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驯服一篇童话

2023-12-20 00:38:51 来源:网络

清朝年间,江南华亭人(今上海)黄之隽写过一则《虎媪传》,一对姐弟受母亲委托带着吃食去探望外婆,在林中迷路后遇到一位假扮外婆的老妇人,便跟随老妇人去往家里。夜里,姐姐发现弟弟被老妇人吃掉,施计逃到屋外的树上,最后被路过的樵夫搭救。

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化作人形的老虎

清末《点石斋画报》里,化作人形的老虎

这则故事据说来自安徽地区的民间传说,里面有许多瘆人的细节,比如姐姐在夜里听到老妇人吃东西的声音,讨要后发现老妇人吃的正是弟弟的手指头。被逃到树上的女孩激怒后,老妇人找来两只老虎同伴,折断树后只找到被搭救的女孩留下的衣服,以为被欺骗的两只老虎便咬死了老妇人。

王家珠《虎姑婆》插画

王家珠《虎姑婆》插画

所谓“媪”便是老妇的意思,“虎媪传”可以通俗地理解为虎外婆。在福建和台湾地区,流传着类似的名为“虎姑婆”的民间故事,大意是修行的老虎精得知一户人家的大人外出,变作姑婆上门吃小孩。类似的故事角色和情节在各地流传,川渝地区有熊家婆,贵州一带有老变婆,湖北地区称之为野人嘎嘎。

1898年,伦敦某版本《小红帽》插画

1898年,伦敦某版本《小红帽》插画

如果将视线放宽,虎外婆的故事与格林童话中流传欧陆的《小红帽》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这则经典童话无需从头赘述,它有一个足以让听者满意的美好结局,猎人杀死了“狼外婆”,小红帽和外婆被救下。然而,或许很少有人知道,像中国民间流传各地的虎外婆一样,小红帽的故事也有许多版本,其中一些版本并不那么美好。流传在法国农民口中的版本里,小红帽给狼表演了一段脱衣舞,才得以逃脱。意大利的一则故事里,狼杀死外婆后,用外婆的肌腱做成门闩细绳,肉做成馅饼,血制成红酒,小红帽拉开细绳,吃了馅饼也喝了红酒。法国童话作家夏尔·佩罗写于1697年的《小红帽》比格林童话版的早一个多世纪,在他笔下,被吞掉的小红帽再也没有从狼的肚子里出来。

如何驯服一篇童话

这些粗俗又血腥,结尾不那么正面的情节可能打破了不少读者原有的童话滤镜,正如美国学者玛丽亚·塔塔尔的那本《嘘!格林童话,门后的秘密》书名所示,在门的背后,或者滤镜的深处,隐藏着童话曲折的身世,数百年里,它如同生物一般经历了筛选和进化,才得以在今天变成符合现代文明的样子。

1812年,初版《儿童和家庭童话集》

1812年,初版《儿童和家庭童话集》

身为最早一批童话研究学者,玛丽亚·塔塔尔在这本书里追溯了格林童话的过去。最早出版于1812年的童话集原本叫《儿童和家庭童话集》,它的作者是大家早已熟知的格林兄弟,准确来说,他们并非作者,而是收集者和编纂者。最初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格林兄弟收集了这些以口述方式流传在德国的民间故事,书名里的“儿童”和“家庭”并不指代这些故事的受众群体,而是指明了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多围绕家庭,故事主角多为儿童,广为流传的《白雪公主》《灰姑娘》《汉塞尔与格莱特》便是代表,它们甚至都遵循同一个故事模式——关于继母或母亲如何用残忍的方式对待孩子。

谁才是这些故事最早的受众群体?玛丽亚·塔塔尔写,“童话,这个在农耕社会里曾经伴着纺纱、织布、缝衣、做饭、修补等劳作节奏进行的口头讲述,逐渐迁移到了图书里,加入了印刷文化的大军”。在工业社会尚未形成的19世纪之前,诞生于这些劳作中的童话更多时候属于成人之间的消遣形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童话里有许多看上去“少儿不宜”的情节。除了上述的虎外婆、狼外婆,《灰姑娘》和《汉塞尔与格莱特》里也存在诸如“姐姐为了穿上舞鞋把脚后跟削掉”和“女巫被推进火炉活活烧死”的情节。

而在《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初版里,格林兄弟秉承着“尽可能以最纯粹的形式进行。没有任何增添的内容,也没有任何修饰、改动的细节”,一些更残忍的成人故事得以留存下来,一篇名为《儿童的屠杀游戏》便是其中之一。它讲述了两个孩子模仿父亲杀猪,其中一个刺死了另一个,目睹这幕的母亲看到后杀死了施暴的这个孩子,等她回到家里发现正在洗澡的最小的孩子溺亡,发疯的母亲上吊自杀,从田里回来的父亲得知了一切,在精神刺激后不久也死去了。

像《儿童的屠杀游戏》这类故事适合给孩子看吗?《儿童和家庭童话集》的初版面世后,难免招来一些道德层面上的批评,格林兄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拓宽这本书的受众和销量,在1819年面世的第二版《儿童和家庭童话集》里,格林兄弟不再严格按照故事的原初样貌,第二版的序言里,他们提到自己“仔细删除了每一则儿童不宜的用语”,自认为保留了故事的本质和精髓。那些对孩子下杀手的生母变成了继母,描绘父女间不正当关系的情节被隐去。为了满足故事对儿童的教化意义,很多时候在故事里承当受害者的女孩们被赋予善良、沉静、勤劳等道德光环。在《白雪公主》最早的版本里,七个小矮人收留白雪公主时只希望她做好饭,但在格林童话里,他们提出了各种条件:“如果你能帮我们料理家务,做饭、铺床、洗衣、缝衣、织衣,将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那么你可以同我们住在这,什么都不会缺。”勤劳能干成为女孩们能够生存下去的美德之一,也似乎只有头顶诸如此类的光环,她们才配得上被王子或国王一眼相中的美貌。

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剧照

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剧照

格林兄弟的改动促使这部童话开始褪去粗鄙的外衣,一如玛丽亚·塔塔尔所写,“随着版本的迭代,格林童话越来越远离初版时的粗野和纯朴,内容逐渐净化、风格化、文学化、大人孩子都喜欢”。文字之外,一些插画作品更直观地体现“驯服童话”的这个过程。在1937年上映的迪士尼经典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里,创作者用可爱的动物元素和诙谐幽默的矮人形象将这则童话装点得更美好、更和谐,也更受欢迎。它的首席动画师名叫古斯塔夫·滕格伦,是位瑞典籍美国插画家。在更早的时候,为1920年的德语版《格林童话》创作的插画里,他呈现出的是一种阴郁可怖的画风,高大的猎人背藏尖刀,对比之下,跪在地上仰望猎人的白雪公主显得脆弱,她看上去更像是在哀求猎人,而不是后来观众从迪士尼动画上看到的,猎人出于恻隐放过了白雪公主。

古斯塔夫·滕格伦为1920年德语版《格林童话》创作的插画

古斯塔夫·滕格伦为1920年德语版《格林童话》创作的插画

此外,一些插画的演变还见证了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格林童话的出版正好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时期,以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开始被工厂取代。童话插画里,讲故事的农妇变成了中产家庭的祖母,讲故事的环境从壁炉旁来到了客厅和育儿室。最为代表性的变化发生在纺锤和纺车上,那既是前工业社会生产生活的工具,也是童话故事里女孩们勤劳能干的象征物,却在十九世纪“逐渐从画面中心淡出进入背景,直至最后完全消失”。

如何驯服一篇童话

除了探讨格林童话的前世今生,玛丽亚·塔塔尔还做了童话收集的工作。在另一本名为《魔镜魔镜谁最美》的书里,她收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2则与《白雪公主》类似的童话,像这本书的副标题提到的,这些故事几乎都聚焦于母亲和女儿之间紧张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往往都因为外貌。随着母亲的衰老,女儿日渐美丽的容貌引发了前者的焦虑,而对于童话叙事中的女性来说,外貌几乎与权利和地位划等号,很大程度上,出众的外貌才能引起以国王或王子等男性权贵们的注意,得到这些权贵的注意似乎才意味着女性终于能够脱离苦海得到救赎。《白雪公主》里,主角被猎人放走,被矮人收留都不能阻止来自王后的追杀,当她躺在棺材里,即便跟死去没什么区别时,也可以凭借美貌被王子救下,从此像大多数被救赎的女孩一样,嫁给王子,终于永远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要提及的是,在整个过程中,白雪公主之类的角色都表现得被动,她们被动地忍受来自他人的伤害,再被动地接受他人伸出的援手。这种逆来顺受、言听计从的品性似乎也成为童话故事对女性隐晦的教导和肯定。

如何驯服一篇童话

在这本书长达百页的导读里,玛丽亚·塔塔尔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些故事进行了解读。而在另一本女性主义文学评论《阁楼上的疯女人》里,文学研究者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同样讨论了《白雪公主》。在她们看来,故事里王后信任的魔镜其实就是几乎从未现身的国王的化身,“他的声音代表了窥镜所发出的声音,代表了操纵王后——以及所有女性——对自我的价值进行评估的父权制度的判决之声”。为了迎合这来自魔镜深处的声音,又或者说正在这个声音“蛊惑”王后做下了这些恶行。细思极恐的是,与王子在一起的白雪公主在成为新王后时,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是否同样会坠入来自“容貌嫉妒”的恶循环?虽然她没有魔镜,但她的身边还有国王。

如何驯服一篇童话

一些文学创作者更直白地表达了她们对童话故事里这种父权操纵的看法。在《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里,安加拉·卡特改写的童话《雪孩》讲述了伯爵和妻子出门,在看到白雪、满是血的洞和黑色的渡鸦后,伯爵希望有一个白如雪、红如血、黑如鸟羽的女儿。话音刚落,一个如伯爵所想的“雪孩”出现在路边。为了摆脱“雪孩”,伯爵妻子施计让她摘一朵玫瑰,在被玫瑰刺伤后“雪孩”尖叫死去,伯爵侵犯了尸体,“雪孩”随后“开始融化,不一会儿便消失无踪”。

在这则只有短短几百字却让人如此不安的童话里,雪孩只是伯爵欲望的化身,这种对其他女性的欲望很快引发了妻子的妒忌,当欲望以一种变态、露骨的方式被满足后,很快消失不见。伯爵可以重新优雅地将刺死女孩的玫瑰拾起,“鞠个躬,递给妻子”。

经典童话在今天似乎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尴尬的处境。几年前,安徒生的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就因小公主为了爱情自我牺牲的情节在互联网上引发了广泛争论。无论是那些被格林兄弟刻意删去的“儿童不宜的用语”,还是他们自作主张营造出的道德价值和性别观念,想要在当下的舆论环境里畅行无阻难免经历更严苛的审查,仅以“经典”的身份为由替这些童话辩护总显得力不从心。已故的文学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的一段话或许更有说服力,“在摈弃历史方法的过程中忘记了文学作品不可避免地是一个历史事实,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事实是一个存在于我们的审美经验中的事实”。经典童话也是历史事实的一部分,一味地回避或者掩饰恐怕并不能有效地为读者营造出真善美的世界,因为真实的世界总是在真善美之中拖带着肮脏和不堪。

再不济,可以看看一个简单粗暴的例子。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的母亲带着他看了很多少儿不宜的电影,当昆汀意识到身边的同龄人都不被允许看这些电影时,他去问母亲是怎么想的?而他得到的回答是,“那只是一部电影,电影里没有什么东西你看了就会毁了你,那就是一部该死的电影而已”。

是的,我们所谈的也只是一篇该死的童话而已。

,姊组词

相关:

桑塔格是如何成为桑塔格的苏珊·桑塔格是当代西方声名卓著的知识分子,她是作家,是文学巨星,也是母亲、女人和孩子。桑塔格是如何成为桑塔格的?在癌症痊愈后,她用前所未有的12小时长篇访谈,进一步敞开自己的世界。在这次访谈中,她谈到了自己那些极其重要的作品,谈到了阅读、摄影、写作,也谈到了对身体与性的理解,谈到了自己更具体的生活(比如她喜欢摇滚乐、会去看帕蒂·史密斯的演出)。她说:“我认为我创造了我自己。我甚至认为我是自学成才。..

我在《千里江山图》里发现了一个孤独的人千古名画《千里江山图》,近十二米长,比《清明上河图》长一倍还多;高度亦翻倍。在如此超大幅面中,不仅有宏阔辽远的山水,还有细微如尘的人物,因此信息量极大。可是,普通人到底要怎样才能去欣赏这样一幅“巨作”呢?学者田玉彬为此写了一本书,名为《千里江山图:大宋的颜色》,他用导游一样的视角,拉着读者一步步在画中漫游,不放过任何细微处的风景,把“千里江山“拆解得妙趣横生。想要知道《千里江山图》到底好在哪里?..

50 段文字,写给抑郁的人冬日自有它温柔的一面,可有时,冬日却也给人带来忧郁的情绪。“冬日忧郁”在1984年由南非精神病学家诺曼·罗森塔尔首度提出,它也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或“季节性抑郁”。所以如果心情不好,把不愉快的原因推给季节的变化吧!下文整理了50段缓解抑郁的文字,希望能给你带来些许温暖。01开门见山地说吧,我患抑郁症已经25年了。抑郁症让我的大脑时常被宛如黑色流沙一般的消极淹没,有时候又像身上有层层厚重的乌云压着,令人..

《纽约时报》2023年度十大好书近日,《纽约时报》2023“年度十大好书”公布。从2004年开始,《纽约时报》每年都会从当年在美国出版的英文著作中选出“年度百佳好书”(100 Notable Books of 2023),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选出“年度十大好书”(The 10 Best Books of 2023)。《纽约时报》的书评编辑说:“每年从初春开始,我们都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去讨论那些令人期待的作品,我们逐渐被书中的故事牵动心弦,为非虚构著作而着迷,也无法忘怀那个虚构的..

唐诺:一直年轻起来的眼前世界“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求剑》是作家唐诺的全新散文集,23篇关于“年纪、阅读、书写”的思辩。逐渐步入暮年的唐诺把年纪这个视角加进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变为读和写的新视角。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书写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最大好处是,书籍也跟着年轻起来,由此阅读和书写产生了一种从容跟得上的转动,得以一步步揭露,深入作者希冀抵达之处。本文为该书第..

谁是“佩塞利诺”?发现被遮蔽的文艺复兴明星弗朗西斯科·佩塞利诺(Francesco Pesellino,1422-1457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艺术世家,外祖父和父亲均为职业画家。他主要活跃于佛罗伦萨,曾多次收到美第奇家族的委托,曾与弗拉-菲利波-里皮(Fra Filippo Lippi)等艺术家合作共事。佩塞利诺擅长描绘建筑和动物,用图画讲故事,在小尺寸的画布上表现复杂的细节。他在35岁英年早逝,迄今他工作室留下的许多画作存在署名争议,导致其艺术遗产被后世长期忽视。而现在,..

最出色的女作家们,也曾处在孩子与事业的两难之中20世纪的社会普遍认为,母亲身份与知识分子、艺术家的自主性是水火不容的。骚塞、济慈、弗洛伊德都曾表达过“女人做不好艺术”这样类似的观点,著名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曾指出:“不管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女性作家)的私人生活还是写作中,她们都将智慧、勤奋、博学和文学事业说成是去女性化的,甚至是畸形的。”与之抗争的女性也在尝试,寻找“好妻子、好母亲”与“自我的创造力”之间的平衡。在《逃生梯上的婴儿》一书中..

我与世界之间还没有刀,在那一刻这样就已经足够了读书笔记我们在抄书好久不见读书君和好久不见的抄书君说,大家都想再次看到读书笔记。此时的抄书君,已经是工作三年的科技公司产品经理,长期浸泡在价值判断和逻辑拉扯的环境里,忽视了对太阳、诗歌和眼泪的感受力。相信许久不见的大家,也经常如此。嗯好,那让咱们一起捡起读书笔记。书中总有小块的自由,希望大家经由此处,游到云海里,跑进山里去。参与方式:直接在本文后留言,摘抄你特别喜欢的书中部分。我们会选取留言在下一期读书..

“我非常喜欢这样吃一碗饭。”为什么总是感觉那么不快乐啊。好像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 ,走过相同的街道,搭乘相同的地铁,做着大差不差的事情,随便几句话,就能概括很长的时间。这是当代人容易陷入的“丧气漩涡”。一个“俗女”告诉我们,快乐是一种本事,其核心要素在于,碎碎念!曾经大火的《俗女养成记》的作者江鹅,在其新书《俗女日常》中,唠叨于日常最琐碎的小事情,清早被便利店店员推销,只想赶紧逃掉;免费体检的时候,看着被超多人穿过的脏兮兮的..

齐格蒙特·鲍曼:为什么我们正在失去爱的能力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对齐格蒙特·鲍曼并不陌生:无论是“怀旧的乌托邦”,还是“流动的现代性”,抑或“被围困的社会”等概念或书名,当然还有《现代性与大屠杀》这部名著。在他的最新访谈集《将熟悉变成陌生》中,最大可能地囊括了鲍曼思想及其生平的所有话题。在鲍曼看来,“许多人已经失去了思考何为良好社会的能力”,“更喜欢思考怎样在这个无序的、不可预测的、让人不舒服的世界中,为自己,为家庭,为他们的亲人找到一个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