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恋曲》:“舶来艺术”的中国表达

2023-06-28 09:06:50 来源:网络

文/苏心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啊,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啊……”。一首风靡海峡两岸的《高山青》(又名《阿里山的姑娘》),引发着人们对青春爱情的无限遐想,也下意识地将其误认为台湾少数民族民歌。但实际上,这首1950年在台湾完成的第一部国语电影《阿里山风云》中的主题歌,是由大陆四川籍青年邓禹平,以恋人白玫与自己在家乡山水间嬉戏的场景为蓝本,同时揣拟台湾地方风韵而创作的。6月9日至11日,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出品,甲丁文化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联合制作,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出任支持单位的剧目《恋曲》在北京进行了为期3天共5场的首轮演出,以当代视角,揭秘《高山青》背后两岸情缘与爱情绝唱,也完成了一次历史与当下的回望。

历史与当下:交错时空中的两代故事

音乐剧《恋曲》的创作灵感源起于“一歌一书”。一歌便是《高山青》,一书则是作家孙才杰2001年出版的小说《世纪绝恋》。这“一书”以“一歌”的作词者邓禹平与其初恋白玫的悲情恋歌为选材,讲述了二人在时代大潮下无可奈何的个体命运。但让人欣喜的是,音乐剧《恋曲》取材历史,但不限于历史。作品并非简单地重现邓禹平与白玫的凄婉爱情,而是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平行时空、交错时空等手法,将二人的故事同当下正在排演音乐剧《恋曲》,并在剧中饰演邓禹平和白玫的男、女主角胡莱与方丹的情感羁绊融汇于同一舞台,从而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展现了不同历史洪流下的个体命运。

因此,该剧是在民国与当下两重时光的交汇中展开叙事的。一开场,正在排演音乐剧《恋曲》并饰演白玫的女主角方丹正面临着事业与爱情的双重困境。事业上,随着年龄长大,昔日的音乐剧“名角”也逐渐青春不再,伴随着年龄焦虑、容貌焦虑而来的,是其对“青春白玫”塑造的困难;爱情上,她不敢正视与年龄低于她的胡莱的爱情,在躲避中自我拉扯与痛苦。但在演绎邓禹平与白玫爱情的过程中,方丹逐渐正视自己的情感,慢慢打开了心扉,接受了“小男友”胡莱的求婚,也与自己进行了和解,找到了表演的最佳状态。

两条叙事线的展开,既是一个揭秘、展现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女性自我成长、自我觉醒的故事。从“民国线”的角度来说,作品将邓禹平创作《高山青》这首歌曲的原委和过程,通过真实的故事,巧妙地还原于舞台,让观众了解到了时代裹挟下邓禹平与白玫这对恋人的爱情绝唱,体味到两岸人民“双向奔赴”的团圆愿景,凝聚了两岸的情感认同。从“现代线”的角度来看,方丹又何不是当下万千年轻女性的真实写照呢?在消费主义的狂潮下,年龄焦虑、容貌焦虑,已然是萦绕在当下女性心头的“刺”,包括剧中所表现的“姐弟恋”话题,也是近些年绕不过的社会议题。

总导演金美花在采访中讲到,现代线的安排一方面考虑受众的观赏需求,另一方面更是服务于音乐剧的剧场合成。将历史与当代进行对接,既能丰富舞台的艺术性表现,同时能增加的题材的时代性。选材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题材对于艺术创作尤为重要。但真正考验创作者功力的、体现创作者创造力的,还是要看其以何种方式结构这一题材,如何立意。而音乐剧《恋曲》,将历史题材、两岸题材编创地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温度,实为一部具有现实性的佳作。

小情与大爱:爱情守望里的团圆期盼

历史题材创作不易,因为此类题材创作最容易被历史背景限制,将个体裹挟于宏大叙事之下,从而只见历史而不见人。但音乐剧《恋曲》选择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邓禹平以及其初恋白玫的爱情故事,同时以胡莱与方丹的当下视角为切入。以小见大,让观众在共鸣共情中体会这份个人爱恋与家国思念。

“爱”,是音乐剧《恋曲》的核心表达。邓禹平与白玫相识于上世纪30年代末,两人以一首家乡小曲结缘,而后共赴重庆追求理想。但在动荡年代和时事风云的颠沛中,两人终因历史原因和人为阻隔,此生未能复见。1985年,弥留之际的邓禹平,听到了一生未嫁的白玫寄去的《高山青》录音,带着虽心愿未了,却闻声如面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不久,白玫在四川病逝。这对隔海相望的恋人,从此便永远相望于海峡两岸,相守于彼此心中。“你会为了爱,用一生的时间去坚守吗?”这是导演对爱情的拷问,更是对两岸同胞“双向奔赴”团圆愿景的追问。

四川省绵阳市台办主任吴刚在首演发布会上说:“音乐剧《恋曲》以爱情之名诉说团圆愿景,以文化之义讲述家国情怀,演绎了跨越海峡、忠贞不渝的爱恋之歌,也表达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世代心愿。”在一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演绎中,在一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歌声中,寻找爱情、遇见爱情、相信爱情、守望爱情,以此意喻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共盼团圆的真切心愿。让这首种子萌芽于大陆,生根于宝岛台湾,开花结果于中华儿女心中的歌曲继续传唱,让这对有情人在“以歌为媒,以爱为舟,以诺为帆”的坚守中共续心曲,同胞间的心声伴歌和鸣。

本土与国际:“舶来艺术”的中国表达

于中国而言,音乐剧是“舶来品”。音乐剧是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其广泛吸收了爵士乐、摇滚乐、说唱、现代舞等各种表现因素,逐步形成了以戏剧为基础、音乐为主导、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的基本形态。短短一百多年时间里,音乐剧在西方获得迅速发展并广泛地传播至世界各地,其中美国纽约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可称为20世纪音乐剧产业的大本营。音乐剧系统地介绍至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40多年间,我国音乐剧一直在探寻着本土化、原创化的发展路径,在吸取西方经典音乐剧精华的基础上,融合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力图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本土原创音乐剧作品。

音乐剧《恋曲》正是音乐剧本土化的一次有益尝试。在音乐上,作品将音乐样态定位为以重金属曲式托化民谣体曲风,以此构成全剧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音乐语言,从而更加贴合年轻人的观剧诉求。该剧作曲、音乐总监在何琪访谈中提及,《恋曲》的音乐创作从台湾乐坛汲取了很多养分,在创作台湾部分的曲子时,会有意识地模仿台湾流行音乐中文学性的气质,向岛内的艺术家致敬。[footnoteRef:0]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品还利用旋律性很强的音乐完成类似歌剧中宣叙调的情节铺陈,并通过咏叹实现剧中人物的情感抒发,将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特点,给予了清晰的定位,听来既有角色的辨识度、情境的年代感,又有全剧的完整与统一性。因此,《恋曲》中既有《永无岛》的爱情浪漫,又有《十六岁》的温柔互诉;既有《台北人》的内心宣叙,又有《奔赴》的同声咏叹。人们耳熟能详的《高山青》曲调幻化于主题曲之中,将情感不断推向高潮。

在中国文化元素的融入上,《恋曲》中也有不少的设计。例如由于邓禹平与白玫均为四川人,所以其中有不少的四川地方方言的对白,让音乐剧这一西方传入的艺术吸收,颇具中国地方风味。除此之外,剧中还融入了中国的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元素。当邓禹平等人思念对岸的亲人、爱人时,创作者选用“除夕夜”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并将这份思念表现在“年夜饭”的场景之中。年夜饭是中国年俗的重要元素,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区年夜饭也有着差异与区别,但无论吃什么,其都是寓意着团圆、圆满。年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是漫长农耕文明的民俗积淀,也蕴含着中国人的生存智慧。而作品以年夜饭来表现两岸的思念,将这份浓烈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推动全剧走向高潮。

作为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出品,与甲丁文化联合制作,并获得北京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四川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绵阳市台胞台属联谊会大力支持的“产教融合”作品,《恋曲》也意在为中国音乐剧培养青年人才。据总导演金美花在采访中谈到,除了几位曾在知名音乐剧中担当主演的演员外,演职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老师和在校学生,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培养青年人才,助力中国音乐剧的良性发展。

总体来看,音乐剧《恋曲》结构设计精妙、艺术手法精湛、细节制作精良,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的两岸题材作品。两岸同源、心路同归,祈愿有情人终能共续心曲,同胞间永远心声和鸣,期待中国更多优秀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出现,在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音百兽战队牙吠连者 乐剧《恋曲》:“舶来艺术”的中国表达

相关:

今日夏至 | 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今日夏至,“ 昼晷已云极 ”,这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我们将度过炽热而漫长的一天。史籍中对于夏至的解释为:“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无论是凝滞的、无垠的酷热,还是迅疾而磅礴的暴雨,甚或是满池接天莲叶无穷碧,夏至日总是给人一种尽兴和极致的感觉。夏至:开阔而诡奇夏至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有关节气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其中写道:“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

群红漫卷下的生命意味——赏评舞蹈《簪花一卷》文/ 彭曼琢中国人对花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万花有灵,生生不息。民间传统节日“花朝节”就是百花生日的庆典,而在唐代名作《簪花仕女图》中,人又与花相映相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怜花爱花、叹花咏花,以至于无数佳作名篇流传至今。这些对花的情愫在舞蹈《簪花一卷》中同样也得到了延续——“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在似花非花间,在含苞待放处,花“卷”花“舒”中,处处可见生命原初的活力。本文将从内、外两个视角出..

改变世界的波托西与塑造白银之城的印第安妇女谈及白银,波托西是一个令人不容忽视的话题。如今的波托西往往和贫穷、落后相联系。但在数百年前,波托西乃是世人心中财富的象征。“吾乃富有之波托西,世界之财库,众山之王,君主之所妒。”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授予波托西城盾徽的箴言,直观地体现出这座白银之城的地位。作为殖民时期一座因白银生产而兴的城市,大众视野中的波托西,往往与白银在早期现代世界的全球流动有关——冒险者、跨洋贸易者以及资产阶级商人;抑或..

工作、消费主义盛典下的“新穷人”6月18日本是6月中平平无奇的一天,却因一场年中的购物狂欢而变得备受瞩目起来。在这个消费主义盛典里,无论是“不知道钱去哪里了”的消费者,还是没日没夜加班希望完成KPI的品牌方、平台方,都被卷入了这场“战斗”里。如今硝烟即将落下,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大家已经开始期待10月的来临:双十一的预热似乎要从这个6月结束就紧锣密鼓地打响了。在这样一场充满了“消费”行为的活动里,关于消费主义的讨论也经常涌现。在豆瓣,也有..

1938年的黄鹤楼大壁画与现代主题性美术创作1938年盛夏,日军空袭下的大武汉,《义勇军进行曲》问世三年后,词作者田汉在黄鹤楼城壁上“导演”了一幅规模恢宏的抗战主题壁画——这一大壁画其后又湮没在血腥战尘中。近期新出版的《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湖南美术出版社)关注这一由田汉主持,以及倪贻德、周多、王式廓、李可染等十余位现代画家集体绘制的抗战主题大壁画。这幅大壁画的创作现场,见证了全面抗战初期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国家..

“第二十二条军规”:约瑟夫·海勒与他的黑色幽默在英语中,“Catch-22”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用语,代指悖论式困境,即那些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是无法摆脱的困境、难以逾越的障碍。当人们面对这样的困境时,就会陷入死循环。这个词来自于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也是其代表作的书名。在中文世界里,它有着同样响亮的译名——《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二十二条军规》剧照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指如果一个飞行员疯了,他可以获准停飞,但必须自己提出停飞要求。可一旦提..

纪念科马克·麦卡锡:他描绘了美国黑暗暴力的一面当地时间6月13日,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在其位于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科马克·麦卡锡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最出名的作品是2006年出版的后世界末日小说《长路》(The Road),讲述了一对父子的旅程。麦卡锡其他广受好评的作品还有《天下骏马》(All the Pretty Horses)和《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这两本书都被拍成了电影。2007年由科恩..

往事林风眠是孤独地画,孤独地回味林风眠一生,画黄山最为热烈,热烈得天马行空;而画西湖最为温润,温润得泪湿衣襟。即使离开大陆迁居香港,林风眠笔下的西湖,仍然情丝绵绵。就是在晚年,无论是在日本的个展,还是台湾地区的回顾展,西湖新作还是源源不断。林风眠是孤独地画,欣赏者孤独地观看,孤独地回味,每每会心之处最多。百年前的西湖旧影1928年4月9日,西湖初春,国立艺术院西湖之美,似诗如画,历代诗人画家为之折腰者,可以列出长长一张名单。就是近现..

对话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变得商业化,我不太习惯提起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ć) ,不少人会浮现出201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艺术家在现场”(The Artist is Present)中的对望和凝视,以及她和乌雷 (Ulay) 在1988年徒步长城极具仪式感的分手。目前,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ć) 的个展正在位于外滩的里森画廊上海空间举行。作为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在过去的50年里影响极大,目前她正在筹备今年9月在伦敦皇家艺术..

并不仅是“维米尔”,欧洲博物馆参观人数回升2023年以来,欧洲主要博物馆迎来了访客数量的激增,艺术爱好者们纷纷涌向展览现场。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6月闭幕的“维米尔大展(Vermeer)”创纪录地吸引了65万名游客,这或许准确地反映了疫情后被压抑需求的释放。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并不是近几个月来唯一再创特展参观人数纪录的欧洲机构,但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所谓的“千载难逢”的展览推动。在中国,不少欧美博物馆带来讲述艺术史级别的大展,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意..