与“自我的创造力”之间的平衡。在《逃生梯上的婴儿》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